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華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政治、社會、叢林的地方互動:以四川佛學院為例(1923—1939)
吳 華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從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背后,回望佛學院辦學歷程之艱辛曲折,可以看到,佛學院作為民國時期佛教教育的縮影,凝聚了佛教近代化轉型的悲傷苦痛。本文擬以1923年成立的四川佛學院為例,探討民國地方佛教教育的發(fā)展與變遷,希望展現(xiàn)以四川佛學院為中心的政治、社會、叢林之間的博弈,為研究佛教教育、佛教近代化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范例。
四川佛學院 叢林 政治 社會 佛教教育
晚清以降,在社會各方面壓力的沖擊之下,中國佛教教育得到迅猛發(fā)展,并逐漸從古代叢林教育模式轉變?yōu)榘鐣逃男滦徒逃J?。從其轉型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佛教教育的發(fā)展向來就不止是僧團內部的事情,而是作為整體社會的一部分,與社會思潮相進退,與精英民眾相影響。對于佛教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這些成果比較集中于宏觀性、整體性的研究,*如張捷、陳旭運《中國佛教教育的歷史發(fā)展軌跡》,《東北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第81—86頁;鄧子美《20世紀中國佛教教育事業(yè)之回顧》,對于區(qū)域范圍內的考察則略顯不足,*《佛教文化》,1999年第11期,第8—22頁,后收于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第75—120頁;黃夏年《近代中國佛教教育》,《法音》,2007年第4期,第30—37頁;左松濤《近代中國佛教興學之緣起》,《法音》,2008年第2期,第34—38頁;耿敬《中國近代佛教教育的興起和發(fā)展》,《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2009年,第286—291頁;丁鋼《中國佛教教育:儒佛道教育比較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等。*如呂建福《金陵刻經處與近代佛教教育》,《法音》,1998年第5期,第35—39頁;何建明《從祗洹精舍到武昌佛學院》,《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7期,第112—126頁;等。尤其是在省市縣等地方層面。由于這一不足,后人難以獲悉在響應國家層面佛教會指導思想方針背后,地方佛教教育具體的執(zhí)行情況及其復雜程度。本文擬以1923年成立的四川佛學院*李明的《民國時期僧教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是少見的有提及四川佛學院的著作,其中也只是概述性的兩段話,難以反映當時四川佛學院辦學的具體情況。為個案,展現(xiàn)以四川佛學院為中心的政治、社會、叢林之間的博弈,借以勾勒出民國地方佛教教育的發(fā)展變遷史,為研究佛教教育、佛教近代化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范例。
