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蘭丁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鋼琴即興伴奏新體系的探索與研究*
梁蘭丁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文章就我國現(xiàn)行的高師鋼琴即興伴奏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提出了置疑。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其中的訓練模式、教材準入、鋼琴即興伴奏與自彈自唱課程之間的關系以及教師與教學等實際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與評判。目的終是在于探索與研究如何創(chuàng)建我國民族自己的鋼琴即興伴奏新體系。
即興伴奏;訓練模式;新體系建設;教師與教學
我國國民音樂教育自開設鋼琴即興伴奏(注:以下全文縮稱即興伴奏)課程以來,多數(shù)不是那樣盡如人意。主要體現(xiàn)在內涵建設偏離我國民族傳統(tǒng)的即興伴奏文脈;盲目套用照搬西方舊有的訓練模式;教材選擇缺乏監(jiān)管;課程設置亦有被自彈自唱取代之勢。除此,由于即興伴奏所需掌握的內容較多、而教學所能提供的僅是一些零散信息和教學計劃所能余留給即興伴奏課時又很少的情況下,矛盾自然就顯得格外突出。對此,有必要理清思路,加大即興伴奏新體系的探索與研究,才是推動我國即興伴奏教育、教學合理有序科學發(fā)展的根本出路。
即興伴奏是一種技術含量較高的鋼琴表演藝術活動,屬于一門較為特殊的藝術學科。其表現(xiàn)形式是:現(xiàn)場第一時間根據單行數(shù)字譜或五線譜即時即興為人聲歌唱彈奏出的綜合性音樂。藝術規(guī)律為:在時刻體現(xiàn)有條件制約的既定旋律流動中,即興伴奏藝術家的音樂思想、藝術想象等均無條件定位在歌聲既定的意境中,盡最大可能與被伴奏合作者保持高度的合同一致,進而完整準確再現(xiàn)詞曲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全部藝術思想。這種高性價比的特殊藝術美恰似我國大詩人李白的那種“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焙褪捊饽恰拔牟患狱c,染翰便成?!币约叭祟惪陬^藝術脫口秀那種“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般高端藝術學說的生動解析。功能與作用原則上視同孔子早年針對我國首部歌曲集《詩經》所言:“……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钡娜笊鐣饔?。
西方世界雖然是鋼琴創(chuàng)造和即興伴奏技術的發(fā)祥地,但面對當下即興伴奏日臻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技術能力建設的科學訓練也并非唯西方莫屬。事實上,從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到李斯特(Franz Liszt)等眾多大師流光溢彩的即興伴奏技術,至今仍可說是一面面永遠高揚的旗幟,而車爾尼(Carl czerny)的部分鋼琴教學訓練模式就略顯滯后于今天即興伴奏的音樂文化發(fā)展。
縱觀人類音樂的歷史,直到十八世紀,無論針對鋼琴即興伴奏或獨奏的學習與練習,大都是靠樂曲完成的。上述成功智者的學習經歷證明:他們多是沒有做過大量練習曲的學習,而是通過一些技術性較強、實際訓練效果相當、相等或高于練習曲的樂曲來全面掌握高水平即興伴奏與獨奏技術能力的。這種現(xiàn)象特別視同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器樂教學:訓練中多以樂曲為主,間或有針對性地選用部分目的性較強的技術練習曲或隨機抽取樂曲練習中的重難點段落或片段做輔助練習。這樣既可熟練掌握表演藝術的技能技巧,同時也會較成功地完成豐厚的曲目積累。至此,筆者不是有意低估練習曲的訓練價值,而在于說明:用完成一首車爾尼式練習曲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來對待大體等量、難易程度大致相同的樂曲,完全是綽有余裕的。學習者源于樂曲所激發(fā)的表現(xiàn)欲,從心理上自然會不斷增強自主練習的主觀能動因素。對于分散難點,鞏固重點直到最后攻克難點,順利跨越技術屏障,明顯優(yōu)于一般性練習曲的訓練效果。除此,還可以從心理基礎上做出一番縷析,完成一首練習曲和成功演奏一首樂曲心理過程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類似“嚴格模仿”,常常會使學習者產生完成作業(yè)之感,而一但練習通過,復習率多呈幾何式下跌,此時遺忘也往往迅速跟進。后者則是一個愉快且充滿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為樂曲本身的內容、情節(jié)大都會較長時間牽系著學習者,進而構成相對穩(wěn)定的神經興奮源,對于曲譜的記憶自然經久不忘。此外,樂曲參與舞臺實踐的概率總是大于練習曲,這樣就很容易將學習者鎖定在主動的復習與鞏固良性循環(huán)中,技術能力自然會長久保持較好的狀態(tài)。
