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燕,邢家銘,張彥峰,韓雅迪,嚴興科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蘭州730000)
甘肅現(xiàn)代針灸代表性醫(yī)家學術思想概論?
盛雪燕,邢家銘,張彥峰,韓雅迪,嚴興科△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蘭州730000)
整理和總結名老中醫(yī)學術思想,是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學遺產的主要內容和重要任務。故通過總結甘肅現(xiàn)代針灸代表人物鄭魁山學術思想,以期有助于后學者對甘肅針灸有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同時為臨床醫(yī)生學習及應用甘肅特色針法提供文獻參照。
針灸;學術思想;甘肅;鄭魁山;張濤清;楊廉德
甘肅針灸歷史源淵流長,作為針灸的起源地之一,孕育了一代代賢人志士。如文明始祖伏羲,開創(chuàng)了中醫(yī)“九針”療法[1],“以石治病”[2]的思想為針刺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相傳他就生活在今天甘肅平涼的崆峒山一帶;名醫(yī)岐伯為《黃帝內經》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的最初構建者之一,據(jù)《慶陽縣志》人物篇[3]和地理篇[4]記載,其籍貫亦在甘肅;“小小銀針,錚錚濟世,卷卷甲乙,煌煌鼻祖”詮釋了晉朝名醫(yī)皇甫謐的一生,他為安定朝那人(甘肅靈臺)[5],因初撰針灸學科的開門立戶之作《針灸甲乙經》[6]而名揚古今??梢?,甘肅有著古代濃厚的針灸學術傳統(tǒng),至今保存了豐富的針灸文獻資料,因此才有可能于現(xiàn)代培養(yǎng)出更多的針灸有志之士,使甘肅針灸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和發(fā)展,現(xiàn)將甘肅現(xiàn)代針灸代表性醫(yī)家的學術思想分別介紹如下。
1.1 甘肅鄭氏針法學術流派的傳承脈絡
甘肅鄭氏針法學術流派為北方手法流派的代表,其創(chuàng)始人鄭毓琳[7]是我國卓越的針灸家之一。鄭毓琳自14歲起隨叔祖鄭云祥及父親鄭老勛、舅父曹順德學習針灸,18歲時拜博野縣名醫(yī)霍老順為師,針技日臻完善,并創(chuàng)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鄭氏家傳針法”,為弘揚針灸做出了貢獻。鄭毓琳先生仙逝后,其長子鄭魁山在繼承父親學術思想和特色針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使鄭氏針法得到完善、成熟和發(fā)展。鄭魁山于1970年至甘肅成縣,在為百姓治病除困之余,他和夫人孟昭敏將家傳針法絕技傳給了每一位子女,長子鄭俊江脫穎而出,于1982年被調至甘肅中醫(yī)學院,作為鄭氏針法流派第四代傳人,在蘭州將獨樹一幟的鄭氏針法發(fā)揚光大,并通過家傳、師承、院校教育等方式,培養(yǎng)出黃幼民、張毅、方曉麗等優(yōu)秀徒弟,其中方曉麗在繼承鄭氏針法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立了“通督熱”“周天熱”“相生相克閉穴開穴法”等[8]方法。鄭魁山培養(yǎng)了陳躍來、黃勁柏、張全民、郝晉東、張寧霞、王翔宇、嚴興科等23名研究生,更培養(yǎng)出甘肅鄭氏針法流派第五代傳承人鄭俊江,鄭俊江在鄭魁山仙逝后扛起鄭氏針法研究與傳承的大旗,為弘揚鄭氏針法付出了畢生心血。
1.2 主要學術思想
1.2.1 注重針刺基本功的訓練和應用鄭魁山重視基本功的訓練[9],強調練氣功可調神并日日堅持,才能在針刺時將全身各方面的力量巧妙地調動起來,使之到達指端施于針下,有助于控制針感,駕馭經氣,以實現(xiàn)意氣相隨、剛柔相濟。他認為能否做到意力結合、心手合一的揣穴、進針,對得氣和氣至病所也有很大的影響。
在針刺時,押手揣穴用一定指力以激發(fā)經氣,進針后易于得氣且力量持久。得氣后,鄭魁山根據(jù)“氣守則氣行有源,氣行則氣守而不滯”的理論,將行氣、守氣手法貫穿于針刺補瀉過程中,以調節(jié)氣感變化,達氣至病所,從而實現(xiàn)補瀉效應。守行結合的學術特點足以體現(xiàn)其追求氣感的細膩。
