?
猴年話猴:猴文化里的中國人
猴,屬于靈長類哺乳動物,長期以來被視為人類的祖先。猴的種類眾多,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有600多種。在這辭舊迎新之際,不妨來說一說“猴”在我們生活中,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崇猴
中國至今還存在著尊猴為“祖神”的少數(shù)民族,并保留著相應的禁捕、禁食和節(jié)日祭祀等傳統(tǒng)習俗。
西藏古稱吐蕃,其先民即以猴為祖圖騰。據(jù)《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吐蕃人古有“紋猴面”的習俗。藏族古籍《西藏王統(tǒng)記》中就有關于其先祖系獼猴所變的神話。至今,在藏族舉行盛大慶典的“跳神”儀式中,仍保留著頭戴猴王面具的舞蹈。
西南地區(qū)的彝族也有崇猴氏族,稱“阿奴普”;僳僳族也有拜猴氏族,稱“獼扒”。生活在云南瀾滄江、怒江上游的怒族也崇猴,稱“斗華蘇”;居住在云南西雙版納、景洪兩縣的克木人均崇猴,嚴禁捕捉、食用;廣西南丹縣的瑤族,稱其始祖妣為“母猴”;其他土家族、羌族都有崇猴氏族。
在漢族居住的廣大中原地區(qū),也不難找到崇猴、敬猴的痕跡。最典型的如淮陽農(nóng)歷二月人祖廟會上,大量出售一種叫“人祖猴”的泥塑玩具,這種“人祖猴”造型猶如一尊神,頭戴冠冕,威嚴莊重。猴體下部皆繪有女陰生殖符號,被當?shù)厝俗鸪鐬槿祟愂甲媾枷?。豫北地區(qū)??h大山上,除有巨型泥塑彩繪生肖猴神像外,所有寺院的石雕欄柱上均雕有各種不同造型的石猴,每年一度的正月古會上又出售大量泥猴玩具,尊稱“靈猴”;南陽地區(qū)方城的小頂山,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有古會,會上出售一種石雕“小石猴”,當?shù)厮追Q“好時候”(諧音),香客踴躍購買,尊為吉祥物。南陽伏牛山一帶,山林茂密,多獼猴出沒,當?shù)厝司春铮┓詈锷?,南陽?zhèn)平的玉雕飾品中亦多猴子造型,取“平安護身、多子豐產(chǎn)”的吉兆。
猴子與民俗
據(jù)有關史料記載,十二生肖早在先秦時期便已出現(xiàn),最遲在東漢時定型,至唐以后在全國普遍應用,并影響到東亞周邊國家。
送走未羊,迎來申猴,為啥要把猴與申時相對應呢?民間說法不一:其一、猴善伸屈攀登,有伸展之意;其二、申時(15時至17時),日頭偏西,氣候清爽,猴群下山覓食,十分活躍,于是人們就把申時與猴子聯(lián)系在一起,故申時又稱“哺時”。
猴子,在中國民俗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甚至到了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地步。
1.炕頭上的“護娃猴”。我國山西、陜西和內(nèi)蒙等地區(qū),農(nóng)家的炕頭上,都有一個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也有炕頭獅),是專門用來拴六七個月剛學會爬行的嬰兒的。母親用一根紅繩子穿過石猴腿部的圓孔,再把紅繩的另一頭攔腰拴住娃娃。據(jù)當?shù)厝苏f: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長大以后精明能干。
2.碼頭上的“護航猴”。20世紀70年代以前,三門峽、陜縣一帶古老的渡口碼頭上,在木船靠攏碼頭時系繩用的木樁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可保駕護航。
3.拴馬樁上的“避瘟猴”。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陜西、甘肅(包括山西)一帶,特別是陜西的渭南地區(qū),村村都有拴馬石樁,許多拴馬樁的頂端都雕有石猴,稱“避馬瘟”(弼馬溫的諧音)。,說白了就是養(yǎng)護天馬的小頭目。
4.賀壽之神“抱桃猴”。猴子與“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緣。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就有孫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傳說蟠桃產(chǎn)自天宮,乃王母娘娘親手栽植,每三百年結果一次,數(shù)量甚微,食之皆可長生不老,故名“仙桃”。至今,民間為老人賀壽時,仍以桃子作為祝壽象征。
