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媛(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
古老的民俗 獨特的文化——淺談布依族“六月六”民俗活動
張文媛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0)
【摘要】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情介紹(鎮(zhèn)寧人民政府縣長 狄安臣簡述)鎮(zhèn)寧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現(xiàn)居住著漢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回族等20多個民族,主體民族是布依族和苗族。
【關鍵詞】民俗;文化
2015年7月21日,是農(nóng)歷佳節(jié)“六月六”,安順市鎮(zhèn)寧縣鎮(zhèn)寧布依族人民歡聚一堂慶祝這個僅次于過年的重大節(jié)日。
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情介紹(鎮(zhèn)寧人民政府縣長 狄安臣簡述)鎮(zhèn)寧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現(xiàn)居住著漢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回族等20多個民族,主體民族是布依族和苗族。 1963年國務院批準成立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全縣3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總人口34萬余人。全縣國土總面積1718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645米,最低海拔356米,全縣跨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及南溫帶等四個氣候帶。
六月六,是布依族本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相傳布依族的祖先“盤古”發(fā)明了水稻的栽培技術,但日子仍然過得清苦貧寒。一次偶然的機會,盤古認識了海龍王的女兒,產(chǎn)生了愛情而結為夫妻?;楹?,他們恩恩愛愛,男耕女織,夫唱婦隨,日子過得像甘蔗一樣的甜美。一年之后,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新橫。新橫從小聰明伶俐,但因年幼,一次冒犯了生母,使她氣憤而回歸龍宮,不再回到人間。盤古無法,只好續(xù)弦。接著又生一子。后來,在六月初六這天,盤古命終歸天了。新橫雖勤懇勞作,學會了父親栽培水稻的技術,但終不免遭到繼母的百般虐待,并幾度加害,欲置他于死地,企圖獨吞家產(chǎn)。面對繼母的加害,新橫忍無可忍,不得已上天庭控告繼母,并發(fā)誓要全部毀掉親手栽培的水稻秧苗,斷絕繼母的生路。繼母受到控告并知道新橫的想法后,恐慌萬分。為了生存,她向新橫乞求,表示只要他不破壞莊稼,她就不再對他迫害,把他同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對待,還決定于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盤古逝世這天,率領子孫宰豬殺牛、包裹粽子奉祭盤古,希望他永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為了使水稻栽培技術傳于后代,新橫看到了繼母所有轉變,便答應了她的乞求。從此每年六月初六都舉行祭盤古、奉祖宗活動,年年如此,世代相傳,從未間斷。這就是“六月六”的來歷。
“六月六”節(jié)日期間,婦女們背著裝滿粽子的提籃,抱著雞,走鄉(xiāng)串戶,探親訪友;男人們聚會于寨子之中,舉杯暢飲,開展“議榔”活動;青年男女則麗裝艷服,有的帶著蕭筒、筆管、鎖吶吹嗩、或木葉、二胡去參加賽歌活動,成群結隊邀集于曠野或布依村寨,舉行對歌、趕表、扔花包等活動。
古歌、銅鼓和勒尤是布依族音樂文化的亮點。
一、古歌。布依族是沒有文字的民族,都是以口口相傳流傳下來。布依族地區(qū)民謠有唱敘述歷史的歌,喜慶時由年老的女歌手演唱。主要內(nèi)容包括人類起源、歷史的發(fā)展、愛情故事、人生倫理等。基本上都以布依語言為唱詞,有五言句和七言句為主。改革開放以后古歌中加入漢語,主要是在歌頌祖國家,例如此次聽到演唱者王芳標無伴奏演唱的《社會主義好》。他說,這首歌是古歌的旋律,加了“社會主義好”“歌頌毛主席”的歌詞在布依語中,這樣民歌的發(fā)展也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其次,“趕表”也稱為情歌,主要訴說男女喜愛之事,對青春美好的贊美,對愛情崇高的信仰,對封建禮教包辦婚姻的不滿等。
二、銅鼓。銅鼓用青銅鑄造,最早的鑄造年代在漢文帝年間,銅鼓是我國古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銅鼓屬于最古老的打擊樂器,一般是十二調,基本保存了古代樂器演奏的風格,常與嗩吶、皮鼓、大衩、木棍等混合敲擊。銅鼓平時保存在有威望的人家,是由整個寨子守護的,每戶德高望重的人家一起輪流守護,每逢年三十,各族長老家長聚集商議銅鼓下一年保管的接送大事。將銅鼓在原保管的人家敬掛起來,設席焚香燒紙錢,并盡情敲擊,本族人民歡聚一堂。在正月十五用雄雞、豬頭米酒舉行祭祀,送到下一年保管的家中。運送中用紅布包裹好,搬到家中風水最好的位置。銅鼓需要時才抬出掛在堂屋中,兩耳綁著紅綢,表示鎮(zhèn)壓邪惡。銅鼓是不能“見天”,只用于莊重場合在室內(nèi)敲打,如過年、辦喪事和祭祀等。傳說,銅鼓是個神,它與妖魔鬼怪作斗爭保護子民們,有天布依族少女在河邊洗衣物,山上滾下來一個銅鼓,少女拿起手中的棒槌在銅鼓邊敲打使它停了下來,從此銅鼓就保佑著世代子民。每一個銅鼓都是有這樣一個凹口,銅鼓逃跑,有聲響,人們即可把它召回,將完好的鼓邊敲打一個小缺口,意思是破壞了它的裙子,讓它不再逃跑。不一樣的傳說早就了現(xiàn)在世上流傳下來的銅鼓分公母,公母不分場合,只是銅鼓表面的花紋代表著公母,很多村寨都有一公一母兩個銅鼓保佑著寨子。這些有趣的傳說,體現(xiàn)了布依族先民想改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崇尚自己的民族,有信仰的去愛護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勒尤。勒尤是一種哨關樂器,有木制和竹制兩種。木制的勒尤長1.2尺,上部裝有用蟲蛹殼制成的“蟲哨”,口上裝一個銅箍,蟲哨安插在銅箍上面。管身鑿有六個音孔,管身后還有一個小孔可調節(jié)音量高低。勒尤的音域較寬,可吹奏八度音。勒尤是布依族男子喜好吹奏的樂器,男子常常吹奏一些有相思歌、孤兒歌、情歌、十二月連妹歌等十余種。勒尤是男子表達祈求愛情和憧憬未來的美好愿望,也會為男子帶來終生幸福的“把憑”。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現(xiàn)在會勒尤的人少之又少,流傳狀況堪憂,這樣曲調奇特,聲音纏綿如泣如訴的樂器,需要現(xiàn)在年輕人繼續(xù)傳承下去。
民俗,是一個民族或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世代相傳、口頭傳承逐步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文化,一種極其復雜又豐富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是時空文化的承載體。民俗是音樂的土壤,音樂是民俗的載體升華,兩者之間息息相關,沒有民俗就沒有音樂的生存基礎,對此,布依族“六月六”豐富的民俗活動就是對布依族民族音樂文化的進一步升華和積極有力的傳承,希望更多人能關注布依族音樂文化、民俗活動、民族音樂傳承問題等,美好的事物需要保護,需要更多的人走進來融入進來,民族民間音樂需要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