1.2.2 注重手法的運用一是強調雙手操作,善用左手。鄭魁山在臨床治療中善用左手[10],他認為左手揣穴可查肌肉厚薄、孔隙大小,以確定進針方向和深淺;右手進行針刺,左手可候氣,隨時感覺針下沖動,候氣至及時應用手法;一旦觸到針下沖動,左手關閉,按住穴位下方,右手持針向上推進,使氣至病所,及時守氣,持續(xù)針感。二是善用“熱補”、“涼瀉”法?!盁嵫a”、“涼瀉”法是鄭毓琳基于“針下熱、針下寒”之意,精簡“燒山火”、“透天涼”而創(chuàng)。鄭魁山認為“熱補”、“涼瀉”要達“補針補到針下沉緊,瀉針瀉到針下松滑”之效,關鍵在于操作講究環(huán)環(huán)相扣,即針前揣穴、候氣至、守氣為該法的關鍵,氣至后講究捻按捻提、氣隨出入,并將“熱補”、“涼瀉”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熱補”、“涼瀉”法不僅有局部作用,且對全身有調整作用,以促進陰陽平衡[11]。如“熱補”針法可通過針刺和溫熱的綜合效應起到提高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等功效,進而在臨床中發(fā)揮鎮(zhèn)痛、抗炎、消腫等諸多治療作用[12]。三是提倡運用“溫通”針法治療疑難雜癥?!皽赝ā闭撌青嵖皆诶^承“熱補”針法熱、補理論基礎上創(chuàng)新而來,并首創(chuàng)治療疑難雜癥的特色針刺手法“溫通”針法[13]?!皽厥鞘侄瓮瑫r目的”,該法通過“溫、通、補”以達溫經通絡、祛痰化濁、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扶正祛邪等作用,具有操作簡便、感傳明顯、起效迅速、療效獨特等優(yōu)勢。鄭魁山對“溫通”針法做了大量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證明溫通針法在治療冠心?。?4]、頭面五官疾?。?5]、骨關節(jié)疾?。?6]等一切虛勞、瘀滯及寒濕、痰濁等虛實夾雜之癥效果突出。
1.2.3 突出辨證,善用“八法”治病鄭魁山在深入理解《內經》治法的基礎上,通過臨床實踐,應用八綱辨證、八法治病的原則,創(chuàng)立了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的“針刺治病八法[17]”。其配穴和處方,體現(xiàn)了鄭魁山辨證論治與理、法、方、穴、術針灸特色的治療思想,并拓寬了針灸的治病范圍?!鞍朔ā笔青嵖结樉乃枷氲闹匾糠?,體現(xiàn)其治病的學術特色。他認為針刺只要辨證清楚、取穴精準、手法熟練,就可達到針灸治病八法的治病目的,并在“針灸治病八法”的基礎上形成了鄭氏針法體系中獨特的家傳經驗處方系統(tǒng)。如治療小兒驚風在痰涎壅盛、阻塞咽喉時應用吐法理論,左手拇指、食指緊切天突或兩側廉泉穴,至患者嘔吐時速刺該穴,以使頑痰排除[18]。
1.2.4 提倡時間醫(yī)學鄭魁山在多年的針灸臨床中,深刻認識到時間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如在治療急性腎炎的病案中,在丙午日、丁酉時針刺內關、配公孫用瀉法,第2天是丁未日、乙巳時取公孫配內關,療效顯著[19]。因此他不斷進行研究,最終在時間醫(yī)學方面做出巨大貢獻,成功研制出袖珍式的“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臨床應用盤”[20],并首創(chuàng)“鄭氏補穴法”[21],即當日當時的開穴,倡導擇時取穴,以提高療效。
張濤清主任醫(yī)師,山東省煙臺市人。16歲時拜當?shù)孛t(yī)王玉先生為師學醫(yī),后至北京舉辦的針灸研究班深造,于1952年結業(yè),1953年在甘肅省蘭州市康復醫(yī)院工作。1954年主持并成立甘肅省衛(wèi)生廳中醫(yī)門診部,1956年省中醫(yī)院成立后歷任副院長、院長,1965年晉升為中醫(yī)針灸主任醫(yī)師,1983年退居二線任名譽院長,后又倡導成立了“甘肅皇甫謐針灸研究所”,曾任所長和名譽所長,甘肅省第一屆針灸學會的副理事長,并培養(yǎng)了石國璧、劉福等弟子,為甘肅省的中醫(yī)事業(yè)尤其是針灸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了畢生精力,多次榮獲甘肅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及省衛(wèi)生廳優(yōu)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2.1 主張中西匯通
張濤清認為,針灸的發(fā)展不能故步自封、停滯不前,要以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對人類生命科學認識的深化為根據(jù),以臨床為基礎、科研為先導,闡述臨床治療的機制。從20世紀50年代就運用針灸治療菌痢患者,于1982年正式開展了“針灸治療細菌性痢疾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用大量數(shù)據(jù)證明針灸對菌痢具有抗炎滅菌的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功能。并因此首創(chuàng)針灸治痢五穴方[22](下脘、天樞、關元、足三里、神闕),為針灸治療急性病、傳染病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2.2 提出復合補瀉手法