晚清民國時期,廟產興學始終是困擾著佛教界的噩夢。1919年4月,熊克武明令發(fā)表《四川靖國各軍駐防區(qū)域表》,標志著四川正式進入防區(qū)制時代。*吳光駿《四川軍閥防區(qū)制的形成》,《四川軍閥史料》第2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04—206頁?!敖器锏能婇y看清了有防區(qū)便有軍費;有了軍費,就能不斷擴軍;實力擴大,又可爭奪防區(qū)。于是演成循環(huán)不已的內戰(zhàn)?!?吳光駿《四川軍閥防區(qū)制的形成》,《四川軍閥史料》第2輯,第207頁。在防區(qū)制時代,各寺廟朝不保夕,隨時要應對來自軍、政、教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個人的侵奪,如劉文輝要提廟產的十分之一作軍費,而這個在當時來說并非個例,全國各地很多軍閥都這樣。*在劉文輝部下任職的韓文畦就曾勸其不要這樣做,而劉則說“昧良心,出于無奈?!币娫S廣清、涂繼成主編《韓文畦文化思想存稿》,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493頁。所以,在沒辦法依靠外力的情況下,四川省、市、縣各地均加強了佛教會的活動,*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成都市志·宗教志》,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頁。增強自身凝聚力,并企圖通過寺廟辦學抵抗軍政提產、廟產興學運動。
1923年,成都少城公園佛學社邀請各大叢林組辦佛學院。文殊院禪安法師與支部會長商量,決定由各叢林先墊經費,一共湊出600元作為佛學院的籌辦資金,每年各認食米共50石。*《禪安自述》,宗性整理(未刊稿),宗性法師提供。第二年春天,四川佛學院在文殊院成立,由佛源法師擔任院長,圣欽和尚為院董,昌圓法師任監(jiān)學。*廣文《二十年來之四川佛教》,《海潮音》第20卷第1號,1939年1月15日,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99卷,第289頁。當時住院從學的有三十多人,卻因為沒有獨立的空間,只能勉強把伽藍殿當做校舍,并與其他僧人一同在五觀堂進餐,完全與文殊院常住混合在一起。而這,也埋下了五年后四川佛學院解散的伏筆。
1925年,禪安法師被推舉為院長。這一年適逢大勇法師經川赴藏求法,四川佛學院請他做了一場精彩的演講。其講詞中,不但闡述了當時佛教發(fā)展的狀況與問題所在,而且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認為雖然“現(xiàn)在的佛法,較前清時代,尤為興盛”,但是“我們累累受社會上的蹂躪”。這,實際上也是激發(fā)全國各地興辦佛學院的重要因素,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后果呢?大勇認為這個重大的禍根,“就在于出家人信心不及人家,學問不及人家,行持亦不及人家?!边@里的人家,應屬于泛指社會民眾或在家居士。元明以后,佛教大眾化、世俗化,一方面在倡導恒順眾生,廣泛度眾的同時,另一方面,出家學佛的方便,以及走投無路的終極選擇,再加上某些僧人的腐朽墮落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僧團整體素質水平的下降。他還特別提到,當時佛教危險的程度以及嚴重到了“廟宇都被盡行毀壞,片瓦不留”。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佛教已經沒救了呢?大勇并不這么認為,他指出,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得到解決,但需要僧眾發(fā)四種大心:“一要思想佛法的前途危機;二要竭力學佛法才可以挽救;三者既學佛法必要在威儀上講究,使人人皆生信心,不然又被在家人所輕慢;四要真真實實的做起來,方算得行解相應,若但在表面上裝飾,萬難收其效果,亦未免苦了。”*《大勇法師在四川佛學院講詞》,《佛教旬刊》第244期第3版1925年10月15日,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28卷,第103頁。如此一番歷史結合社會,理論結合實際,精彩洋溢的演講,無可置疑地在對學僧們起到了積極的鼓舞作用。
1926年冬,佛學院首屆學生畢業(yè)。次年,竟發(fā)生有不肖僧侶公然假借四川佛學院畢業(yè)學僧名義行招搖之事。10月,四川佛學院發(fā)布緊要啟事聲明:“此后如再發(fā)生上項冒名招搖情事,請即扭交各該縣佛教會議處,以儆效尤,而維學譽。除呈請四川省佛教會轉飭各縣佛教會照案查禁外,茲特登報申明,即乞查照為荷?!倍划厴I(yè)學僧的法名與住址分別如下:
