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敏 劉銀格 劉招娣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毛囊蟲皮炎臨床體會
王月敏劉銀格劉招娣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河南鄭州450002
【摘要】毛囊蟲皮炎是毛囊蟲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內(nèi)而引起的慢性皮膚炎癥。常與脂溢性皮炎、面部激素依賴性皮炎、酒渣鼻等混淆,以至于纏綿不愈。臨床應細心鑒別,對癥治療,方可收獲療效。
【關鍵詞】毛囊蟲皮炎;中西結(jié)合治療
毛囊蟲皮炎又稱蠕形螨、毛囊螨,寄生于多種哺乳動物,包括人的毛囊和皮脂腺,是一種永久性的寄生螨[1]。寄生于毛囊和皮脂腺的毛囊蟲均以吸食脂肪為生,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不予區(qū)分。該病臨床初期表現(xiàn)為面部輕度發(fā)紅,逐漸明顯且持久不退,以后在紅斑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丘疹、膿皰、結(jié)痂、脫屑、皮膚瘙癢灼熱等。導師劉愛民教授從事臨床30余年,在治療毛囊蟲皮炎中,有獨到見解,筆者僅就此略述一二,以饗同道。
1發(fā)病及臨床表現(xiàn)
毛囊蟲皮炎好發(fā)于顏面部,特別是鼻部、鼻唇溝;其次為額部、口周、頰部;頸部及肩背部也可受累。毛囊蟲常群集寄生,一個毛囊內(nèi)可多達十余條,以脂為食,怕光,對溫度敏感,最適宜溫度是37℃,故皮脂腺分泌旺盛、溫度適宜的面部是其主要寄生部位。一般情況下,并無明顯的致病作用,但由于個體差異,比如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患者,蟲體繁殖增多,其代謝物或死蟲崩解物可刺激組織發(fā)生炎癥反應,表現(xiàn)為毛細血管擴張,產(chǎn)生潮紅斑,逐漸明顯且持久不退,以后在紅斑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丘疹、結(jié)節(jié)等,自覺瘙癢、灼熱。隨著毛囊蟲不斷繁殖,可逐漸引起毛囊腫大和皮脂腺的袋狀擴張和延伸,甚至增生肥大,形成鼻贅和肉芽腫。毛囊蟲的進出活動,易使化膿性細菌侵入,產(chǎn)生膿皰、癤腫等。近年來研究顯示,毛囊蟲皮炎發(fā)病與加重和宿主免疫、內(nèi)分泌狀態(tài)及精神、飲食密切相關[2-3]。
2診斷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及鏡檢毛囊蟲陽性或口服殺蟲藥效果明顯即可診斷。雖然在面部毛囊蟲皮炎患者中,鏡檢陽性率很高,但亦有假陰性。這可能與毛囊蟲鏡檢有一定難度、毛囊蟲皮炎的陽性檢出率受檢查方法、時間、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影響有關[4]。若治療效果不佳可試用殺蟲藥。值得注意的是,毛囊蟲皮炎常常以脂溢性皮炎、口周皮炎、酒渣鼻等相混淆,以至于患者四處求醫(yī)未效,故診斷應慎重。
3治療
導師劉愛民教授通常思路開闊,不拘泥于古方,用藥精簡力專,運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毛囊蟲皮炎,療效頗佳。跟師學習過程,筆者收益匪淺,現(xiàn)略述如下。
劉愛民教授認為毛囊蟲皮炎診斷至關重要。其發(fā)生是蟲邪侵犯機體,加之飲食情志失常致脾胃濕熱,肝氣郁結(jié),郁熱化火,或素體脾胃虛弱,運化無能,積濕生熱,氣火循經(jīng)上擾,亦或外受風邪均可導致或加重本病。發(fā)病初期患者以肺胃郁熱為主。亦有許多患者反復發(fā)作,于四處治療未效,方來劉教授處診治,此類患者除病程纏綿外,多因之前用涼藥治療,傷及陽氣,但皮損仍紅,或有脫屑、膿皰,故表現(xiàn)為寒熱錯雜證。
3.1肺胃郁熱證皮損僅為潮紅斑,若隱若現(xiàn),少許丘疹,皮膚發(fā)癢。治以清肺胃之熱類藥為主。
