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ICU,遼寧 大連 116021)
人文關懷在ICU護理中的應用
張 晶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ICU,遼寧 大連 116021)
目的探究對ICU患者實施人文關懷的臨床效果。方法 臨床納入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間在我院ICU進行治療的患者88例,按隨機投擲法進行分組,對照組患者44例行一般護理,研究組44例在一般護理中結合人文關懷,對比兩組間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及滿意程度。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心理狀態(tài)相比對照組有所改善,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總滿意率81.82%相比于對照組63.64%有所好轉,P<0.05。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量相比于對照組有所提高,P<0.05。結論 對ICU患者實施人文關懷后,明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滿意程度,改善了心理狀態(tài),提高了預后。
人文關懷;ICU;護理;應用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ICU無陪護制度,患者長期缺失親人的陪伴,對于疾病的不理解等均會對使患者出現(xiàn)負性情緒,對治療產(chǎn)生抗拒,臨床預后不理想[1]。為改善此種現(xiàn)象,現(xiàn)選取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間在我院ICU進行治療的患者88例進行研究,其中44例在一般護理中結合人文關懷,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88例均為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間在我院ICU進行治療的患者。所有患者按隨機投擲法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齡39~78歲,平均年齡為(60.2±5.6)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文化10例,中學文化20例,大學及以上文化16例。研究組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齡40~79歲,平均年齡為(60.9 ±5.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文化10例,中學文化21例,大學及以上文化15例。上述資料無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常規(guī)對患者進行補液、給藥,密切監(jiān)測生命體征,對患者進行皮膚護理,按摩受壓部位,防止壓瘡及肌肉萎縮。研究組:在一般護理中增加:①環(huán)境:應為患者創(chuàng)造整潔、舒適的病室環(huán)境,光線適宜,使患者身心得到放松,保證患者可通過玻璃門窗看見等候的家屬,感受到親情的溫暖,緩解心理上的孤獨感,待患者病情趨于穩(wěn)定后,可向患者提供書籍進行閱讀。②心理: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現(xiàn)狀,溝通時應注意言辭、態(tài)度,傾聽患者的訴求,并給予適時的回應,隨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動態(tài)的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狀況,并根據(jù)所得結果進行分析后作出具體的心理干預措施。向家屬解釋清楚ICU的管理制度,告知其不予陪床的原因,減少糾紛的發(fā)生。③知識宣教:對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告知相關的疾病知識,包括發(fā)病機制、原理、治療步驟及重要性,使患者轉變治療態(tài)度,主動配合治療,增加治療質量。主動告知患者家屬患者的最新進展,勿使家屬情緒影響到患者。④以身作則: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樹立起榜樣作用,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力度,早期發(fā)現(xiàn)患者的異常,及早預防。
1.3 療效評價標準:對比兩組間心理狀態(tài),生活質量及滿意程度。根據(jù)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標準(SAS)[2],①輕:50~59分;②中:60~69分;③重:≥70分。根據(jù)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標準(SDS)[3]:①輕:53~62分;②中:63~72分;③重:≥73分。根據(jù)生活質量(QOL)評分[4]:共36個項目,包括肢體功能、心理狀態(tài)、疼痛程度、人際交往等,得分范圍0~100分,得分愈高表示生活質量愈好。根據(jù)自制滿意調查表,得分范圍0~20分,共20小題:① 優(yōu)秀:15~20分;②一般:8~14分;③差:0~13分。問卷內容包括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態(tài)度、技能、設施等方面,總分愈高表示滿意程度愈高。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情況:護理前研究組心理狀態(tài)SDS(72.23±3.21)分、SAS(73.07±3.21)分與對照組(71.89±3.76)分、(72.76±3.91)分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46、0.41,P>0.05)。護理后研究組心理狀態(tài)SDS(47.56±7.22)分、SAS(44.54±8.34)分相比對照組(68.76± 8.43)分、(62.24±8.54)分有所改善,(t =0.46、0.41,P<0.05)。
2.2 滿意度:護理后研究組患者中優(yōu)秀22(50.00%)例,良14(31.82%)例,差8(18.18%)例,總滿意率81.82%相比于對照組12(27.27%)例,良16(36.36%)例,差16(36.36%)例,總滿意率63.64%有所好轉,(χ2=8.33,P<0.05)。
2.3 生活質量:護理前研究組生活質量(34.31±8.21)分與對照組(33.96±8.89)分相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19,P>0.05)。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量(77.76±9.75)分相比于對照組(50.33±11.65)分有所提高(t =11.98,P<0.05)。
ICU患者病情較嚴重,且病情變化快,因此需要對患者實行更多的關懷與安慰,在傳統(tǒng)的護理及治療中,僅注意對患者的生理護理,而忽略了心理上的支持與安慰,降低了患者的恢復質量[5]。ICU是臨床急危重癥患者集中治療的病室,將醫(yī)院的資源、人力進行集中整合,最大限度的保證患者的安全,是隨著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新設備的誕生而出現(xiàn)的一種的新型管理模式。人文關懷是一種對人本身的尊重與關愛,近年來逐漸將其應用于臨床護理中,以患者為出發(fā)點,做出的一系列具體的護理措施,相比于傳統(tǒng)的護理更加的具有人性化及個性化,能夠根據(jù)臨床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變通,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掌握了解,通過對患者的病情及情感需求進行綜合的分析后,結合護理人員自身的能力增加了環(huán)境、心理、知識、健康等多方面的干預措施,有效的緩解了患者的負面情緒,通過對家屬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的宣教等,可調動患者的積極性,使患者從疾病的負面影響中走出來,提高后期治療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有研究顯示[6-7],對ICU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明顯提高了患者的預后效果,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降低了心理壓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心理、知識宣教、環(huán)境護理、護理人員以身作則等多方面的護理干預后,使患者情緒得到控制,了解治療的重要程度,進而轉變治療態(tài)度,通過環(huán)境護理使心理得到放松,因而研究組在心理健康水平,生活質量及滿意程度等方面相比于對照組均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及提高,本次研究結果與文獻一致。
綜上所述,對ICU患者實施人文關懷后,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及滿意度,使不良情緒得到好轉,提高了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普及與推廣。
[1] 陳惠珍,林美專,陳桂娥,等.針對性護理干預慢性胃潰瘍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5(16):170-172.
[2] 王芳.持續(xù)性的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6):17-18.
[3] 廖永珍,黃海燕,郭慧玲,等.ICU患者人文關懷需求與關懷實施[J].護理學雜志,2013,28(1):94-96.
[4] 阮滿真,黃海燕,李菠,等.綜合醫(yī)院ICU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yǎng)[J].護理學雜志,2012,27(21):17-18.
[5] 史敏,陳麗英.護理人文關懷在ICU病房氣管切開術后患者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4,27(6):737-739.
[6] 池小月,倪樂樂,王小麗,等.人文關懷性護理在ICU肝移植術后患者康復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132-133.
[7] 吳艷萍,黃海燕,王小芳,等.ICU護士人文關懷能力的調查[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3,19(22):2668-2670.
R473
B
1671-8194(2016)36-0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