空相,威遠先覺寺;常彬,安縣寶藏寺;廣文,崇慶西山寺;能靜,郫縣金龍寺;圣九,銅梁鳳凰寺;隆慈,郫縣金龍寺;源清,簡陽青峰寺;常恩,峨眉接引殿;正榮,江津華藏寺;道壽,敘府觀音閣;廣種,崇慶西山寺;普堃,成都賽慈寺;意昌,新繁華嚴寺;中豎,廣安桐林寺;祖光,貴州赤水玉皇宮;昌瑞,德陽毗盧寺;乘淵,灌縣普照寺;宏善(法號遍能),嘉定烏尤寺;隆果,仁壽達摩寺;本量,金堂真武山;圣湘,峨眉伏虎寺;能文,仁壽達摩寺;成太,射洪饒益寺。*《四川佛學院第一班畢業(yè)同學會緊要啟事》,《佛學旬刊》第3年第90期,1927年10月,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7卷》,第349頁。
這些人畢業(yè)后大部分被介紹到各佛化團體弘揚佛法,如廣文到四川佛教會輔助會長工作,還到佛學院中主講唯識。而宏善,即是后來聞名全國的遍能法師,曾任漢藏教理院教務主任,后來主持創(chuàng)辦寶光僧學校、樂山市僧伽培訓班、峨眉山佛學院、四川省佛學院(1992年)。*劉學文《遍能法師傳》,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第377頁。馮修齊《遍能法師與新都》,收于樂山市烏尤寺編?。骸侗槟艽蠛蜕袌A寂五周年紀念文集》,內部資料,2003年,第128頁。而常恩、圣九、廣種等人后來也積極參與佛教事業(yè)的弘化??梢哉f,這一屆學僧為四川乃至于全國佛教事業(yè)在二十世紀的生存與發(fā)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1927年,佛源法師圓寂,禪安續(xù)辦佛學院第二班,報考的有四十多人。人數(shù)雖然可觀,然而質量如何呢?正如禪安感嘆之言:“雖似一班之數(shù),然能住滿三年者有幾?即卒業(yè)而能宏揚佛法者又有幾?培養(yǎng)人才之難,可想見也!”該年4月8日,佛學院在山門外的街房設立佛經流通處,附設閱覽室,又成立了四川佛化通俗講演社,請覺初和尚宣講彌陀經,期以佛法傳播于平民大眾,“轉化人心,消除浩劫”。*《禪安自述》,宗性整理(未刊稿),宗性法師提供。暑假期中,佛學院仍然開課,“專聘劉衡如先生講唯識,余蒼逸先生講大智度論,澄一法師講楞嚴經,沈凡塵先生講國文”,希望通過暑假的學習,為深造打好基礎。*《佛學旬刊》第3年第81期,1927年8月,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7卷》,第282頁。然而,當時四川佛學院的經費來源不穩(wěn)定,經常處于捉襟見肘沒有著落的境地。9月,孫養(yǎng)齋、*孫養(yǎng)齋曾任邊防軍總司令,后辭職辦紙廠。孫信佛,大勇法師率留藏學法團入藏時,正好他的司令部設在雅州,當?shù)赝练瞬?。為了法師們的安全,孫養(yǎng)齋特地派遣一對步兵沿途護送。邢肅芝后來入藏也得到過他的幫忙。邢肅芝口述,張健飛、楊念群筆述《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訂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第71—72頁。
曾言樞*曾言樞(1899—1976),四川省璧山縣人,1939年10月14日任南京國民政府陸軍少將,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一三八師四○八旅旅長、西康省第四保安司令部司令、理塘縣長,建國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一生為官清廉,勤政為民。1964年,到文殊院出家,1976年圓寂。參見王川《民國中后期的政治與宗教:劉文輝與西康地區(qū)藏傳佛教界》,收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一九三○年代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810—811頁。后收于王川《西康地區(qū)近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3頁。來佛學院參觀得知佛學院窘迫情況,分別慨捐銀二百元、一百元,作為佛學院培養(yǎng)僧才的日常開支。*《佛學旬刊》第3年第86期,1927年9月,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7卷》,第322頁。
