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政和(六盤水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文化科學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0)
?
淺析華僑在辛亥革命中的貢獻
張政和
(六盤水師范學院歷史與社會文化科學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0)
【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華夏大地上,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廣大中華民族正在遭受外來列強的侵略和清政府的殘酷統治。此時新興的反帝反封建的號角正在中國大地上響起來,身在世界各個地方的海外僑胞們對國內形勢尤為關注,對此投身祖國革命事業(yè)的華僑和身在海外以經濟援助的華僑們成為“辛亥革命”的奠基人。偉大領袖孫中山不但是“辛亥革命”組織者還是先驅者,對于當時的中國人,華僑是一群主體意識明朗、視野開闊、心系祖國、思想前衛(wèi)、時時刻刻都關心祖國的國內情況以及首先看世界的中國人。有了這些華僑同胞們的參與、支持和援助,最后推翻了腐敗的清朝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列強的在華勢力。在這段歷史上,會讓后世的每一個中國人都銘記于心。
【關鍵詞】華人華僑;辛亥革命;貢獻
19世紀的海外華僑大多是被迫遷徙到世界各個地方,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當時的華僑很多為生活所迫,很多的貧苦老百姓、手工工業(yè)者、貧苦知識分子大都是為求生計遠渡重洋,到異國謀生尋找出路,其次就是在國內被政治迫害后逃亡海外的中國人,再者就是由于西方列強的擴張急需大量勞動力,他們以招募“契約華工”為名,“1851 年至1900年間約有 200 余萬華工出國”。[1]“到 19 世紀末,海外華僑已達 400 萬以上,且高度集中在東南亞地區(qū)。”[2]其余的也有到達美國西部、拉丁美洲以等地區(qū)的。對于當時華僑在清政府看來就是把他們視為背棄天朝的叛民,很多華僑在回國后經常遭受到歧視、虐待,甚至屠殺等。華僑得不到清朝政府保護,清政府還說華僑咎由自取,很多華僑都是任由凌辱宰割的,其實對于當時的清廷來說自保都存在問題,更不可能保護華僑了。對于華僑來說是無法改變自己的現狀,因為國家科技落后、政權腐敗。華僑在接觸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后,而看到國內形勢后倍感痛心,決心要投身民主革命事業(yè),使自己的國家繁榮昌盛,華僑在“辛亥革命”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后來孫中山先生為此稱之“華僑為革命之母”,高度評價了海外華僑在辛亥革命中的歷史功勞和歷史地位。
清朝末年,中國大地烽煙四起,內憂外患,中華民族遇到生死危亡的局面。維新變法運動失敗后,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第二年2 月在香港成立了興中會總部。興中會在成立之初不僅喊出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而且宣誓“ 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 ”,從而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誕生,揭開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發(fā)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歷史上的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直到了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后,不但結束了二百六十多年清王朝的統治,而且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群主專制制度。辛亥革命的勝利使得中國近代歷史有很大政治變化,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共和、民主共和的觀念都已深入人心。
(一)華僑在辛亥革命前夕的曙光
辛亥革命前期,作為海外華人同胞們不但是此次革命的啟蒙者和傳播人,也是革命的支持者和援助人。偉大的政治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為革命奮斗了一生。孫中山先生他本身就是華僑,接近40多年的時間奔走于世界各地,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做了大量的革命啟蒙教育的宣傳工作,分別成立了同盟會和興中會,兩會的成立參與者大多是華僑,這表明華僑的力量在當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海外華人華僑是作為看世界最早的中國人,很多仁人志士的華人華僑慢慢地接受了孫中山的思想,看清中國的現狀,為了祖國的未來,大量海外華人積極地投身于革命事業(yè)當中,為中華民族描繪出一幅屬于中國未來的藍圖。此次革命運動中不但顯現出了大量的偉大人物和驚人事跡,同時也使得很多的中國人和華人華僑看到未來、看到了祖國的希望。
(二)華僑建立的革命組織
興中會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的檀香山成立,其宗旨實“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皳嘘P統計資料顯示,興中會就是以華僑為主體的。1894年和1895年參加興中會的178人中。華僑占了 79%?!盵3]這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后來1895年,興中會在香港成立總部, 得到了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的熱情支持。從而集中了華僑華人的革命力量,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其中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政治綱領。隨著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華僑在中國革命上有了一個明確的領導團體,而孫中山就是兩會的參與者、組織者和領導者,兩會成立其根本目的就是想推翻腐敗的清政府。革命的星火不斷地在中國大地上蔓延。
(三)華僑宣傳民主革命的思想
革命在緊張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了更好地使民族意識覺醒、宣傳革命思想以及革命綱領到世界各個地方,當時華僑的參與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的,只有華僑的參與支持,這項宣傳活動才能進行得下去,因為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個地方比較廣泛,他們也是首先看世界的中國人,思想覺悟比較高。在美國檀香山 ,以程蔚南于1902年創(chuàng)辦《檀山新報》,在美國有《新國民報》《進化報》,《民醒日報》為秘魯革命報,“在日本 ,有華僑和留學生創(chuàng)辦的報刊十幾家 ,如《湖北學生界》《浙江潮》《國民報》《大江報》這些報刊在更新觀念”。[4]把正確的革命思想傳播給海外華人華僑和正在國內處于水深火熱的每一個中國人。思想是人類的靈魂,承載著龐大的動力,只有把好的、新的革命思想,才能有效的促進革命不斷的發(fā)展壯大。
