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君*
項城廣播電視臺,河南 項城 466200
?
論廣播新聞稿件編輯處理方式
李芳君*
項城廣播電視臺,河南項城466200
如何處理好廣播新聞稿件?使廣播新聞稿件更加具有影響力、具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是主流媒體彰顯作用的重要手段;廣播新聞稿件是國際國內新聞的標志和旗艦,面對國內紛雜浩瀚的廣播新聞,我們一定要做到沙里淘金做到取舍得當,就讓我們從國內較有帶頭影響作用的《大河報》進行分析。
廣播新聞;稿件;處理方式及探討
作為廣播新聞,我們有很多優(yōu)勢,有更加權威的報道,報道內容更加準確有深度,我們的權威優(yōu)勢是來源于輿論監(jiān)督、政策宣傳以及主導的輿論。因此,我國新聞著重報道中央領導機關的各種重大活動,國內外大事及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這是新聞不能代替的必要內容。在突出報道國內外大事的新聞時,要與中央級報道《人民日報》保持一致的步伐,在新聞通行中這叫“對表”。對于社會敏感事件、國家經濟政策變動、政治問題、政治局勢不能存在一絲一毫的松懈。
(一)關注體壇賽事、發(fā)現(xiàn)科技前沿、關注社會新聞事件及重大經濟政策
我國新聞突出報道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例如十八大的召開、習近平出國訪問、美國大選、朝鮮核武器的研發(fā)等,這些報道在程式上雖然比較強,但是這些事件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動,致使這些報道帶來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就是說要確保這些新聞的安全性,我們必須加強策劃的實施,與上級廣播新聞在步調上保持一致,對于一切可能發(fā)生的變化保持積極應對的態(tài)度。
(二)幾個原則的堅持
對于災難報道,要保持上級的原則,不但要體現(xiàn)出廣播新聞的政治家特色,還要體現(xiàn)出廣播新聞組織紀律的嚴格性。如對“伊拉克”事件的發(fā)生,《人民日報》對于這個國際性新聞做了嚴格處理;首先不能擅自發(fā)表評論性言論,再者不對事態(tài)的發(fā)展做出任何不合理的猜想,本著不渲染、不炒作的原則;在報道中也嚴謹使用刺激民族感情的詞匯,如“XX恐怖分子”,嚴禁使用網絡上出現(xiàn)的圖片與信息,在這些原則上為的就是擴大報道面,使更多的讀者更加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這類國際性重大新聞。所以當天的《人民日報》新聞版才會獲得了廣大讀者及上級的一致認可。所以說,對于“伊拉克”的報道,與同類性比,《人民日報》盡到了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三)事實原則的堅持
對于事實原則,一定要本著以堅持正義,絕不損害國家、國際關系的原則,以事實為根據(jù),不縮小、不夸大事實,既不損害民族、國家,也不損害人民群眾利益;例如對于臺風、地震、洪災的報道中,事件事實一定要有準確性,同時要加強人民群眾對抗災救災克服災難的側面報道。
(四)貼近原則的遵守
貼近原則就是報道中對于災難事故要與本地息息相關,與本國不脫離的報道內容。一定要遵守責任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對于嘩眾取寵的行為一定要摒棄,一定要嚴肅的對待廣播報道行為,對自己報出的報道負責,對廣大聽眾、讀者負責。
(一)形式上尋求突破力求變化
以《大河報》為例,改版后就有許多值得廣播新聞學習借鑒的地方,要突出主要報道,對于頭條、版心、報耳的處理要恰當,做到主打突出新聞;對于新聞性強的圖片要有明確標示,突出一定的視覺效果,至少要具備一個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版面。人的本性喜新厭舊,對于廣播新聞也是如此,這樣就要求我們對新聞的突破,提高一定收視面、收聽率,還要保證在“變”中保證新聞的穩(wěn)定性,得到耳目一新的效果,開創(chuàng)全新的版面,提高創(chuàng)新,在變化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改變。
(二)突出地域特點地方特色
只有具有個性的報紙才適應于市場的生存。廣播新聞不但要對一般性新聞做好宣傳,還要具有自己的個性表現(xiàn);地方性報道在一定程度上要有地域差別、風格差別,對于新聞價值的趨向也要有差別?!洞蠛訄蟆吩谝欢ǚ秶鷥榷加凶约旱奶囟ǚ绞剑婷嬲Z言、頭條消息提要位置都有自己獨到的處理,在特定地域里出現(xiàn)的“買點”、“熱點”,做到了獨到的報道。對某一特定新聞不僅要體現(xiàn)出風格差別,還要體現(xiàn)出地域差別,因為一旦脫離了這個地域性可能這則特定新聞,就失去了原有的本質,失去本有的特色。
(三)做好主體性新聞
首先要點化主題,緣事而發(fā);選擇好一定的實施載體,從事實本身開始,拓展闡釋主體思想。然后解決好“選事”問題,深入生活、深入社會;對實際生活一定要深入,不斷發(fā)掘、不斷挖掘主題新聞,對這些主體性新聞做事實報道。最后還要把“選題”問題解決好,對時代精神有一定把握;要把社會精神與主題性新聞緊密結合,對時代精神有充分體現(xiàn)。反應群眾心聲,正確引導群眾,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與面對這些生活矛盾,才能揭示生活,吸引讀者與聽眾。
廣播新聞稿件要從不同視角,發(fā)現(xiàn)不同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對價值的認識;要起到活化內容、新穎獨特、深化主題,這樣對聽眾和讀者才會有更強的吸引力;做到“變”中求異,“變”中求新,把廣播新聞發(fā)展成收視率、收聽率不斷提高,增加更多創(chuàng)新,制作更加精致,提高品味的好報道。要多換位思考,跳出原本的規(guī)矩,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更好的廣播新聞,有更多更好的好文章、好報道。
[1]易曉玲.廣播新聞在增強可聽性方面的探索[J].學理論,2012,33:147-148.
[2]唐少丹.廣播新聞稿件的處理方式探討[J].魅力中國,2013,06:5.
[3]卜晨光.新時期廣播新聞傳播的創(chuàng)新與拓展——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走轉改”大型新聞報道活動為例[J].中國廣播,2012,11:42-44.
[4]王喜民.從廣播新聞到電視劇——進藏采訪的日日夜夜……[J].中國廣播,2012,12:79-81.
李芳君(1988-),女,河南項城人,本科,項城廣播電視臺,研究方向:新聞編輯學。
G222.1A
1006-0049-(2016)16-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