教材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要工具之一,對努力創(chuàng)建即興伴奏新體系,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當下,伴隨著鋼琴音樂文化快速普及和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面向即興伴奏編寫的教材化圖書也隨之越來越豐富,這理應是令人欣慰不過的好事。但就我們的市場調研情況卻多顯不容樂觀,雖然絕大部分是好和比較好的,但也不乏學科本位思想嚴重、脫離教學實際和很難激發(fā)學習動機的讀本。就此,筆者認為;即興伴奏是一門技術理論含量較高的藝術學科,因此教材必須講求科學、著眼于教育、教學專業(yè)化的學理要求;必須放眼于國際,以利民族體系的建立以及學科建設的總體要求;必須立足國情,充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即興伴奏音樂文化;必須結構合理,體系新穎,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研究性,以利提升本學科的公眾形象。
即興伴奏與自彈自唱在屬性上,前者屬于技術理論,后者歸屬技術訓練,但兩者都是師字頭音樂教育的必修課。即興伴奏自身有著十分嚴密的邏輯系統(tǒng):制度設計上,哪些內容先講、哪些問題后敘、如何穿插、怎樣銜接都受整個學科體系的制約。自彈自唱則不然,顧名思義就是自己彈自己唱。訓練上多是追求彈唱之間的默契配合,像演出之前排練一樣,哪不行練哪,自然也就無體系而言。倘若學習者不具備一定或相應的彈奏和歌唱能力,無論教者事業(yè)心怎么強,課上“打架”如同整場大戲演出前的排練,隨時打住練不下去的現(xiàn)象定會在所難免。對此,筆者先后數(shù)次求證了富有成熟教學經驗的多位老教師,走訪了歌舞團與歌?。ㄎ瑁﹦≡?,大家的感觸都是同樣的。老教師們說:唱歌彈琴一塊弄,兩塊骨頭一起啃往往總是合不到一塊的。問題的關鍵還是得依靠事前與課下的自主練習;哪怕是基本熟練,到時再往一塊合,效果上也是雙贏的。試想如果事前不能大致練好,合樂時各自為政教者如何組織才好?稍一著急就免不了禁錮了學生的合理想象,同時也白白浪費了全體同學共有的時間。專業(yè)演奏與歌唱家們的做法大都是待劇本或分譜發(fā)下來,樂隊與演員分頭練,到規(guī)定時間再統(tǒng)一合樂響排。在說戲的同時指出音樂與演唱的欠磨合處,大不了指揮或導演叫停,把欠妥當?shù)亩温浠蚱我灾陆宇^,抽出來細摳一遍也就萬事大吉。至此筆者認為,針對自彈自唱教學,還是由教師把規(guī)定的曲目預先告知學生并說明必要事宜,待規(guī)定時間再統(tǒng)一找一間大教室或微型排練廳,聲樂教師分別逐一檢評指導。同時在集中說通病的基礎上,分別指出每位同學的長短不足并當堂做好記錄,待下次檢評再求通過。因此,欲將高師自彈自唱取代即興伴奏的做法是否科學,還真是一個有待商榷的話題。
舊有的即興伴奏教師與教學歷來很少重視即興伴奏音樂文化的傳承,至使對其中的基礎知識與理論闡述不能深入展開,學生只能無奈地停留在“學會怎樣彈”,這是遠遠不夠的。而新體系則要求教師與教學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努力增強使命感與擔當意識,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如何組織教學與運用教材,因材施教與啟發(fā)式教學,課堂語言與示范演奏和教師自身審美修養(yǎng)、科研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基礎上。
(一)教師
教師的素質修養(yǎng)大致包括職業(yè)地位基礎上的道德形象、人格形象、文化形象和職業(yè)形象等方面。其中職業(yè)地位始終貫穿教育、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師職業(yè)的根本。優(yōu)秀的即興伴奏教師總是善于以濃厚的知識結構為載體游刃有余地互動于主客體之間。具體表現(xiàn)為:當教師作為主體時,自身的教學技術與藝術能力可有效地作用于學生客體;當教師作為客體,又很容易被學生主體所認識。這既是教師職業(yè)地位的體現(xiàn),又是正確理順教師主體、知識載體與學生客體之間的必然。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與人格形象是從事即興伴奏教育、教學的精神基礎。教師的道德與人格集中體現(xiàn)出的是為即興伴奏教育、教學的獻身精神和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舉止文明、為人師表的師長風范。這對學生有效實現(xiàn)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的統(tǒng)一無疑會具有“隨風潛入夜,細雨潤無聲?!钡木薮蠊δ芘c作用。教師的職業(yè)與文化形象則是能否勝任本學科教育、教學的技術保障。學生的能力水平就是教師能力的寫照:中國有句俗話說的是“名師出高徒”就是這個道理。除此,中國還有句古話,說的是“艄公不努力,耽誤一船人?!边@里,我們衷心地期盼新時代、新常態(tài)下的即興伴奏教師要不辱使命永遠搶占國際化水準的制高點,這不僅是延續(xù)偉大民族的風骨,更是新體系建設的必然追求。