令人遺憾的是,1928年因學僧反對教務監(jiān)學,釀成學潮,四川佛學院不得已而解散。*廣文《二十年來之四川佛教》,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99卷,第284—290頁。然而,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事情而導致集全省之力辛苦創(chuàng)辦的佛學院瞬間停辦了呢?根據(jù)筆者所獲材料來看,反對教務監(jiān)學只是一個導火線而已。根本的原因還是經費問題,如果不是經費緊張,佛學院與常住之間就不用兩套系統(tǒng)班子混雜在一起。其次才是學僧和禪僧由于身份、角色導致觀念、見解上的分歧,禪僧的日常事務與學僧的學習安排在作息上有很大的不同,行為與觀念上的不一致容易造成誤解。第三,常住對佛教教育不理解,對佛學院具體負責人禪安利用本院之財物培養(yǎng)全省佛教界人才的作法不滿。*《文殊院史志》,成都文殊院藏,未刊稿,第46頁。禪安就曾自述:“常住綱領執(zhí)事為難,安含忍悲泣,痛苦極矣?!?《禪安自述》,宗性整理(未刊稿),宗性法師提供。多層不滿情緒累積而成的矛盾,已經像氣球一樣不斷膨脹,支離破碎的結局早已呈現(xiàn)。因此,開辦五年的四川佛學院,雖然號稱匯聚全省佛教界的力量而成,但在飄泊的時代背景下,終究無奈地宣告解散。
1932年間,成都武圣街十方堂(原名武圣寺)廟基,常被鄰近的師長黃隱蠶食。在圣欽和尚的自傳中就提到:“成都市武圣街十方堂,原為四川省佛教會會址,隔壁緊臨軍閥川軍江防軍師長黃逸民公館,黃命令爪牙,攜槍到廟,估占廟地,擴充公館花園。我冒著生命危險,與之力爭。幸有街坊民眾作我后盾,黃乃勉強將吞占去的廟基,吐出前左兩方,后右兩方,仍然占去。”*《圣欽和尚自述》,宗性整理(未刊稿),宗性法師提供。圣欽后請昌圓主持建為十方叢林。第二年,四川省佛教會常務會議議決,以武圣街十方堂為四川佛學院籌備處,并公推昌圓法師為籌備主任,著手籌備一切事宜。*《籌備四川佛學院》,《四川佛教月刊》,1933年1月1日,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7卷,第103頁。
經過三年不懈努力,昌圓法師在得到居士吳受彤、王旭東以及軍長劉文輝、劉肇乾的資助后,新建房舍二十余間,規(guī)劃恢復四川佛學院。吳受彤(1888—1937),浙江杭州人,曾因家庭變故,入成都文殊院研究佛學,后出任川鹽銀行董事長。*谷昆山《川鹽銀行與吳受彤》,http://www.cqjrc.gov.cn/article.asp?44_19_207,2013-11-9。王旭東、劉文輝、劉肇乾等人均系當時四川軍政界人士。由此可見,四川佛學院恢復的背后離不開社會精英人士的支持。
四川佛學院的恢復重建也離不開佛教媒體的宣傳造勢。1936年3月1日,《四川佛教月刊》報道:“十方堂四川佛學院由籌備主任昌圓法師募建落成后,積極進行,刻已粗具規(guī)模。對于經費之儲備,教材之征聘已有具體辦法,不日即可開學,此可為全川佛教前途額手稱慶。”*《四川佛教月刊》第六年第3期,1936年3月1日,收于《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9卷,第132頁。并稱昌圓法師“以其私人感情,募有相當經費。并將留住順慶研究法相唯識之廣文法師,兩請回院,擔任教務主任,主講佛學?!?《四川佛學院定期開堂》,《佛教月刊》,1936年8月15日,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9卷,第239頁。就此,可以看出媒體在報道時,既著眼于佛學院籌備的進展情況,也針對佛學院成立后運作的具體問題,登載反思文章進行探討,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如針對當時學僧素質堪憂的問題,廣文就提出了嚴格的標準:“性情浮躁的不要,意志薄弱的不要,程度太為低劣的不要,知道他以學校為過渡生活的不要?!倍诮逃瓌t上,他倡導“以國文一科與佛學并重,其教本尤須采取與佛學相近的材料?!碑敃r的學僧,最普遍的弱點就是幼年失學,國文無根底,聽課困難,遑論研究。再加上二十世紀初漢語知識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現(xiàn)代化沖擊,“德賽兩先生”盛行,佛教如果不能夠及時回應就難免會被認為迷信落后,而佛教經典中能夠與西方的科學主義對話的,主要是法相唯識學,因此,廣文堅持主講這一科,期望跟上時代的步伐。