張濤清強調補瀉是針灸臨床必不可少的針刺手法,通過補瀉手法可激發(fā)經氣使氣至病所、調節(jié)氣血、平復陰陽。因此,他以“動則生陽,靜則生陰”為理論依據(jù),總結出“一分鐘疾徐、提插、捻轉誘導”的復合手法,形成其古樸俊逸的學術風格,因其療效顯著被譽為“神針”。
楊廉德1952年拜朱璉學習針灸,1956年參加中國中醫(yī)研究院針灸高級師資班,得到鄭毓琳、葉心清、王雪苔、鄭魁山等專家指導[23]。1980年調入甘肅中醫(yī)學院,身兼多職,從事針灸醫(yī)教研40年來,學驗俱豐,成果累累,不僅培養(yǎng)出董建勇等一批優(yōu)秀的針灸老師,且針刺治病別具特色,形成獨到的學術見解。
3.1 主張緩慢進針,以取皮氣[24]
楊廉德主張在針刺時左手揣穴后,右手拇、食指持針置于皮膚表面,運用捻法將針緩慢地刺入皮下,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并通過此法延長針尖在皮膚刺激的時間。并根據(jù)“肺主皮毛”、“肺朝百脈”的理論,通過長時間刺激皮膚可致肺臟氣血充盈,同時五臟六腑經脈均合于肺,緩慢進針亦可調節(jié)五臟六腑氣血,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3.2 強調穴少力專,注重特定穴
楊廉德主張選穴要對癥選取特效穴,取穴宜少但要精確,并施以不同的針刺手法,以提高療效。同時要結合三因原則施治,并首創(chuàng)治療癲癇的獨特組方通督止癇方[25](百會、風府、腰俞、四神聰、風池),臨床療效顯著。在臨床取穴善取特定穴,認為特定穴與臟腑關系更為密切,治療肺系疾病重點選取背俞穴,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重點以原穴、背俞穴配伍。
3.3 注重捻轉補瀉
針刺在得氣后,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施以補瀉手法以治病,因此補瀉手法運用是否恰當非常關鍵,是實現(xiàn)補虛瀉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達扶助正氣去除病邪之效。楊廉德特別重視捻轉補瀉,他根據(jù)“隨而濟之、迎而奪之”理論,以手足三陰經、三陽經循行路線為主,施以迎隨補瀉,即捻轉補法要順經氣流注循行方向捻轉,捻轉瀉法要逆經氣流注循行方向捻轉,達到治病目的。
3.4 善用“土法”
“土法”[26]即放血療法。楊廉德廣泛研讀醫(yī)典,根據(jù)《素問·血氣形志》:“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的理論,不斷進行研究,得出“寧失其穴,毋失其絡”的思想,將放血療法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痹癥、痛癥、胃脘脹痛、中暑、氣厥等急性實熱證及中風閉證急性期[26],效果明顯提高。
3.5 提倡“冬病夏治”
根據(jù)《張氏醫(yī)通》“夏季三伏日用白芥子涂法治療哮喘”的記載,經過長期研究,張廉德將白芥子制成外敷的藥丸,貼敷在大椎、風門、雙肺俞等穴位。臨床實踐證明,穴位貼敷對治療慢支、哮喘、肺氣腫效果甚佳。并成功申報了“慢阻肺外治法臨床研究”的科研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臨床接待數(shù)十萬患者,得到廣大患者好評,并在科研中再次璀璨。
甘肅針灸發(fā)展至今,已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飛躍,達到了新的高度。甘肅中醫(yī)學院成為甘肅乃至西北地區(qū)培養(yǎng)針灸人才的搖籃,為針灸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輸送著大批優(yōu)秀、高級的針灸人才。其中,何天有主創(chuàng)“何氏鋪灸”[27],針灸并用,灸藥結合,將甘肅灸法提升到新的水平。甘肅針灸界同仁將在認真整理鄭魁山、張濤清、楊廉德等著名針灸學者獨具特色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傳承和發(fā)揚甘肅特色針法,并努力與現(xiàn)代科學研究相結合,為針灸學術的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1]甄雪燕,梁永宣.伏羲制九針[J].中國衛(wèi)生人才,2012:90-91.