5.祈求功名的“馬上猴”?!榜R上猴”的諧音和吉祥口采是“馬上封侯”。與民間玩具中的“背背猴”(輩輩封侯)都是一個意思。猴與侯諧音。侯者,官也。
除上述外,猴子神通廣大的功能遠不止于此,還有“祈雨”、“求子”等多種功能就不一一贅述了??傊?,在人民生活中,無論炕頭、墻頭、碼頭、槽頭、口頭,乃至寺廟石雕、居民建筑,都有猴的位置。
“猴戲”
“猴戲”多取材于神話小說《西游記》,在中國各省的地方戲曲中屢見不鮮。據(jù)說早在唐代就有“白猿獻壽”(又稱“白猿救母”)之類的猴戲,故事源于晉人葛洪的《抱樸子》和唐人的《續(xù)江氏傳》。
劇情大意是:云蒙山白猿之母病重不起,白猿往孫臏桃園偷桃,被孫臏捉住。白猿跪地泣告母病思桃,孫臏憐動物尚知孝母,乃贈桃放白猿歸山,猿母食桃后竟病愈,白猿為報救母之恩,乃將洞中所藏兵書獻給孫臏,后孫臏終成齊國一代名將。
唐代是否確有此猴戲有待考證,只知元明以后,尤其是清代,“猴戲”大量出現(xiàn),如京劇《花果山》,劇情寫美猴王在花果山起義,自封“齊天大圣”,玉帝大怒,先遣托塔李天王前往平叛,卻被孫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復派二郎神將孫猴子捉拿回宮?!短迫匚魈烊〗?jīng)》為連本戲,也是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清代以后,除繼續(xù)保留元、明時期的傳統(tǒng)“猴戲”外,又新增《盤絲洞》《混元盒》《金刀陣》等折子戲,情節(jié)曲折生動,更加吸引觀眾。
“猴戲”除京劇外,在豫劇、徽劇、秦腔、晉劇、河北梆子、清平戲、越調、川劇、呂劇等各地方劇中均占據(jù)重要位置。今天,通過電視媒體及各種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猴戲”已經(jīng)走向世界,“美猴王”的形象已經(jīng)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觀眾的神話動物精靈之一。
“猴戲”中的孫悟空形象都由武生扮演,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創(chuàng)造出不同風格的南北兩大流派,南派也叫鄭派,其代表人物是鄭法祥;北派也稱楊派,代表人物是清末的楊小樓。南派臺風細膩、灑脫;北派表演動作粗獷大氣,幽默風趣。
“猴兒鼓舞”與“猿樂”
吐蕃族盛大的“跳神”祭祀活動中,有一種戴猴面具的舞蹈,主題是歌頌、贊美佛經(jīng)中的猴王,舞風古樸,節(jié)奏明快。
無獨有偶,居住在湘西地區(qū)的苗族,至今仍保留一種民族舞蹈,稱“猴兒鼓舞”。舞蹈系群舞形式,人數(shù)不拘,舞者雙腿微屈,雙手腕垂在胸前(模擬猴子動作),團團圍在巨型鼓前,由領舞者擊鼓,群起跳躍,抓耳撓腮、相互嬉戲。舞姿有象征猴子倒上樹、摘桃子、滾繡球、猴拳技巧等等,舞者即興發(fā)揮,舞風詼諧幽默,風格類似雜技。
說起“猴舞”,在我國漢代,民間曾流行一種名曰“沐猴與狗斗”的滑稽舞踏。據(jù)《漢書》卷七七載:“長卿少府檀長卿起舞,為‘沐猴與狗斗’,坐皆大笑?!碧撮L卿因此被劾奏,罪名曰:以列卿(身份)而沐猴舞,乃失禮不敬。在等級森嚴的禮教時代,檀長卿以官僚身份去模仿民間的“沐猴舞”,是被認為有失身份而“失禮不敬”的。
日本有一種“猿樂”,又稱“申樂”,是日本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伎藝表演。據(jù)專家考證,該樂種是在中國8世紀前期,由唐代散樂(雜技)傳入日本國后,逐漸演變發(fā)展而成為一種以滑稽為特色的祭神舞?!霸硺贰北徽J為是日本戲劇的源頭,后來分別發(fā)展為能樂和狂言?!霸硺贰奔仍从跐h唐的散樂,是否與漢代民間的“沐猴舞”有一定淵源呢?從傳統(tǒng)的苗族“猴兒鼓舞”中,似乎還可以找到一些影子。
明代,由仿生學原理而創(chuàng)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術。“猴拳”的突出特點是緊中有慢,剛柔相濟,以柔克剛,靈活多變,出奇制勝。充分顯示出“猴拳”騰、挪、閃、躍、猛的特點和韻律美,在武林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