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瑞(山東省泰安榮軍醫(yī)院一病區(qū),山東 泰安 271000)
?
截癱患者間歇導尿的康復護理
高 瑞
(山東省泰安榮軍醫(yī)院一病區(qū),山東 泰安 271000)
目的 探討截癱患者間歇導尿的康復護理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截癱患者40例,術(shù)后,均給予無菌間歇導尿術(shù),按照其膀胱殘余尿量給予指導間歇導尿,并指導患者訓練膀胱。結(jié)果 康復護理實施后,患者膀胱容量基本恢復整張,殘余尿量均≤100 mL,形成反射性膀胱者25例、膀胱充盈性可自排為15例;尿路感染3例,抗感染治療后痊愈,未出現(xiàn)腎積水等并發(fā)癥。結(jié)論 截癱患者通過間歇導尿建立反射性排尿,進而恢復患者排尿功能,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yīng)用。
截癱;間歇導尿;康復護理;導尿術(shù)
對于截癱患者來說,由于自主性神經(jīng)活動受限,尤其是膀胱逼尿肌收縮功能喪失,導致脊髓損傷截癱患者出現(xiàn)尿潴留。在臨床上,留置導尿管,可避免尿潴留,但易造成泌尿系感染,進而損傷患者腎功能,誘發(fā)嚴重并發(fā)癥[1]。本研究納入我院收治的40例截癱患者,給予間歇導尿,建立反射性排尿,證實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見我院收治的脊髓損傷截癱患者40例,包括頸椎外傷截癱、腰椎外傷并截癱及胸椎外傷并截癱三種類型,分別為18例、8例及14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32~64歲,平均年齡(43.5±3.6)歲。40例患者均給予手術(shù)治療。
1.2方法
1.2.1心理指導: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yīng)針對患者心理,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注意交流藝術(shù),給予真誠鼓勵,逐步恢復患者生活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給予患者行導尿術(shù)前,向患者介紹間歇導尿時間、作用,并囑咐原則控制飲水量,明確飲水量與導尿時間、排尿次數(shù)的關(guān)系,并耐心回答患者疑問,有效疏導患者心理。
1.2.2物品準備:間歇導尿需準備好各種物品與藥品,在間歇導尿期間,所需準備的物品與藥品,主要包括一次性無菌導尿包,1根一次性無菌導尿管、1個碘伏消毒包、含有20 mL生理鹽水的注射器,以及無菌石蠟潤滑棉球及尿袋等[2]。其中,導尿管女性為F14-F16號、男性為F10-F14號。同時,準備聚乙烯醇縮醛纖維尿管,男性長度300 mm,女性為165 mm。
1.2.3導尿方法:患者行導尿前,首先應(yīng)充分潤滑,注意導尿動作輕柔,避免損傷患者尿道黏膜;徹底引流,尿液成滴流出后,應(yīng)緩慢拔除尿管,并輕輕按壓患者膀胱區(qū),以此來排空其膀胱。
1.2.4飲水量及導尿次數(shù):要求患者飲水量≤2000 mL/d,125~200 mL/h,避免膀胱過度充盈。在導尿次數(shù)方面,護理人員應(yīng)嚴格根據(jù)無菌操作原則,根據(jù)患者殘余尿量確定導尿間歇時間,殘余尿量>200 mL,4 次/次;殘余尿量150~200 mL,3次/毫升;殘余尿量80~100 mL,1次/天;殘余尿量低于80 mL,可不給予導尿。
1.2.5膀胱功能鍛煉:導尿之前,對患者膀胱功能進行鍛煉:①尋找刺激“扳機點”,根據(jù)尿流動力學結(jié)果,如患者存在逼尿肌反射亢進,則應(yīng)尋找患者敏感點,比如擴張肛門、牽拉陰毛及叩擊恥骨上區(qū),建立自發(fā)排尿反射;②屏氣方法,增加患者腹部力量,進而增加膀胱壓力,迫使膀胱頸開放;③Grede手法:該方法適用于逼尿肌反射低下的患者,護理人員用指尖深部按摩膀胱,將手指握成拳頭,放置于臍下3 cm處,保持患者身體前傾,直到尿流停止;④在膀胱功能訓練中,如患者出現(xiàn)頭痛、血壓升高及頸前區(qū)皮疹等不良癥狀,應(yīng)中斷訓練,并及時給予導尿[3]。
1.3常規(guī)護理:一般而言,不能將膀胱沖洗作為治療的常規(guī)手段,并在治療期間,注重女性患者會陰部清潔護理,并于間歇導尿期,定期檢測尿常規(guī)。同時,建立間歇導尿記錄,并將患者的殘余尿量、飲水量及導尿時間等,均制作成曲線,每次給予導尿前,均進行約為20 min的膀胱功能訓練。為提高間歇導尿效果,應(yīng)要求護理人員掌握導尿技術(shù),并掌握操作要點、尿道生理解剖結(jié)構(gòu),并給予患者心理指導,消除患者恐懼感。由于患者尿道較為狹窄,應(yīng)避免損傷組織,不能用聚乙烯醇縮醛纖維構(gòu)成尿管,并及時消毒,存放于≤10 ℃的環(huán)境中[4]。
1.3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處理,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康復護理實施后,患者膀胱容量基本恢復正常,殘余尿量均≤100 mL,形成反射性膀胱者25例、膀胱充盈性可自排為15例;尿路感染3例,抗感染治療后痊愈,未出現(xiàn)腎積水等并發(fā)癥。
截癱患者間歇導尿的原理包括:一是膀胱具備抵抗細菌能力,其血流量減少后,易發(fā)生感染;二是膀胱內(nèi)壓升高、過度充盈膨脹,可導致膀胱血流量的下降;三是周期性充盈膀胱,可保持黏膜充足血流量,降低感染發(fā)生率,有助于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復。由此可知,間歇導尿術(shù)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患者膀胱容量基本恢復正常,殘余尿量均≤100 mL,形成反射性膀胱者25例、膀胱充盈性可自排為15例;尿路感染3例,抗感染治療后痊愈,未出現(xiàn)腎積水等并發(fā)癥,說明截癱患者間歇導尿的康復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截癱患者大都有膀胱排尿功能障礙,給予患者間歇導尿,建立反射性膀胱,有助于恢復膀胱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改善膀胱功能,從而有助于患者正常排尿,避免泌尿系感染,改善患者預(yù)后。
[1] 陳小妹,丘衛(wèi)紅,竇祖林,等.截癱患者自我間歇導尿及康復護理[J].中國康復,2013,12(2):120-121.
[2] 黃如琴,滿淑紅.截癱患者間歇導尿68例的護理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10(4):90-91.
[3] 曲曉怡,孫秀江,高輝.間歇導尿在截癱患者康復中的護理體會[J].菏澤醫(yī)學??茖W校學報,2012,23(1):50-51.
[4] 張劍虹.截癱患者間歇導尿的康復護理[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 14(7):1200-1201.
R473.6
B
1671-8194(2016)20-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