(二)教學
即興伴奏教學是師生雙方傳授與學習這門音樂文化與技術能力的一種共同活動;是即興伴奏新體系建設的重要過程。教學中要努力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傾向、秉賦才氣以及活動方式等,在此基礎上設計好教學方案,標準與內容等。大致為以下四個方面:1、在研發(fā)和利用新體系課程資源上下功夫。2、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3、努力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科學的教學方案和手段。4、培養(yǎng)學生不斷建立建全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上述1是指師生雙方共同建設即興伴奏新體系文化人生的過程?;驹瓌t集中體現(xiàn)的是優(yōu)化型、適應性和科學性。基本途徑是,落實學生實際的發(fā)展基礎和相應的教學材料。上述2內含教師主動性中自我意識的三個方面:首先,教師是即興伴奏新體系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其次,當學生進入新體系教學中心需求時,教師是反思和探究的主體。再次,當學生進入新體系學習方式需求時,正是教師教學全過程的理性與個性再現(xiàn)。上述3是:針對新體系教學信息技術的普遍性應用與注重教學的協(xié)同性、討論性、創(chuàng)意性和探究性的能力建設。上述4是新體系能力意識的三個方面:融入式、統(tǒng)整性和輔助性。此外,如若再從規(guī)范學層面分析,還可得到如下印證。
在新體系教學規(guī)范系統(tǒng)中,教學活動的所有過程與環(huán)節(jié)都是緊緊圍繞大綱進行的。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教學手段與方式方法的科學性,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基礎之一。而針對教學意識還應突出明確:教學時間是教學效率的第一要素;教學率與教學量是教學效率的第二要素。與此同時,在教學時間與教學密度基本符合教學要求的前提下,教學效率的大小更多還是取決于教學效果的高低。除此,在一定程度上,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也是較好解決課程水準,學制年限和課時多少等矛盾的可行性方法??傮w上,即興伴奏新體系的教學一定是個較為復雜且充滿創(chuàng)新的過程;其中,新舊觀念與意識等方面不可避免的種種碰撞與融合定會在所難免。但是只要我們堅持科學,一切都會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對于即興伴奏新體系建設的科學構想,同音樂的其他學科建設一樣,余篤鋼先生十年前就曾撰文明確指出:“每一門樂器都因其‘特殊性’及其演奏規(guī)律的不同,可以構建具體的藝術學科。”①而從學習到工作一直身在福建師大的王耀華先生也曾就目前的學科分類發(fā)表過自己的觀點,他說:“現(xiàn)行音樂學學科分類不能包容所有的分支學科。”②同時,本文又繼續(xù)根據眾多專家學者針對學科建設的分類共識,特別是王耀華、喬建忠、余篤鋼、趙塔里木等前輩大家對學科建設原則上的要求,并以王、喬二位老師對學科建設分類,即思考一、十二分法和音樂本體論的三分法同時結合公元二世紀古羅馬昆提利安體系,將即興伴奏新體系建設的學科分類置于整個音樂學科分類的大視野。從歷史、現(xiàn)實和未來揭示其自身體系建設的脈絡、軌跡、規(guī)律和前沿。其中,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音樂學家趙塔里木先生2012年8月的觀點更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他說:“即興伴奏應該是一種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指導的創(chuàng)作活動,需要有一個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途徑引導,需要有一部適合的教材和教法幫助?!雹弁瑫r他還指出:“即興伴奏由于機動靈活的特性,方便實用的功能,簡潔速成的效果,以及能夠為伴奏者提供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作空間和表演機會,又能讓伴奏者充分施展才華,抒發(fā)情感與自由發(fā)揮的優(yōu)勢。