經過籌備,當年招到學僧三十多人,于9月10日舉行開學典禮,來賓代表有王恩洋居士、劉肇乾軍長、李家鈺總司令以及昭覺寺戒明和尚等,次第演說,均對該院前途表示樂觀。當年的《佛教日報》以特訊形式作了重要報道,并把開學程序一一羅列以顯其重要性。該報記者專門提及:“該院招考學僧重質而不重量,取格甚嚴,其試卷中有‘如何作現(xiàn)代學僧’,‘僧教育之前途’,‘學僧之使命’等題目。開學當天,各位來賓曾從教務處取到學僧試卷而競相傳閱,無不嘖嘖稱羨?!?《佛教日報》,1936年10月8日,見《稀見民國佛教文獻匯編(報紙)》第4卷,第189頁。曾子玉居士就說普通中學的試卷,從質地方面來說,就少有能夠與該院試卷相媲美的。
然而,開學授課以后,經過考試,令主事者感到不理想的是學僧們的文化程度與人生志趣參差不齊,難以統(tǒng)一安排。院長昌圓法師擔心整體教學效果不好,遂于1937年春開學時重新甄別。由于佛學院學僧有所流失,再加上錄取選拔的嚴格,重新開學后只留下新舊學僧二十余名。國文改聘劉鶴廷居士繼任,佛學由教務主任廣文法師講授集論,院長昌圓法師主講戒律,并監(jiān)督熟讀,按次抽答回講。同時改進的還有早午會餐,改穿袍搭衣,正式過堂。院方希望這些學僧可以養(yǎng)成叢林生活習慣,造就一班“如說實行”的模范人才,為川省將來整理僧制先導。*《佛教日報》,1937年4月13日,見《稀見民國佛教文獻匯編(報紙)》第4卷,第173頁。
8月,四川佛學院續(xù)招插班僧,“投考者甚形踴躍,因考取嚴格故,取錄者僅十余人,已于古歷七月二十五日開學,新舊學僧共有三十余人?!闭n程方面,佛學由廣文繼續(xù)授集論,文學改由隆戒法師講授《史記》,院長昌圓及隆光法師等擔任戒律常識。*《佛教月刊》第7年第9期,1937年8月25日,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9卷,第426頁。
1938年,太虛在四川佛學院參觀后,向全體僧伽發(fā)表了一場關于僧教育的講演。他在講演中指出以往叢林教育模式中講經說法的方式已難以適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并提出當時所需要的僧教育應由習律、學教、修證三個階段來完成。又提出當時能夠適應實際需要的僧教育,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就是時間稍長的補習學校,選擇較年青的僧眾,授以三至六年的普通課程度,略等于中學;另一類是較多僧眾極需要的短期補習教育,時間以半年或一年為限,以提高僧眾的佛教常識、僧務常識、國民常識,從而開始所謂“有系統(tǒng)的僧教育”。*《太虛大師在四川佛學院講演詞》,《佛教月刊》1938年7月15日,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60卷,第51—52頁。另見《太虛大師在四川佛學院講演》,《佛教月刊》1938年8月15日,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60卷,第63—65頁。然而,這里的兩類學校,也僅僅是“補習班”性質而已,難以談得上真正的人才培養(yǎng)。況且當時社會混亂,僧團需要的是能護教護廟的全方位社會人才,以補習之速成,趕鴨子式的教學,加上學僧素質不齊,多為幼年失學的孤兒,因此佛學院實在難以保證教學質量。
除此以外,自1938年11月8日起,日本飛機開始轟炸成都。抗戰(zhàn)時期,成都遭受日本軍機殘酷的狂轟濫炸9次,以及空襲13次左右(即除了投彈外還通過低飛俯沖用機槍掃射百姓居民)。*謝世廉主編《川渝大轟炸——抗戰(zhàn)時期日機轟炸四川史實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06頁。試問,在這種前有狼后有虎,顛簸不平、進退兩難的境況下,有多少年輕僧人能夠處亂不驚、居險不憂,還能穩(wěn)得下心在佛學院認真學習。
