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吉林市廣播電視臺,吉林 吉林 132000
?
記者和編導說外行話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李 雪
吉林市廣播電視臺,吉林 吉林 132000
記者和編導在電視新聞報導的第一線,他們要采訪、編輯和播報。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其中之一就是不要說外行話。
外行話;采訪;把關
記者和編導在電視新聞報導的第一線,他們要采訪、編輯和播報。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其中之一就是不要說外行話。
譬如,有的報紙說,乾隆東巡吉林的主要目的是封拜龍?zhí)渡駱?,實際上乾隆東巡主要是為祭祖、巡查邊疆防務等。還有的報導滿族風情及冬天捕魚中談,網從冰眼中下去,一直向前,其實冬捕時,網的前端從第一個冰眼中送下去,在湖上兜一個大圈,還要從第一個冰眼中出,這樣才能使網成為一個網兜,而把魚捕上來。類似的外行采訪舉不勝舉,尤其是現(xiàn)場采訪時,稍一不慎,就會說出外行話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首先,客觀上說,我們的國家太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行各業(yè)都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再加上各民族,各階層的民風民俗,其知識博大而精深,不是每個記者和編導都能全面掌握的,尤其不是做專業(yè)采訪而做綜合采訪的,接觸面更大,遇到自己不知的問題更多。
對于有些專業(yè)性的問題,記者的知識、經驗、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在報道中闡述的被訪者對事件的描述,難免會有偏頗,甚至失真。
第二,我們的年輕記者和編導,大多是從“三門”過來的,即家門、學校門、單位門,他們在家中受的是寵愛,在學校學到的都是單一和死記硬背的一些知識,到單位則忙于緊張而繁重的公務,尤其是任務急的時候,匆匆披掛上陣,只是在路上有點時間,將所采訪的內容捋順一下,準備的非常不充分。
第三,我們一些記者和編導,遇到自己不懂的問題時,不是認真地和原采訪對象溝通,不去問內行的人,而是去網上搜索,網上是可以查到很多的東西,也許你采訪中遇到不懂的問題能在網上查到一大堆,非常便捷,抄過來就可以用,但是網上知識從哪里來的,絕大部分是抄來抄去的,抄者又大多是一些年青人在操作,他們?yōu)榱送瓿删W絡給予的任務,也就是湊條數(shù)和字數(shù),將一些書中類似的條目湊在一起,胡編亂造者有之,偽知識者有之,記者分辨能力又低,因此無法不說外行的話。當前社會的一些學者浮躁得很,為了出名為了錢,什么都敢說,比如說有一個文物民俗專家,2012年在北京電視臺一個講座上曾大講中國的節(jié)日,說上元節(jié)是正月十五,中元節(jié)是七月十五,下元節(jié)是八月十五,因為八月十五離七月十五較近,所以人們就記不住八月十五這下元節(jié)了,其實,翻一下《辭源》,就可以查出下元節(jié)是陰歷十月十五,根本不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中秋節(jié),這些自命為學者的人,將一些錯誤的知識,以訛傳訛,記者們不說外行話才怪呢。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避免在做節(jié)目時說外行話呢?
