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任民鋒
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數字出版之路
文 / 任民鋒
唐山地區(qū)的非物質遺產十分豐富,是唐山特色文化的代表。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的傳承與傳播,而數字出版技術的出現(xiàn)改變了這一狀況。文章結合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在傳承與保護方面的現(xiàn)狀,探討了數字出版在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上的意義所在及其發(fā)展途徑,以求助力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提高唐山文化的軟實力。
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出版
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時代的課題。唐山雖然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遇到了保護與傳承的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數字出版的出現(xiàn),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數字出版是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融合通訊技術、網絡技術、流媒體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等高新技術,提升傳統(tǒng)出版內容的一種新興出版業(yè)態(tài)。它將出版內容轉化成可以被計算機系統(tǒng)識別的二進制代碼,再由編輯軟件進行處理整合,然后存儲進光盤、磁盤等介質中,最終借助計算機或終端設備來進行閱讀和使用。
2003年10月17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作了定義。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推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群體認同和民族歷史,是人類“文化的活化石”。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個人的所有物,而是一個國家、地區(qū)或民族集體創(chuàng)造的杰出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要依靠口傳身授的方式。“如果口耳相傳活動終止,就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盵1]由于社會開放帶來的文化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愈來愈少,嚴重威脅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離世,則很可能使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永遠消失。[2]因此,改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已經迫在眉睫。而數字出版具有的特點和優(yōu)勢,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新思路和新模式。
首先,數字出版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有利于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傳統(tǒng)的保護方法,主要是以文字記錄和物品收藏的形式來保存大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但是由于物理性質以及各種人為的原因,圖書文字資料容易出現(xiàn)破損、毀壞,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失真。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旦時間上出現(xiàn)斷層或者空間上發(fā)生變化,它們就很難作為一個整體得到完整的保護,甚至無以為繼,直至消失。數字出版的應用,打破了這一傳統(tǒng)手段的局限。數字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運用,不僅能更好地整理、收集、記錄相關信息,而且還可以借助四通八達的網絡,穿越時間,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真實的歷史記錄。借助數字出版的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可以實現(xiàn)時間與空間的重組,擺脫原有因素的局限和束縛,實現(xiàn)永續(xù)傳承。
其次,數字出版具有良好的虛擬感知體驗,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數字出版可以通過復原與再現(xiàn)技術,生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記錄,而制作完成的數字化虛擬信息資源,又可以供人們學習、交流與創(chuàng)新。此外,數字出版還可以運用先進的技術,做出極其逼真的虛擬世界,例如,釆用數字動畫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豐富形式,復原、再現(xiàn)歷史文化場景、事件,使人們加深對歷史事物的認知和理解。用戶通過特定的程序,可以實現(xiàn)人——機的交互感應,進而產生出一種身臨其境的“在場感”。非物質文化遺產借由這種閱讀形式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產生現(xiàn)實的認同感。這也就是說,通過數字出版的圖像式閱讀,可以讓讀者在不和真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接接觸的情形下,實現(xiàn)體驗式的閱讀,使讀者更加全面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這將大大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
再次,數字出版可以降低復制發(fā)行的成本,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共享。傳統(tǒng)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復制發(fā)行方式,往往費時費力,而且達不到和原件完全一致的效果。利用數字出版技術,則可以在虛擬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將其進行數字化轉變。隨著數字出版形式從桌面出版、電子出版、網絡出版、游戲出版發(fā)展到手機出版,用戶只要輕輕地點擊鼠標就可以反復復制,隨時隨地進行分享,從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和利用。數字出版的這種特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不僅大大節(jié)約了成本,減少了人力,而且還可以實現(xiàn)更為廣泛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信息化交流,增進人們對區(qū)域非物質文化的了解,方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承載物,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xiàn)。唐山地區(qū)具有悠久的歷史,當地的先民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締造了燦爛的文化,并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著名的“冀東三枝花”——評劇、皮影、樂亭大鼓,豐潤七樹莊麻糖、馬蘭峪鐵畫、劉美燒雞手工制作技藝、呔商文化等等。其中,樂亭地秧歌和樂亭大鼓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樂亭皮影、劉美燒雞和牛角雕刻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吊橋缸爐燒餅、羅鍋子香油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樂亭大鼓、樂亭皮影戲、樂亭地秧歌、樂亭民歌、吊橋缸爐燒餅、羅鍋子香油等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唐山地區(qū)的寶貴文化財產,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唐山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淀的民俗文化,蘊含了先人的智慧和思想。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折射出當地先民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是我國乃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體現(xiàn)了禮讓與仁義精神的“仁義胡同”,既連接了交通,方便了百姓出行,也和睦了鄰里之間的關系,它膾炙人口,代代相傳,流芳至今。還有發(fā)生在河北省遷安市龍(泉)山腳下灤河岸邊的“老馬識途”的故事,幾乎世人皆知。又如與唐山方言密切相關的“呔商”文化,創(chuàng)造了“東北三個省,無處不樂亭”的輝煌,集中體現(xiàn)了唐山先民取得財富的艱辛和智慧。加強唐山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唐山文化發(fā)展的需要,更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需要。