1939年夏天,恢復后的四川佛學院第一班學僧舉行畢業(yè)典禮。然而,由于時局不定,人才不濟,三年辛苦培養(yǎng),僅得畢業(yè)學僧8人,修業(yè)學僧11人,其余成績極差,未給證書。從投入成本與成果收獲來看,四川佛學院當年的辦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佛化新聞》第98期第1版,1939年7月20日,見《稀見民國佛教文獻匯編(報紙)》第8卷,第99頁。同年11月23日,《佛化新聞》登載廣文法師致函該報主筆許止煩,歷述四川佛學院近況及個人今后行止。其中提到:“四川佛學院至第一班畢業(yè)之后,以空襲嚴重關系,暫不正式續(xù)招第二班,但原有留院學僧十余人,及各方自動來院學習之僧青年,亦不予以拒絕,仍以非正式之講授,每日給予四小時之課程,俾資學習,期間仍以國文、佛學二科著重?!钡却龝r局緩和,再開辦第二班。而他自己則準備乘機轉赴青城上古寺閉關讀書,以求深造。*《佛化新聞》第116期第1版,1939年11月23日,見《稀見民國佛教文獻匯編(報紙)》第8卷,第131頁。
1941年,《佛化新聞》報道了《四川佛學院將在奉節(jié)設立分院》*《佛化新聞》第190期第1版,1941年6月12日,見《稀見民國佛教文獻匯編(報紙)》第8卷,第269頁。的消息。而實際上,這個分院到底成立沒有,情況如何?限于資料,已難獲悉。然而,可以確定的是,1943年,昌圓老法師重新創(chuàng)辦了蓮宗院,并進行招生,而廣文法師還是主講《成唯識論》。*《佛化新聞》第312期第1版,1944年1月6日,見《稀見民國佛教文獻匯編(報紙)》第9卷,第217頁。至此,兩度成立的四川佛學院可以說已進入了尾聲。
晚清以降,中國逐漸陷入社會秩序混亂狀態(tài)。民國初建,國內更是內戰(zhàn)連連。軍閥割據(jù),生靈涂炭,人民的生活無法保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佛教教育開展的難度,其中艱辛非主其事者難以深刻體會。早期四川佛學院的負責人主要是禪安,他就認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叢林并不適宜辦學。然而為了應對提產之憂,又不能不辦學。“處此潮流所趨,辦學固非叢林所宜。然支撐外面,又非辦學不為,功藉此倍植人才,為護教計,又未嘗不可?”*《禪安自述》,宗性整理(未刊稿),宗性法師提供。關于當時佛學院“創(chuàng)設之苦況”,各叢林貌合神離,暗中不予支持即為重要原因之一。早期四川佛學院的經費議定由全川各大叢林、各縣佛教會分甲乙丙三等攤派,學僧由各叢林、各縣佛教會分別遴選申送,定期三年畢業(yè)。然而“名雖四川佛學院,而各叢林及外縣幫款幫米,多未依前認定之數(shù)繳齊,所有不足全由文殊院常住墊給,三年共墊食米九十余石。”*同上。迫于經濟壓力,佛學院整體辦學能力嚴重不足,硬件設施嚴重缺乏,日常開支嚴重短缺。后來又不幸遭遇學潮,從而導致了前四川佛學院的解散停辦。
后來,昌圓法師倡導恢復四川佛學院,對于當時已有各叢林辦學的成例,有人認為不如自行辦學。然而,叢林辦學始終脫離不了門戶關系,難以集中人才,在財力方面也受到限制。也有人認為成立省級佛學院更加有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較能集中全省的人力和財力。如廣文就號召各叢林“盡量撙節(jié),未嘗抽不出一筆款來幫助四川佛學院的進展?!?廣文《對于四川佛學院的期望》,《佛教月刊》,1936年8月15日,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9卷,第211—218頁。當時四川各地的廟產大多被提賣盡凈,連省佛教會本身的會款也無法征收。這個時候,如果還想依靠省佛教會提供經濟支持,幾乎是難上加難。而且學僧的經濟狀況,大部分也是資斧無著。另外教職員的薪資與佛學院的日常預算,也是一大筆不得不列入預算的開支。因此,“四川佛學院在這時候若要恢復,其先決問題便是經費。此問題若不解決,則必無效果可言?!?廣文《對于四川佛學院的期望》,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59卷,第211—218頁。四川佛學院雖然經過昌圓法師三年籌備才恢復,然而,也僅僅是開辦一期以后,便漸漸地失去了聲音。
1940年,內政部發(fā)布興辦公益慈善令。3月,四川省佛教會詳陳困難,呈請內政部體察民隱,從緩施行。其中提到:
