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編寫的程序中加入循環(huán)結構,加入相關的知識點,就能夠學好循環(huán)結構的編程,當學生理解了循環(huán)結構和用法就能夠將知識用到機器人完成任務的各種循環(huán)程序編寫了。
【關鍵詞】傳感器數(shù)據(jù);循環(huán)結構
“喂,您好。請問您是魏志輝的家長嗎?我是他的同學,我想了解一下他家庭作業(yè)完成情況,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需要給他解釋一下……”實驗小學五年級一班學習小組“夢翔組”組長李函笑每天晚上都會以同樣的方式打電話詢問每一個小組成員的家庭作業(yè)完成情況,詳細了解作業(yè)是否完成,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就會在通話中給與解釋,然后在第二天早上上學到校后對小組成員的作業(yè)一一進行檢查,最后將情況匯報給老師。
這是萊蕪市實驗小學“小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捆綁式評價帶來的可喜變化。每天晚上,每個學習小組的組長都會像李函笑一樣了解本組成員的家庭作業(yè)情況,以此帶動學習小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的不斷提高,從而促進班級學習質量的整體提升。
近年來,萊蕪市實驗小學圍繞“實施生態(tài)教育,打造生命憩園”的核心辦學理念,確立了“有序、有情、有趣、有效”的生態(tài)課堂發(fā)展理念,讓學生在自然、自主、自創(chuàng)、自樂中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融、體驗、分享。針對學校班額過大、學生探究合作意識不強的狀況,學校通過前期論證、外出學習、深入研究,于2014年春季新學期提出了“基于大班額下的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在學科教師的引領下,為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以4-5人為一學習小組,將班內學生按照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個性特點及性別不同等為基本依據(jù)劃分若干個學習小組,小組之間通過合作、交流、探究、分享等方式,不斷促進自身提高,實現(xiàn)整體提升。近兩年來,我們邊實踐邊思考,邊研究邊改進,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
一、有力論證,讓研究在沃土中生根
我們都了解非常有名的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該理論用數(shù)字向我們形象顯示了一個道理:人的學習方式多種多樣,從最常用的聽講、閱讀、通過聲音或圖片理解內容、給別人示范或演示,到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做中學)、馬上應用(教別人)等,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的內容(平均學習保留率)有著巨大的差異。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學習方式——“聽講”,學習效果卻是最低的,兩周以后只能記住約5%的學習內容;而學習以后馬上應用或者是運用所學的知識或方法去教別人,兩周以后可以記住大約90%的學習內容。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學生接受的快,遺忘的也快;而小組合作學習、主動學習或者是參與式學習,學生通過親自體驗與操作,往往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比較牢固,不容易遺忘。
因此,教師必須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真正實現(xiàn)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由此,我們結合學校實際狀況,提出了“基于大班額下的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并在中高年級段著力推進,目的就在于讓學生在合作與探究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學業(yè)成績,從而最終達到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大面積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
二、有序分組,讓學生在幫扶中成長
合理科學地分組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針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很隨意地讓前后鄰桌臨時組合成一個個學習小組,這種小組的成員和職責不能長期固定下來,學生合作交流的場面看上去很熱鬧,但有的學生只是盲目地跟著別人走,而自己卻依然羞于啟齒,思維和行動與別人不合拍,完全不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和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要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分組。
合作學習小組內成員的組成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教師在給學生分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性別、愛好、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智力差異等因素,一般每組以4-5名學生為一個小組為宜。學習小組中的組長一般由綜合素質最好的學生擔任,其中要有一個學習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其余學生是中上等和中等生。
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將教室內空間分為左中右三個區(qū),每個區(qū)從前往后可以排列5個小組,每組4人,共20人,三個區(qū)15個小組共計60人,如果班級學生多于60人,則個別小組成員為5人。每一個小組4名同學4張桌子,前兩張桌子桌洞朝兩側,學生相向而坐,后兩張桌子桌洞朝后,學生均面向黑板而坐,這樣4個人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
4張桌子按順時針ABCD順序排列,從講臺方向看去,左上角為A桌,坐男生優(yōu)秀生,其同桌為B桌坐女生后進生,C桌坐女生優(yōu)秀生,D桌坐男生后進生,這樣四個位置優(yōu)秀生和后進生交叉搭配而作,便于課堂上的互相交流、合作與幫扶,男女生比例不合適時再予以適當調整,然后每一個學習小組選出一名負責任的學生為組長,負責協(xié)調小組內的各種活動,小組之間交流展示的時候盡量讓優(yōu)秀生引導鼓勵后進生進行展示。小組長有責任詢問小組成員的課后和家庭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對不明白的問題要耐心講解,幫助其完成,這就做到了“學習金字塔”底層的“馬上應用”或者是“教別人”,久而久之,該學習小組的學習成績和各項活動便會大幅度提高,從而有利于提高整個班級的成績。
三、有情盟約,讓個性在規(guī)矩中張揚