[2]王柏燦.論九針的多極起源[J].中國針灸,1993:45-46.
[3]慶陽縣志編纂委員會.慶陽縣志·人物[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487-488.
[4]慶陽縣志編纂委員會.慶陽縣志·地理[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39-40.
[5]郭世余.中國針灸史[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86.
[6]戴恩來,金華.皇甫宏.承先啟后—晉朝高秀皇甫謐及其《針灸甲乙經》[J].中國現(xiàn)代中藥,2013,15(5):439-440.
[7]田大哲,劉駿馳,鄭俊江,等.民族脊梁針法慈航—記新中國針灸事業(yè)的奠基者鄭毓琳先生[J].中國針灸,2007,27(7): 545-548.
[8]方曉麗,薛宏升.子午流注納甲法中“閉穴”之我見[J].Shanghai JAcu-mox,2009,28(9):544-545.
[9]方曉麗,李金田,鄭俊江,等.鄭魁山教授針灸學術思想初探[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7,41(2):9-11.
[10]口鎖堂.鄭魁山教授針灸學術思想概述[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6):43-44.
[11]胥榮東.淺談針刺手法與內功修煉[J].針灸臨床雜志,1994,10(6):1-2.
[12]杜小正,秦曉光,方曉麗.熱補針法鎮(zhèn)痛后效應及其對關節(jié)局部組織β-內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9,34(5):319-323.
[13]張毅.鄭魁山針灸學術思想概要[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8(4):13-15.
[14]丁奇峰,姚媛.“溫通針法”治療冠心病49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2003,22(2):37-38.
[15]陳躍來,張?zhí)灬裕嵖?風池穴臨床應用舉例[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9,33(7):31-32.
[16]姜影,任正意,方曉麗.溫通針法結合配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2例[J].陜西中醫(yī),2011,32(11):1535-1537.
[17]鄭魁山.針灸集錦[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345-354.
[18]方曉麗,李金田,鄭俊江,等.鄭魁山針灸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4.
[19]鄭魁山,鄭俊江,鄭俊朋,等.鄭氏針灸全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552-553.
[20]趙彩嬌,李燦.子午流注、靈龜八法的實驗及臨床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yī),2011,31(1):97-99.
[21]郝晉東,鄭俊江.鄭魁山臨證針法經驗介紹[J].中國針灸,2002,22(7):473-475.
[22]劉福,金安德.張濤清針灸治驗選[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4-15.
[23]張弘.德藝雙馨,自成一家—記楊廉德主任醫(yī)師[J].中國針灸,2011,31(5):473-475.
[24]黨文.談楊廉德主任醫(yī)師針刺治病的特點[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89:44-45.
[25]劉哲,王玫梅.楊廉德“通督止癇方”簡介[J].江西中醫(yī)藥,1992,23(5):37.
[26]劉喆,謝光.楊廉德[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2.
[27]秦曉光,杜小正,嚴興科,等.何天有教授針灸臨證思想探析[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29(3):18-19.
Medical Academic Thought of Representative Acupuncture Doctors in Gansu Province of Modern Times
SHENG Xue-yan,XING Jia-ming,ZHANG Yan-feng,HAN Ya-di,YAN Xing-ke△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
Collate and summarize the old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is the Main content and important task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legacy of TCM.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presentative of Gansu modern acupuncture Doctors'academic thought,to help scholars have a more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Gansu acupuncture,as well as provide literature reference to clinicians to learn Gansu feature acupuneture.
Acupuncture;Academic thought;Gansu;ZHENG Kui-shan;ZHANG Tao-qing;YANG Lian-de
R245
:A
:1006-3250(2016)05-0668-03
2015-09-27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甘肅鄭氏針法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2305135901)
盛雪燕(1988-),女,甘肅人,在讀碩士,從事針灸技術規(guī)范與臨床療效評價研究。
△通訊作者:嚴興科(1974-),男,教授,醫(yī)學博士,從事針灸調節(jié)效應的生物學機制的臨床與研究,Tel:18709499565,E-mail:yanxingk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