因此,即興伴奏這種形式已成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學習者、教育者在音樂表演和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和非常重要的學科知識。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音樂事業(yè)的普及和發(fā)展,即興伴奏這種藝術形式的實用價值、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也在不斷凸顯,并成為必須掌握的一門專業(yè)技能”④。接下他還指出:“即興伴奏是綜合性藝術,是人的音樂藝術素質、文化素質的綜合體現(xiàn)。一位優(yōu)秀的即興伴奏人才,應具備知識與經驗、技術與能力、理論與實踐、情感與靈感、勤奮與天賦、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等多方面為一體的能力。”⑤至此筆者認為,趙塔里木院長的科學表述已經直接涉及到即興伴奏新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和必要性,對于推進我國民族自己的即興伴奏學科建設,無疑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祖國悠久的即興伴奏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一直都在無怨無悔地傳承著中華文化的觀念文明。從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的美麗傳說,即可準確認定祖國傳統(tǒng)的即興伴奏音樂文化,好似一面面鏡子,將形形色色、方方面面、林林總總的中華民族音樂形態(tài)折射的淋漓盡致,清晰地印證著祖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成熟和成長,展示出一個偉大民族特有的音樂品質和風貌。但截至今日,由于歷史等多方面原因,致使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即興伴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出現(xiàn)了許多尚待解決的現(xiàn)象和問題。諸如:教育教學上的舊有模式,教材準入的頂層設計,即興伴奏與自彈自唱之間的關系以及教師與教學等,均須盡快予以糾正,做出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這不僅是一項較為復雜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更是決定我國民族自己的即興伴奏藝術生態(tài)能否永遠立足于世界音樂文化之林的百年大計。
即興伴奏教育、教學的新體系建設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宏偉事業(yè),可謂任重而道遠。筆者衷心地期盼業(yè)界內外更多有識之士、廣大同仁投身與此,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具體落實到新體系建設漫長而曲折的征程中,要堅決破除舊有思想和束縛,堅定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理念,以繼承和發(fā)揚祖國歷史悠久的即興伴奏音樂文脈為基礎,以國家“十三五”提出的“雙一流”建設機遇為契機,全力追求即興伴奏新體系建設的價值和能量,勇于創(chuàng)建全新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家園。為盡快使我國由一個世界即興伴奏音樂文化大國轉變?yōu)閺妵^斗!
注釋:
① 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8.
② 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③④⑤ 王敬強,王永剛.鋼琴即興伴奏簡明教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3:序.
[1] 王耀華,喬建中.音樂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梁蘭丁.鋼琴即興伴奏發(fā)展的探索與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鋼琴即興伴奏新體系的探索與研究》研究成果(w2014145)
梁蘭丁(1982-),女,遼寧昌圖人,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鋼琴即興伴奏的研究與實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