病案舉例:患者楊某,女,25歲,2015年2月20日初診。以面部反復紅斑、少許丘疹伴輕癢1月余為主訴來診。曾去某醫(yī)院以激素依賴性皮炎治療未效。來時癥見:雙面頰及鼻部淡紅斑,少許丘疹。喜食辛辣油膩。納眠可,脾氣急,大便稍黏,日1次。舌紅,苔膩淡黃,脈尚可。鏡檢毛囊蟲(+)。組方:辛夷花10g,黃芩15g,荊芥10g,連翹15g,石膏30g(先煎),赤芍12g,苦參9g,甘草6g,蒼術15g,陳皮9g。15劑,水煎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配合甲硝唑0.2 Tid po、煙酰胺0.2 Tid po、多西環(huán)素0.1 Bid po,外用甲硝唑乳膏,治療一周皮損明顯減輕,兩周愈,回訪至今未復發(fā)。
按語:方中辛夷花入肺、胃二經(jīng),可解肺胃郁熱,且諸花皆升,可達頭面,宣發(fā)肌膚郁熱;黃芩、連翹歸肺經(jīng),清熱解毒,黃芩兼入胃經(jīng),配伍陳皮、蒼術能燥濕,連翹配伍荊芥疏散風熱;石膏專清肺胃之熱,赤芍清熱涼血兼解肝郁,苦參清熱殺蟲。組方甚是精妙。
3.2寒熱錯雜證皮損表現(xiàn)為紅斑、密集丘疹、膿皰,伴脫屑、瘙癢灼熱。此類患者多系失治誤治。此類患者不但需清上焦之熱,還應顧及中焦。方以黃連湯加減:黃芩、黃連、荊芥、連翹、干姜、公英、桑白皮等。臨床根據(jù)患者癥狀,靈活加減應用。如大便偏干可加適量大黃以導濕熱從大便而去;脾虛重者除清上溫下、祛風止癢外,應側(cè)重健脾除濕;兼有脾氣急躁、脈弦者應加柴胡等。若患者面部紅腫較甚,膿皰多,可予公英、龍膽草、馬齒莧等清熱解毒類藥物濕敷(以紗布蘸藥汁擰至不滴水為度,每次10min,并如此重復2次,每日2~3次)。
病案舉例:患者王某,女,38歲,2015年2月28日初診。以面部反復紅斑、丘疹、膿皰,伴脫屑、瘙癢4年,加重2月為主訴來診。經(jīng)治療可減輕,但常反復。來時癥見:面部紅腫、密集丘疹膿皰,鼻翼及面頰兩側(cè)最重。自覺灼熱瘙癢,納可,眠一般,晨起稍口苦,二便調(diào)。舌淡尖紅,苔厚膩白,脈稍弦。鏡檢毛囊蟲(+)。組方:桑白皮15g,黃連9g,黃芩19g,干姜9g,陳皮9g,紫草18g,茯苓20g,柴胡12g,甘草6g,凌霄花10g,苦參10g,炒白術10g。15劑,水煎4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龍膽草30g,公英30g,益母草30g,7劑,水煎濕敷,日2次。配合甲硝唑0.2 Tid po、煙酰胺0.2 Tid po、多西環(huán)素0.1 Bid po,外用甲硝唑乳膏,治療一周皮損明顯減輕。兩周后面部僅剩紅斑,輕癢,稍有脫屑,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稍弦。原方去苦參、凌霄花,干姜減為6g,繼服15劑愈,回訪至今未復發(fā)。
按語:桑白皮、黃芩、黃連清上焦郁熱;凌霄花上達頭面,宣發(fā)郁熱,與紫草配伍可清熱涼血;干姜溫中焦,助陳皮、茯苓、炒白術祛濕,后三藥兼助脾運;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佐以柴胡調(diào)達肝氣;外敷龍膽草、公英、益母草直達病所,清熱解毒消腫。
劉愛民教授臨床經(jīng)驗豐富,除以上治療外,對于炎癥明顯患者,如有條件即給予藍光加清熱解毒類中藥冷噴以輔助治療,促進皮損消退。紅斑期可配合紅光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修護受損肌膚。
參考文獻
[1]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663.
[2]孫靈軍,李曉卿,柳建發(fā).蠕形螨的研究現(xiàn)狀[J].地方病通報,2002,17(2):90-91.
[3]Akibv EO.Immune response in dermatosis[J].JEADV,2004,28(4):440-444.
[4]梁裕芬,李輝.影響蠕形螨檢出率因素的探討[J].廣西預防醫(yī)學,1999,5(2):96- 97.
【中圖分類號】R2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9-0139-02
(收稿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