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唐山百姓們的創(chuàng)造,是唐山地方特有歷史面貌和地理環(huán)境相結合的產物,蘊含了這一地區(qū)的民俗文化,體現(xiàn)和反映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性格氣質、娛樂生活和審美觀念,并深深地融入到了當地人的血液與生活中。唐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唐山人的驕傲與自豪,是其展現(xiàn)自身特色,進行不同文化間交流的名片。唐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它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種開放性和包容性不僅體現(xiàn)在它本身的產生與發(fā)展之中,也體現(xiàn)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弘揚之中。例如,唐山成功舉辦了七屆中國評劇藝術節(jié)和六屆評劇票友大賽,宣傳評劇文化;又組織拍攝了《沉香救母》等多部反映樂亭民間藝術的電視專題片等。集地域性和開放性于一身的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唐山的文化建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運用數字出版技術,不但可以全面、真實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而且還可以借助網絡,將以數字形式存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更廣泛地傳播出去,實現(xiàn)更大范圍的流傳與共享。數字出版技術為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的新思路,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積極建設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共享數據庫。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大,種類分散,利用數字出版的信息處理技術,可以將零碎、大量的信息加以整合,按照一定的分類方法進行編排,形成涵蓋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虛擬現(xiàn)實在內的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讀者可以使用配套建立的多體系、全方位的搜索引擎,快速地找到相關的資源。充分發(fā)揮數字虛擬技術的優(yōu)勢,可以最大限度地實景再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并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其次,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專門研究。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出版之前,還必須加強對數字化建設的專門研究。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出版,不單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加強同先進地區(qū)的交流和學習,總結和吸取成熟的經驗以供借鑒。例如,作為非遺大省的陜西,數字化起步很早,已經形成了多項目、多種類的非遺數據庫,并積累了豐富的數字化經驗。他們的許多經驗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此外,專業(yè)的數字出版機構也要“形成具有高度戰(zhàn)略性的出版視角,整合當地其余民俗文化的出版資源,促進不同民俗文化產物之間的配套出版,達到保護民俗文化的目的”。[3]
再次,要進行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教育,培養(yǎng)文化自覺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體現(xiàn)了民族特性,凝聚著民族精神。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我們一方面要通過數字技術,構建立體化的傳播渠道,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數字化的形式出版,打破時空局限,使更大范圍的讀者知道、了解、認識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發(fā)揮學校的教育基地的作用,將非物質文化的數字出版物引進學校,從孩子抓起,讓學生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使我們的民族精神世代相傳。例如,2009年路南區(qū)實驗小學成立了“七彩光皮影社團”,提供場地并配備專人與設備,對學生進行文化培養(yǎng),提高了學生文化自覺性,為唐山皮影的傳承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最后,要加快進行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yè)化道路建設。唐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價值,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開發(fā),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將數字媒體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有機結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的開發(fā)與利用,積極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途徑?!俺晒Φ木W絡出版作品,其背后都蘊涵著本土化精神的力量?!盵4]將唐山這些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xiàn)在文化產品上進行流通,就會產生非??捎^的經濟效益,這既可以為相關的從業(yè)者提供一定的經濟回報,還能夠在傳承人的繼承,文化保護資金的籌措,以及文化發(fā)展等方面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條件,以確保唐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良性發(fā)展的道路。
將唐山地區(qū)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資源,通過數字出版的方式進行整理、收集,進而出版,不但有助于唐山地方文化、民間文化的推廣與傳播,增加唐山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而且還可以促進唐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提高中華文化的整體軟實力,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鄧瓊飛.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開發(fā)的途徑[J].出版廣角,2016,(6).
[2]陳曉艷,喻曉玲.環(huán)塔里木非遺“飛代表性傳承人”檔案資源建設研究[J].山西檔案,2016,(1).
[3]楊曉蘭.淺議木版年畫的出版與傳播——以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為例[J].出版廣角,2015,(11).
[4]李文秀.數字環(huán)境下的出版產業(yè)經濟發(fā)展[J].出版廣角,2014,(3).
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652(2016)06-0135-03
2016年度唐山市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唐山“美麗鄉(xiāng)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問題的研究,項目編號TSSKL2016-0028。
(責任編輯:虞志堅)
任民鋒(1983-),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學院圖書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檔案學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