學習小組確定好之后,各小組成員在班主任的幫助下共同討論確定自己的小組名稱,于是,“夢翔組”“益智組”“開心組”“星輝組”一個個個性化組名應運而生。同時,小組成員經(jīng)過充分協(xié)商醞釀,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共同制定出自己的小組盟約,對小組成員在課堂紀律、回答問題、作業(yè)完成、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因為各項共同體要順利運轉,就必須要有一套公眾認可、可操作、可監(jiān)督的運轉機制。盟約法則就如同高速路兩邊的柵欄,學習小組內成員必須無條件遵守,一旦違規(guī),要按照盟約關系受到小組成員的懲罰。如七色花坊中隊的盟約:“我高高舉手,請老師給我大聲暢所欲言的機會。請老師相信我,因為我值得相信;請老師相信我,因為我一直都相信你?!薄靶“讞钪嘘牎辈┪慕M的“上課時,專心聽;答題時,要積極;別人講,我邊想;勤學習,多動腦;下課了,不打鬧;禮待人,創(chuàng)美好!”雄鷹組的“上課紀律保持好,仔細聽講最重要;書寫認真要做到,舉手發(fā)言勇氣高;下課文明不喧鬧,活動有序天天好?!薄恳粋€小組的盟約,既是約束,更是目標。學校將每個小組的組名和盟約制作成標牌,擺放在各小組的課桌上,鼓勵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朝向這個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的“課堂盟約”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我真的了解你們的思考內容與思維模式,同時也請進入我的學習思考舞臺,我們共同成長、進步?;旧希總€班級學習小組內都形成了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習共同體都自成一體,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團體名稱、成長目標、課堂行為標準。任課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共同體激勵機制,提問答疑,成果展示都按班級內小組共同體標準予以加分評價,極大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規(guī)范性。
四、有效評價,讓實力在競爭中提升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整個小組的團體成績?yōu)樵u價依據(jù)的一種教學活動,一般不以小組內每個學生的個人成績作為評價標準,而是以各個小組在完成目標過程中的團體成績作為小組評價與獎勵的標準。這種評價機制把學生個體之間的競爭轉化為了小組之間的團隊競爭,從而有利于促進小組內部的合作,使學生在各自小組中盡其所能,從而在小組內樹立“個人榮則小組榮,小組恥則個人恥”的意識。因此,建立科學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是合作教學取得成功的保障,準確、恰當、有效的評價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公平競爭意識。
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多重功能,既要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注重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及小組評價的借鑒作用,除了對小組學習結果進行恰如其分地評價外,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tài)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展示效果等的評價,要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傾聽、交流、合作、探究情況,對表現(xiàn)突出的小組和個人及時給予充分肯定和計分獎勵,每周一小結,每月一匯總,每學期一評選。同時,我們強調小組成員和小組之間的自評和互評,給與學生以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的機會,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互相學習和借鑒,學會如何評價別人,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言行。在組長的帶領下,小組成員共同質疑、討論、學習,也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組員和小組之間的客觀評價,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教師的評價,也會促進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養(yǎng)成和提高。
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評價,說到底都應該是捆綁式評價。每個小組都是一個整體、一個團隊,每一個成員的個人表現(xiàn)都會影響到整個小組的集體榮譽。于是,每一個小組的組長和優(yōu)秀生就會主動擔負幫扶任務,從課前、課中一直到課后,都會盡職盡責地做好跟蹤指導,以此提升自己小組的競爭力,從而推動班級整體成績的攀升。
五、有益展示,讓生命在自由中綻放
近兩年來,在學校每周三的常規(guī)“半日教研”活動中,讓平時發(fā)現(xiàn)的典型主動上公開課、研討課,老師們積極參加聽課、評課、議課、磨課活動,各抒己見,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校教導處、教科室人員不斷深入課堂,加強對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觀察,通過查看教師備課中有無體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小組成員之間合作、交流、分享情況、課后作業(yè)協(xié)同完成等方面的情況,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共同研究,及時解決,推動小小組合作學習不斷向前推進,逐步形成了“教師啟動——個人探索——小組活動——全班交流——練習評定”這一小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
在學校舉辦的第三屆生態(tài)課堂觀摩研討活動、全國課改名校聯(lián)盟“同課異構”活動及萊城區(qū)教學工作安排部署會等活動中,學校以“小小組合作學習”為切入點,對學校語文、數(shù)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社會、音樂、美術等各學科“小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情況進行了課堂教學展示,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評價和一致贊賞。
當然,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只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整體操作模式,盡管有著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程序,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的實際內容、教材的知識體系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每個步驟的時間及空間,并可根據(jù)實際情況取消或調整某些環(huán)節(jié)的步驟,而不是生搬硬套。小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們在新時期結合新形勢提出的新的學習方式,目前尚在嘗試和探索階段,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但是我們堅信,堅持就有奇跡,只要持之以恒,小小組合作學習就一定會取得豐碩成果,就一定會讓我們的生態(tài)課堂更具活力,更富魅力!
【作者簡介】
公長青,男,1973年7月生,漢族,大學本科,籍貫: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qū),萊蕪市實驗小學教師,萊蕪市學科帶頭人,萊蕪市教學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教學工作先進個人,在課堂教學、課程建設與開發(fā)、小組合作學習及微課程研發(fā)與應用等方面有一定研究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