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編輯部
?
聚焦刑法修正案(九)強化網絡信息安全管理
文 本刊編輯部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深刻影響了社會運作模式和人們生活方式。信息、物質、能源成為當今社會的三大基礎元素,計算機、互聯網組成的網絡虛擬社會已經形成。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迅速發(fā)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fā)展勢頭迅猛。據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規(guī)模將近13億,移動互聯網用戶規(guī)模近9億??梢哉f,我國已經全面邁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的安全隱患和威脅也逐漸顯現,利用計算機網絡實施的各類犯罪迅速蔓延,社會危害嚴重。特別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利用移動互聯網實施的網絡犯罪進一步凸顯,而隨著云計算及大數據等技術的發(fā)展,對網絡犯罪的偵查和證據固定難度也進一步增加。與傳統(tǒng)的刑事犯罪比較,網絡犯罪具有主體的智能性、行為的隱蔽性、手段的多樣性、犯罪的連續(xù)性、傳播的廣泛性、犯罪成本低、后果難以控制和預測等突出特點。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犯罪發(fā)展迅速,不斷推陳出新。
信息時代,網絡犯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就是犯罪活動分工細化,形成利益鏈條。當前網絡犯罪呈現分工細化的態(tài)勢,并逐步形成由各個作案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利益鏈條,這是網絡犯罪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打擊網絡犯罪的關鍵是要斬斷利益鏈。所有網絡犯罪存在的共同的問題就是形成分工合作的利益鏈條。經研究認為,有必要將網絡犯罪利益鏈條中的幫助行為獨立入罪,原因如下:
一是網絡犯罪幫助行為往往缺乏明確的主犯,難以作為共犯處理。有別于傳統(tǒng)犯罪的幫助行為,由于互聯網的跨地域特性,網絡犯罪中的幫助行為往往沒有固定的幫助對象,即傳統(tǒng)的共犯一般是“一對一”的關系,而網絡上的共犯通常是“一對多”的關系。
二是網絡犯罪幫助行為往往是網絡犯罪中獲利最大的環(huán)節(jié)。由于幫助對象數量很大,網絡犯罪幫助行為實際上成為犯罪活動獲利最大的環(huán)節(jié)。
三是幾乎所有類別的犯罪在互聯網上的幫助犯都存在立法真空。過去幾年,通過修改刑法或者制定司法解釋,解決了一部分幫助犯的定罪量刑問題。但是,幾乎所有的犯罪遷移到互聯網上之后都存在這一問題,亟需加以規(guī)制。
四是網絡犯罪的幫助犯是網絡犯罪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社會危害性往往大于網絡犯罪本身。當前網絡犯罪的分工細化、形成利益鏈條是網絡犯罪泛濫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刑法修正案(九)》突出了對網絡犯罪的關注,多個條文涉及網絡犯罪的規(guī)定,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第二十九條對網絡預備行為和對網絡幫助行為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對于加大對信息網絡保護,促進互聯網的健康發(fā)展,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必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中增加了第287條之一,按照規(guī)定,設立用于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
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一的規(guī)定,正式的罪名是非法利用網絡罪?,F在網絡比較普及,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因此也就出現了種種利用網絡進行違法犯罪的活動,包括建立賭博網站、發(fā)布詐騙信息、販賣槍支、毒品等,犯罪日益嚴重。為了加強對這方面犯罪的懲治,也為了提高司法效率,所以直接把這樣設立違法犯罪網站的行為,包括一些預備行為定為違法,便于查處。也就是說,不但建立網站,實際進行銷售的時候就予以查處,有些時候可能實際上有銷售行為,但苦于沒有證據查證,這時僅僅根據他設立的銷售網站,就可以對其追究刑事責任。這樣既可以防患于未然,加強對于網絡犯罪的防范,又能加強懲處,便于正視犯罪。
一是只要有證據證明為實施犯罪在網絡上設立了這樣的網站、通訊群組的行為,就可以作為犯罪追究。
二是發(fā)布有關制作或者銷售毒品、槍支、淫穢物品等違禁物品、管制物品或者其他違法犯罪信息。
三是為了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在網上發(fā)布信息。與上一種行為不同的是,這種信息從內容上看不是像賣槍、販毒那樣違法性很明顯,可能看起來是普通的賣房、賣車等信息,但是行為主體要實施詐騙,目的是要騙別人,這樣也可以追究責任。如果最后有一款構成其他犯罪,擇一重罪處罰。也就是說,如果不法分子發(fā)布了賣毒品等信息,實際上也賣了毒品,就按販毒處理,而不能按照發(fā)布違法犯罪信息處理。
在《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中增加的第287條之二,對明知他人實施犯罪,提供技術支持或者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行為作出明確規(guī)定。
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的規(guī)定,正式的罪名是幫助網絡犯罪罪。一些網絡服務提供商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卻提供技術支持的行為,過去是以共犯來處理,現在修改為單獨犯罪來處理。這兩個規(guī)定的修改本身就體現出刑法的特點:強化對犯罪的預備行為和幫助行為的打擊,把這些行為直接規(guī)定為犯罪,這意味著打擊提前,擴大了打擊的范圍。標準明確后,便于司法實踐操作,也會取得嚴厲懲處的效果。
明知他人實施犯罪,給他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直接便利了犯罪的實施。比如,提供廣告推廣和支付結算,也是互聯網犯罪鏈條上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這些幫助行為使得互聯網上相關犯罪行程“社會化分工”,降低了犯罪成本,提高了犯罪效率,增強了罪犯逃避打擊的能力。
所以,專門對這種幫助行為《刑法修正案(九)》獨立作出了規(guī)定,如有些人專門幫人去非法獲取公民的身份信息用于辦理大量銀行卡,然后提供轉帳、提取現金等的服務,幫助實施互聯網詐騙的團伙,收取犯罪收益,逃避打擊。這樣規(guī)定后,如果實施的這些行為都得到查處,即使實施詐騙的人沒有抓獲,全案沒有破獲,但是有足夠證據證明這個人實施了幫助行為,也可以對其進行獨立定罪。
當然,該罪的刑罰相對較輕。如果整個案件查清楚后,發(fā)現其是整個犯罪集團里專門負責洗錢、轉移資金的人員,那就將其作為犯罪集團中重要成員,按相應的犯罪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