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光
?
《詩注要義》序
張桂光
五年前,永正學兄年屆七十,編定其自選集《沚齋叢稿》,我曾為作序,略云:“作為一位學者、詩人、書法家的陳永正,也許可以說是最后一代的傳統(tǒng)文人了。”“由于永正的研究領(lǐng)域涉及古文字、古文獻、嶺南文學文獻以及詩詞、方術(shù)、書法等多個方面,成果形式有專著,有論文,還有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很自然的形成了本書區(qū)別于林林總總的自選集的一種特色:除了一些‘正規(guī)’的論文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文章以及文言文、小說、新舊體詩詞。它體現(xiàn)的不僅是所謂的學術(shù)成果,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一位傳統(tǒng)文人豐富的精神世界?!?/p>
如今,我又欣喜地看到,永正的新作《詩注要義》即將出版,我再次有幸蒙邀撰序。這回,我要說的是:本書所體現(xiàn)的,是一位有著傳統(tǒng)文人豐富精神世界的詩家、學者,經(jīng)長期研究所取得的優(yōu)秀學術(shù)成果。
永正是一位資深的詩詞選家、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書法家。30多年間,編纂過詩詞選本、箋注本20多種,頗受學界關(guān)注。文學史家王起先生曾將其特點歸納為二:一是“充分掌握材料,把作家放到一定歷史背景下論述”;二是“兼擅詩詞創(chuàng)作與評論,因之在評論中亦每多獨得之見”。程千帆先生亦稱“陳先生是一位學者兼詩人,故所作古代詩歌選注,時有勝義,不僅疏解典實語詞而已”。如近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國維詩詞箋注》、《山谷詩注續(xù)補》等書,均可為當代注本之范式。永正不少評論詩人詩作的文章,也多具這些特色。他曾為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唐詩、宋詞、元曲、元明清詩等鑒賞辭典撰寫了五六十篇賞析文章,可見其敏銳的藝術(shù)感受和鑒賞水平。我相信,只有在大量的詩歌創(chuàng)作、評論的基礎上,加上多年的教學實踐,才有可能寫出《詩注要義》這樣別具一格的著作來。
《詩注要義》,是永正多年學問積累的結(jié)晶,是國內(nèi)第一部較全面地論述中國古典詩歌注釋學的專著,具有古典文獻學和古代文學雙重學科意義。古典詩歌注釋學,是中國古典文獻學中的古籍注釋學分支,也是本書作者在全國較早開設的一個古文獻專業(yè)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作者在書中寫道:“在西方文論和現(xiàn)代文論影響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逐漸偏離甚至背離傳統(tǒng),在大學中,反客為主,古代文論固有的概念和術(shù)語被排斥在外,失去話語權(quán),歷史,被割斷了,學者們已無法從本土視角、以本土語言去表達思想和論述問題”,而各種“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對中國古典詩歌本體性的理解,卻總隔一塵,甚至無濟于事?!弊髡咴跁小啊偌抑浴稣糖百t所立之論,損益折衷,取得共識,以期復原中國傳統(tǒng)的理論和方法,并以此說明一些基本問題”。永正是要通過本書,為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古典詩歌注釋學”作出新的貢獻??梢哉f,本書是一部有開拓性的著作,學術(shù)意義重大。
全書內(nèi)容編排上仿效古書體例,分為五篇,每篇又各自包括若干章節(jié),頗異于當代著作通行體例,以故為新,自見其獨特的著述風格。內(nèi)容有五個方面:(1)詳論詩歌注釋必須注意的十大要項;這是本書的重點。(2)概述詩歌注釋的歷史,并列舉歷代重要的注本以說明注釋的各種方式方法;(3)概述詩歌評論的歷史與現(xiàn)狀,介紹詩評名家;(4)列述詩歌注釋的主要體式,并舉例說明;(5)列舉一些詩詞別集當代箋注本中的失誤,加以辨正。
