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毓 邢中先 1
重慶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重慶 400054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
曹倩毓*邢中先* 1
重慶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重慶400054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當前我們必須明確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堅持它的原則,在貫徹過程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領導,推進我國法治建設更加貼合我國的國情,保障法治信息傳播的暢通化,積極宣傳法治文化使其滲透到人民心中,這樣更好地利于人民培育法治精神。
關鍵詞:依法治國;理論;創(chuàng)新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
(一)此次決議是黨和國家歷史上第一個關于法治的決議
從黨的全會的歷史來看,十八屆四中全會是執(zhí)政以來第一以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的重大會議,僅看我國1978年以后的各屆全會,最多的就是關于經濟建設以及改革方面的決議,其次是黨的建設方面的決議,最后就是關于文化建設類的決議。而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議是1978年以來的第一次,由此可見,這份關于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在我國黨和國家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二)總結了經驗教訓的偉大成果
此次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我們黨總結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深刻反思了背離法治軌道的慘重代價,正確的判斷了當前國內國際的嚴峻形勢,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們黨已經深刻的認識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略,是解決黨和國家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法寶,是發(fā)揚人民民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三)系統(tǒng)闡述了當代中國法治的核心價值和核心體系
新時期下我們黨和國家的法治建設越來越突出以人為本,此次十八屆四中全會還首次提出了人民主體這一當代中國法治的核心價值,充分的凸顯了我們黨發(fā)揚法治精神的根本任務就是為了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由此可見,一個真正以人民為主體的,切實的保障人民利益的法治理念,必然會得到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同、廣泛參與和全力支持。
二、推進我國法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
(一)把法治中國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上來
在以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過程中,雖然法治建設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還是沒有把法治建設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要建設的法治中國,就是要明確憲法法律的重要地位,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更加健康有序,讓我們的社會運行的更加穩(wěn)定和諧。將法治中國的建設滲透到我國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中去,將法治活動成為每個公民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建設成一個人人懂法,人人守法,公平有序的的和諧社會。
(二)必須符合我國國情
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吳邦國委員長指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在法律規(guī)范體系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我國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方面的相關法律存在著紕漏,導致一些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機。我國法治建設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fā),立足于我國的基本現實情況,有效的解決人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規(guī)范我國社會各個方面的法治建設。
(三)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全面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就必須堅定的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堅持黨的領導下推進依法治國,要嚴格的和西方國家搞“憲政”作區(qū)分。我國推行依法治國的方略,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使我國依法治國工作的推進和創(chuàng)新體現出中國特色,最終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文明。
(四)法治建設必須具有前瞻性
我國現如今法治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理論與現實實際嚴重脫節(jié),反映出了過去我們要么一味的直接引用外國法治理論,要么就是對中國的法治想象剖析的不夠深刻。所以,我國在實踐創(chuàng)新中必須吸取別的國家的有益經驗,立足當前,著眼于長遠,深刻的探析制約我國發(fā)展的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從這些矛盾和問題出發(fā),明白法治建設的總目標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
三、實施依法治國的有效途徑
(一)保持法治信息暢通
只有獲取法治信息的渠道暢通,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才能保證法治信息被公民所熟知。要有明確的法治宣傳平臺,公民可以隨時隨地查閱到相關的法治信息,還可以在微博、微信、qq、報紙、廣播、電視等平臺上宣傳法制信息,及時傳達最新的法律動態(tài)。各級政法部門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法治信息傳播到千家萬戶中去,找與群眾思想的共鳴點,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依托當地的各個宣傳部門,完善各地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各社區(qū)的法治宣傳活動,豐富宣傳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公民參與法治文化的建設中來。
(二)不斷宣傳法治文化
要積極全面的向社會大眾各階層宣傳法制文化,采用傳統(tǒng)宣傳與網絡宣傳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讓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用法律方式保護自己;其次,利用網絡宣傳法律,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國家相關法律最新的動態(tài),在看新聞百態(tài)的同時學到法律知識;最后,開展法律專題教育活動,向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行業(yè)的人群進行法律教育活動,使我們各行各業(yè)的各項工作都能井然有序的開展。
(三)弘揚和培育法治精神
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是法治建設的核心。首先,各級法律部門應當意識到弘揚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起到帶頭示范作用,與宣傳部、文化部等形成良性互動,做好法治精神弘揚的規(guī)劃、組織、協(xié)調、實施等工作,同時,積極的深入到基層群眾中來,對法治活動進行指導、建議。其次,邀請各行各業(yè)的人士參與到培育和弘揚法治精神的活動中來,鼓勵基層人民群眾自編自導的法治精神弘揚活動,使人人在這些法治文化活動中牢固法治理念,樹立自覺遵法守法的意識,提升自我的法治精神。
[參考文獻]
[1]肖金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山東社會科學.
[2]胡霞.淺談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法治博覽.
[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10-29.
*作者簡介:曹倩毓(1992-),女,山西孝義人,重慶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邢中先(1989-),男,河南濮陽人,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1-00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