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毛敏
文玩造假現(xiàn)象嚴重 選購文玩需謹慎
文 毛敏
如今的文玩市場從懵懂期進入成熟期,菩提、木質(zhì)、石頭類文玩品種已經(jīng)基本飽和,鮮有新的品種出現(xiàn),而市場上卻還是充斥著大量的假冒文玩。這些假冒文玩不光是指材質(zhì)是假的,也包括商家為了謀求暴利,而把材質(zhì)較差的文玩經(jīng)過人工手段偽裝成品質(zhì)較好的文玩這種情況。本文整理了一些造假嚴重的文玩品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葉紫檀的金星造假問題非常嚴重,大家都知道帶金星的小葉紫檀非常昂貴,金星,是小葉紫檀幾大特征之中被炒作熱度最高的。真正的金星因為稀有罕見,所以價值珍貴。普通的紫檀只有普通的棕眼和牛毛紋,而金星紫檀則會在棕眼和牛毛紋中出現(xiàn)金色物質(zhì)。金星的形成需要特殊的土壤成分和漫長的時間積淀,所以只有很小部分的紫檀會出現(xiàn)金星。
現(xiàn)在市場上金星紫檀卻是隨處可見,那么市場上鋪天蓋地的金星紫檀如何而來呢?很顯然,大部分都不是天然金星,而是人為加工出來的假金星。假金星的制作方法就是在普通紫檀的棕眼和牛毛紋里嵌染上金色物質(zhì)。
假金星的類別總結起來有兩大種,一種是牛毛紋充金星,第二種是人工假金星。人工假金星又有兩種作假手段。包括金屬粉壓入的和木屑填充的。
第一種是把棕眼和牛毛紋說成金星,因為珠子在加工打磨的過程中部分木屑會進入棕眼和牛毛紋,由于木屑的色澤偏黃,很多初學者都會誤認為是金星,在加上有些不良商家的誤導,就會造成金星認知錯誤。然后就是金屬粉末壓入的金星,制作方法就是在珠子的棕眼中填充金粉或者銅粉,然后滴一些膠在其中,這種方法會讓金星顯得十分亮澤,而且這種假金星還不容易脫落。鑒別時需要使用高倍放大鏡,真金星是膠質(zhì)和骨質(zhì)感覺,呈樹脂凝結的固體狀、偏黃,然而真星看上去非常自然。假金星則是是明顯的反光小顆?;蚍勰?,看上去如一片散沙。另外的鑒別方法就是通過價格來判斷,如果在商家處發(fā)現(xiàn)較多的滿金星小葉紫檀,并且搞價前后價格差距較大,那么一定要小心是否是人工造假。
琥珀的仿制品主要有幾類:玻璃類、塑料類、樹脂類(年份不夠的樹脂,如柯巴樹脂)和合成類。仿制品之所以稱之為仿制品,因為它們是模仿了真品的某些特性,觀感和手感上與真品類同,使經(jīng)驗不足的人誤認為真。
琥珀密度在1.05-1.10之間在1:4(鹽:水)的飽和鹽水中,琥珀、輕質(zhì)塑料和樹脂均可浮起來,普通塑料、玻璃、壓克力和電木下沉。
將針燒紅刺琥珀的不明顯處,會有淡淡松香味道。塑料則發(fā)出辛辣臭味并粘住針頭。
裁紙刀削琥珀會成粉末狀,樹脂會成塊脫落,塑料會成卷片,玻璃削不動。
真琥珀的質(zhì)地、顏色深淺、透明度、折光率等會隨著觀察角度和照度的變化而變化。這種感覺是任何其他物質(zhì)所沒有的。就像我們識別真假人物蠟像,比如高超的藝術家能制造出惟妙惟肖的人物蠟像,“以假亂真”只是說說而已,再好的蠟像也逃不脫我們的眼睛。琥珀透明但很溫潤,不像玻璃、水晶、鉆石那樣無遮攔地具有通透性。假琥珀要么很透明要么不透明,顏色發(fā)死、發(fā)假。假琥珀內(nèi)部人工制作琥珀花很刺眼,會感覺到是死氣沉沉的冷光。
人工合成綠松石與綠松石的染色和注塑是完全不同的。綠松石的染色和注塑是為了綠松石提升顏色和硬度,它的本質(zhì)還是綠松石。而人工合成綠松石,則完全沒有任何天然綠松石的成份。
常見的合成綠松石有這樣幾種:一是吉爾森法合成綠松石,采用了制作陶瓷的工藝過程。在放大觀察時可以看到在膠淺的基底上分布的藍色微粒,這就是俗稱的“奶酪加小麥”現(xiàn)象。合成綠松石具有典型的藍色微小顆粒,有時表面有人工“鐵線”。二是染色的羥硅硼鈣石是一種便宜的綠松石仿制品,簡單的鑒別方法是在查爾斯濾色鏡下顯粉色。三是玻璃也可以用來模仿綠松石,但是兩者的折射率值明顯不同。玻璃中可以見到旋渦紋和氣泡。
南紅瑪瑙常見的色彩為錦紅 (包括柿子紅)、玫瑰紅、朱砂紅、紅白料、縞紅料、櫻桃紅都大致的定義為南紅的顏色種類。這些顏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變化色,包括接近透明的無色,都大致的定義為南紅的顏色范圍。除柿子紅、大紅以外的顏色都是由極細小的點狀物所構成得,這種點狀結構,在放大鏡下觀察極為明顯。而其白色的紋路多少則要看具體情況,有像絲帶一樣的紋理也有白紅相間的情況出現(xiàn)。
南紅瑪瑙質(zhì)地細膩、產(chǎn)量稀少,是我國獨有的品種,一般的南紅瑪瑙都有膠質(zhì)感,就算是全紅的南紅珠子透光觀察,也可以看到顏色由內(nèi)到外的通透。而無色的南紅珠子,用肉眼觀察時也會有種朦朧的感覺,以及類似和田玉般的油潤感。
人工燒色瑪瑙變紅的原理就是瑪瑙成分中含有亞鐵離子,加熱會使亞鐵離子氧化成三價鐵離子,從而讓白色或灰色的瑪瑙變成紅色。燒色的紅瑪瑙紅色偏暗、不透亮、顏色是浮于表面、不自然的,從感官上與南紅瑪瑙有明顯的區(qū)別,由于燒色紅瑪瑙是利用一些淺色瑪瑙來加工,這類瑪瑙,沒有南紅瑪瑙的特有油脂感,和溫潤的特性。
對于那些含鐵元素不高的瑪瑙,一般會用浸泡在硝酸第二鐵溶液或氧化第一鐵溶液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之后再用硝酸鈉溶液浸泡大約兩周,然后加熱酸化處理,可以使其變成紅色。這種染色瑪瑙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可以觀察到其顏色分布沿晶體間空隙滲透的成網(wǎng)狀分布的,并且玻璃感強,無特有的油脂感。
注膠是南紅瑪瑙近代開始出現(xiàn)的一種優(yōu)化方法,注過膠的瑪瑙原石比較容易識別,因為在其外層有一層存在小氣泡的透明包裹體。雕刻后的注膠南紅,放大鏡會觀察到內(nèi)部有細絲狀的透明線紋。通常這種線紋較為直,且貫穿的幅度較長,與天然紋理有著明顯的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