首先,要把好采訪這一關,如果時間允許,事先知道采訪的對象和內容,要在采訪前備好課,就如老師備課一樣,先解決自身對這方面知識不足的部分,一一解決,看書尤其是資料性的書、權威作者的書,是解決這
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平時要養(yǎng)成看書的習慣。我們不是研究者,但要知道各行業(yè)、各領域里的大概知識,要知道哪些問題到哪些書中可以查到。
充足的案頭準備是采訪成功的基礎。而無論記者的社會閱歷、采訪經驗、知識儲備多么深厚,也不可能對所采訪的行業(yè)、對象有全面的了解。所以,采訪前的案頭準備至關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新聞稿件能否客觀、準確地反映現(xiàn)實。在采訪前應了解與采訪對象相關的信息,對采訪對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記者不一定非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專業(yè)知識,但是要掌握基本知識點,以便在采訪時占據主動,也可以使采訪更加深入。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工作經驗來設計提問方案和制訂采訪提綱,對采訪方法、采訪過程以及采訪中可能出現(xiàn)的阻力或問題等做好充分的考慮和準備。
采訪的時候有兩條禁忌,一個是記者不能先入為主,先入為主容易睜著眼睛說瞎話,采訪內容容易太主觀,對采訪對象的談話斷章取義。例如見到市民說家里暖氣不暖和,記者就直接判斷供熱企業(yè)偷工減料,殊不知新老管網在換壓環(huán)節(jié)也可能存在問題;再一個是記者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容易導致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最后造成事倍功半。
其次,采訪過程中要虛心,我們不懂的行業(yè)很多,要向被采訪者虛心學習,不要把自己當做高高在上的人物,采訪他是給予他的恩惠,其實很多被采訪者,他們本身所具備的知識還是我們所需要的。俗話說:“隔行隔山”,每一行有每一行的專業(yè)術語,每一行有每一行的特殊知識,譬如說近日某權威電視臺現(xiàn)場報道一個水庫的冰層厚度時,說了一句:“不厚也不薄”,先不說不用術語的表述是否合適,還有表述不準確、概念不清的問題,再譬如說采訪一個橋梁坍塌事故,木橋、鐵橋、石橋、混凝土橋各有特點,橋的主要關鍵的部位數(shù)十處,各部位名稱百處以上,發(fā)生事故的部位就可能涉及多少處,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備課,現(xiàn)場人員有懂的,我們就需要虛心地請教,只要不是現(xiàn)場直播采訪,我們應多問一些問題,采訪結束后,盡量把認為是說了外行話的語句再核對一遍,實在一時弄不懂的地方,寧可刪掉也不要播出。
最后,要層層把關。記者采訪回來后,責編要層層把關,做到萬無一失,因為說了外行話,出了笑話,不只是對觀眾的不負責任,也是對電視臺的不負責任,要時時刻刻地真正地體現(xiàn)出敬業(yè)的精神來。只有敬業(yè),我們才能進步,為應付而工作的人永遠做不出大文章來。
記者不僅要有過硬的寫作功底和表達能力,而且還要在采訪或報道的過程中注意表達的平民化、口語化。面對廣大老百姓,其受眾群體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而且男女老少都囊括在內,這就要求記者不能將語言表達得晦澀難懂,而是要簡單易懂、生動有趣,讓觀眾快速弄清事實,這樣才不會出現(xiàn)觀眾不知所云的現(xiàn)象,要迅速加快觀眾的理解和記憶。
記者既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又要有真摯的百姓情懷,只有這樣才能讓節(jié)目貼近觀眾,走進生活,向觀眾之所想,急觀眾之所急,解觀眾之所需。只有做到熱愛生活,積累生活,同時又提煉生活,不斷學習,才能培養(yǎng)記者的專業(yè)素質,這樣采訪時才能更有貼近感、真實感和生活感。
記者只有具備較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才能快速地使被采訪對象心情放松進而敞開心扉。記者應當鉆研提問的藝術,使采訪對象與記者進行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從而使采訪過程得以順利開展。應當合理地提問。在采訪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為了弄清一個真相而引發(fā)很多問題的情況,這時要注意所提的問題應當簡明扼要,抓住問題的關鍵。應當注意提問的方式。采訪中的提問可以分為引導性提問、正面提問、假設性提問、激將式提問和追問等。語言技巧是保障采訪順利進行的關鍵。對不同的人要注意不同的說話方式,學會隨機應變、靈活變通。例如采訪農民,說話就得通俗易懂,最好從生活狀況、種的莊稼、家庭情況等家常事入手來了解農民,并慢慢引導,使采訪順利進行;采訪工人、教師或者公務員等,就要先了解他們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環(huán)境,以便使交流順利。記者應當對之前了解到的信息進行歸納概括,設計出能夠打動人心和觸動采訪對象興奮點的問題,使采訪過程按預想的思路進行。
另外向相關部門尋求幫助是很有必要的,記者在報道后也要與新聞涉及的各方交流意見,對報道失誤的地方取得相關部門諒解,并予以及時糾正。對于報道真實的問題,記者也要與相關部門溝通,采訪相關部門對此事件的看法和處理態(tài)度,并對該事件的處理方案及解決進度進行追蹤報道。不說外行話,準確地敘述采訪的對象和內容,是我們行業(yè)的基本準則。
[1]李彬.文化自覺視野下的中國新聞業(yè)與新聞學.新聞記者,2012(1):19-21.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