(四)華僑英勇參與武裝斗爭
興中會成立后一直到武昌起義爆發(fā)的這段時間里,以孫中山為領導的武裝起義將近十余次,而華僑在這十余次的武裝斗爭當中都是骨干力量。自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孫中山看到中國的現狀,也曾經試圖上書給李鴻章,可是當時遭到李鴻章的置之不理。為了尋找另一條救國之路,最早就在海外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團體——興中會。此時的華僑身居海外,受到先進思想熏陶的他們積極地加入了這個最早的團體,從而堅持投身到武裝斗爭當中,為這次革命英勇斗爭、捐軀革命。在1895年的廣州起義和1900年的惠州起義都是由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所策劃的, 1906 年 6月 ,華僑許雪秋受孫中山之命回到潮州 ,集結革命黨人,在第二年5月起義,由于力量懸殊,起義軍數日作戰(zhàn)后不敵,因此失敗。這次失敗后,孫中山打算派鄧子瑜到惠州組織會黨和部分華僑在七女湖舉事起義,起義軍僅僅堅持戰(zhàn)斗十來日,也宣告失敗了。還有在1908年3月,黃興以旅越華僑組織的200余人的中華民國南軍,開往欽州準備發(fā)動起義,最終也失敗了。在1911年4 月27日,第二次廣州起義爆發(fā)(黃花崗起義),參加這次起義三分之二以上人數是華僑,真正意義是代表了這次起義的所有英雄和烈士,此次起義中被捕的華僑也體現出大義凜然,根據相關資料:“河內華僑羅聯 ,起義時任先鋒 ,轉戰(zhàn)中被捕。在獄中,他對前去探視的族弟表示 :吾必舍生取義 ,望諸弟能繼吾志?!迸R刑時高呼:“中國非革命無以救亡,望后起者努力前進?!盵5]很多華僑被捕后毅然視死如歸,體現出了很多的英雄事跡呈現在這段歷史上。華僑在此次起義過程中表現出誓死的決心,深深地使孫中山先生為之感動,對此孫中山給予此次起義高度的評價:“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 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 ,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盵6]海外華僑華人用他們短暫的生命譜寫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贊歌,把這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斷推向高潮。充分地為了后面的武昌起義勝利做足夠的鋪墊,這些流血和犧牲,作為每一個中國人是必須謹記這段歷史的。
(五)華僑對辛亥革命經濟援助
辛亥革命的發(fā)展,不僅僅需要有大量革命志士宣傳、參與、建立組織等,還需要經濟基礎支持著,這一點也離不開華僑的籌募。在之前最早建立的興中會,后面建立的同盟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還有在1894年到1911年期間孫中山領導的武裝起義,這些組織的建立和武裝起義的展開都需要龐大的經費開支。在武昌起義前曾經多次展開的武裝斗爭,孫中山領導的10來次武裝起義,得到了大量的華人華僑積極參與和籌募資金,為武裝起義奠定的經濟基礎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這10來次起義所花的經費約60萬元(大多為港幣),其中80%為各地華僑所捐助?!盵7]因而有了這些華僑的支持援助辛亥革命才能如火如潮地進行著,直到1911年的武昌起義的爆發(fā)。辛亥革命后期,清朝統治政府雖然已經土崩瓦解了,這場革命取得了目標上的勝利,但是面對當時的情況,中國還是處于積貧積弱的狀況,根本無法為新型的政權提供經濟基礎,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在經濟上很大程度上遇到很多困難, “另據《廣州財政司收支報告總冊》記載,從1911年11月9日至1912 年5月31日,廣東省政府收到了海外華僑捐款284054.34銀元,海外華僑借款1474645.20元(所謂的借,很多后來實際上是沒有還的)”。[8]這段資料反映出當時大部分華僑都是只求付出不求回報,這些捐款的并不是有錢人,主要人群是當時的商人、工人、小商販以及貧苦遠渡的老百姓,雖然都是華僑,也有貧富之分,但他們都勇于參與籌募,一些收入低廉的小工人、老百姓都積極為這場革命默默地奮斗、奉獻著自己的力量。這不但體現了一場新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在當時中國以及世界有了廣泛的傳播,而且也深深影響了海外的華人華僑,他們堅定自己的信念,這場革命一定會取得勝利。
用孫中山的一句“華僑為革命之母”足以體現出華僑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性,綜上簡述過程中,此次革命,從1894年興中會的建立到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經過長達20來年的革命斗爭,最終實現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最初的想法:“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苯Y束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王朝,雖然后面出現袁世凱的復辟,但他的復辟是不得人心的,民主革命已經深深灌入到人們心中。從目標上看此次革命是取得了成功的,辛亥革命勝利壯舉不但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當時也是深入民心的。華僑的努力是和辛亥革命密切相關的,沒有華僑也就沒有最終辛亥革命的勝利。
參考文獻:
[1]陳澤憲.十九世紀盛行的契約華工制[J].歷史研究,1963,1.
[2]莊國土,劉文正.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華商網絡、移民與一體化趨勢[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170.
[3]馮自由.革命逸史[M].上海:中華書局,1981:63-64.
[4]周潤東.論華僑對辛亥革命的貢獻[N].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0,12(14):4.
[5] 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4篇[M].北京:中華書局,1960.
[6]孫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蔣永敬.華僑開國革命史料[M].臺北:正中書局,1977(41):44-47.
[8]洪絲絲.辛亥革命與華僑[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張政和(1992-),貴州省三穗縣人,現為六盤水師范學院歷史系2012級學生,主要從事歷史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K257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