吾川自軍閥秉政,日以剝削為事,各縣寺廟財產,假借名義提撥變盡。省城各大叢林,雖幸獲保全,而劃撥田畝補助學校公益,不一而足。兼以種種苛派,一年敷征,早不堪命。而本廟自辦之學校公益,以難維持。近年戰(zhàn)區(qū)僧人,西康喇嘛來川掛單尤為不少。且抗戰(zhàn)期中,生活高至數(shù)倍,各叢林已有朝不保夕之勢。倘再加征慈善公益捐款,崩潰之虞所在難免。*《省佛教會詳陳困難,請內政部體察民隱,從緩施行興辦公益慈善》,1940年3月28日《佛化新聞》第131期,收于《稀見民國佛教文獻匯編(報紙)》第8卷,第163頁。
由于戰(zhàn)時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以及政府各種名目的征收,導致了叢林寺廟舉步維艱,面臨崩潰之風險,這也就無怪乎佛學院總是蝸步難移了。
為了反抗廟產興學政策,佛教界不得不舉辦各種佛化學校。四川佛教會在1940年8月27日正式發(fā)布了《為各寺廟興辦各級學校文》,其中規(guī)定:
參照世法學制分大中小三級,冠以佛法字樣,用示區(qū)分,經費由各寺廟自行量力籌撥,以定班數(shù)之多寡,其學科則以經律論為主,而配以史地算數(shù)各門。俾內外兼通,真俗咸會,庶足助構架之風化,振興佛門之式微。*《四川省佛教會為各寺廟興辦各級學校文》,《中國佛教會月刊》自十九年九月起至二十年三月合刊,收于《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第27卷,第242—243頁。
經此努力,省政府于第二年通令各縣政府以后興辦中心小學,勿得估提寺產,搗毀佛像,以維佛教而重法令。*《四川省政府通令各縣以后興辦中心小學,勿得估提寺產財產,以維佛教而重法令》,1941年1月16日《佛化新聞》第171期,收于《稀見民國佛教文獻匯編(報紙)》第8卷,第235頁。
佛教教育的歷史意義,從短期效果來看,在當時的確起到了護教保廟的重要舉措;從長遠效益來看,為佛教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培植了人才??梢哉f,這也是各大叢林寺廟、佛教會合力向政治、社會抗爭的重要途徑。以寺廟辦學應對廟產興學,終于獲得了省政府在政策層面上的認可與保護,同時也反映了政府對佛教教育社會價值的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個別地方,如宣漢、合川、西充、邛崍、達縣、樂至等地,仍舊發(fā)生因推行新縣制而侵占寺廟及估提廟產的事。因此,四川省佛教會不得不于1942年1月9日,呈文給省參議會以求鑒核,重申明令制止,而切實維護佛教。*《四川佛教月刊》第12年第12期第13年1、2期合刊,1942年2月15日,收于《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60卷,黃夏年主編,第238頁??梢?,直到民國后期,廟產仍舊是某些地方人士覬覦的佳肴,而佛化教育不得不在這種境況下披荊斬棘,艱難前行。
民國四川的佛教教育在教理方面,主要從楞嚴、起信、法華、華嚴,而漸趨重視法相唯識。在修持方面,則以凈土、禪宗為主,密宗亦曾流行。*廣文《二十年來之四川佛教》,見《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第199卷,第284—290頁。當時主要有文殊院、昭覺寺、草堂寺、寶光寺等先后開設的叢林佛教學校,還有四川佛學院、川東佛學院、重慶華嚴學校、漢藏教理院*何潔《漢藏教理院:1932—1950》(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地藏庵尼眾學校等。這些佛化院校大多因經費問題而停辦,或僅能勉強維持而已。漢藏教理院發(fā)展情況較好,已有研究,茲不贅述。
從四川佛學院前后橫跨近二十年的歷史來看,佛學院作為民國時期佛教教育的縮影,凝聚了佛教近代化轉型的悲傷苦痛。從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回望四川佛學院辦學歷程之艱辛曲折,可資現(xiàn)代轉型中的佛教教育借鑒。對于四川佛學院辦學歷程的反思,從歷史意義、社會價值來看,也可以說,其具備了一定的典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