《要義篇》,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國古典詩歌注釋學”研究方法論的專著。此篇分為“知難”、“道心”、“釋意”、“訓詁”、“用事”、“詩法”、“引用”、“考訂”、“補正”、“糾謬”十章,綱目明晰。作者認為,注釋,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研究,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學問。注釋詩歌之難,其緣由主要有三:一為注家難得,二為本意難尋,三為典實難考。要做好注釋工作,應懷抱道心,志在千古,視之為立言之業(yè)。注釋詩歌,除古文獻學外,還須具有詩學方面的專門知識。從版本的搜集,資料的整理、史實的考據(jù)到字句篇章的解釋、評論,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作者還認為,注釋的目的:一是力圖把原作的“元意”表述出來;二是要把各家各說加以整理,以成自己一家之言。深入理解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及其思想感情,也就是如何去“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書中把詩意的理解分為三個層次:(1)言內(nèi)意,(2)言外意,(3)象外意。指出注釋要明確解釋表層意義;盡可能揭示其深層意義;回避詩歌的“象外意”,不應過度闡釋而衍生出各種詩中本無的“意外意”。詩歌注釋應具的內(nèi)容,各家各說紛紜,本書作者總結(jié)為九個方面:(1)訓詁字詞;(2)揭示用事;(3)考訂史實;(4)疏解詩意;(5)探求詩法;(6)評論賞析;(7)補漏辨正;(8)??蔽淖?;(9)闕疑待考。這九個詩歌注釋的基本問題,可謂提綱挈領(lǐng),具體全面。書中強調(diào),注釋,離不開考證。詩人所處的時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具體時間,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詩人的交往等等,都須一一弄清楚。此外,前人的注釋,不免有疏漏及錯誤之處,有漏則須補之,有誤則須正之。補漏辨正,是很好的教學和學習方法。作者在分析說明有關(guān)詩注問題時,主要結(jié)合個人實踐經(jīng)驗,處處閃爍著真知灼見。文中列舉了大量的例子,操作性強,可供讀者揣摩研究。本篇對詩注文獻方法層面的提煉,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也是全書的綱領(lǐng),與以下四篇相互貫通,聯(lián)成一體,體現(xiàn)了其內(nèi)在嚴密的邏輯性。
《注釋簡史篇》《評論篇》,為通史層面的注釋簡史,亦可視為一部“中國古典詩歌注釋史”,作者依據(jù)多年搜集的材料整理編定,內(nèi)容均高等院校教材應有之義。這是教學業(yè)務的工作,雖個人創(chuàng)見不太多,但要言不煩,充實具體,知識性強?!扼w式篇》,對古代詩注文獻體式作了較完備的歸納疏理,所舉體式之范例,均取自作者本人的著述,理論聯(lián)系實踐,更能說清楚問題?!吨歌ζ?,由十篇批評文章組成,很有學術(shù)價值,自非人人所能為,讀起來亦醰醰有味,具見作者的學力與識力。在健康、理性的學術(shù)批評普遍缺失的現(xiàn)狀下,這類文章更是難能可貴。我曾向永正提出,本篇結(jié)構(gòu)和語言風格與上文不大協(xié)調(diào),建議作為全書的“附錄”;或加上前文中的有關(guān)糾謬的材料另出單行本,影響可能會更深更廣,惜未蒙采納。
《詩注要義》一書,是作者費時十年所取得的古籍整理研究成果,是長期教學工作的總結(jié),也是大量的注釋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永正向來服膺顧亭林、陳蘭甫“采銅”、“鈔書”之說,平生讀書,喜作摘錄、眉批,做了大量的、繁重的原始材料準備工作,宏觀上把握兩千多年詩歌注釋發(fā)展歷史,進行總體全面的研究,旁征博引,歸納總結(jié),從而構(gòu)建起中國古典詩歌注釋學理論框架,一再修改,方得成書,具見其深厚的學術(shù)素養(yǎng)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本書部分章節(jié)曾用作中山大學中文系古文獻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的教材,可作高校古典文學及古典文獻學教學參考,亦可供當代的注家揣摩取法。作者的用意,不僅是指導研究生如何從事注釋工作,更重要的是引導廣大文學愛好者,如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真正理解詩意,去讀懂古典詩歌。我讀畢全文后,自愧之余,對作者的博覽通識尤為欽佩。
我與永正相交長達半個世紀。20世紀60年代初,同游于嶺南大詞家朱庸齋先生分春館中,師友唱酬甚樂;70年代末,又同在中山大學容希白庚、商錫永承祚二老門下,從事古文字研究,彼此相知甚深。作為本書最早讀者之一,我相信此序中每句話都是老朋友由衷之言,或能得永正學兄忻然首肯。
(補記:《詩注要義》一書已通過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成果的專家評審,獲準立項。將于201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