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燕兵(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qū)農業(yè)局碧峰峽鎮(zhèn)獸醫(yī)站,625000)
中西結合治療奶牛真胃變位
程燕兵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qū)農業(yè)局碧峰峽鎮(zhèn)獸醫(yī)站,625000)
奶牛真位變位是奶牛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一種。自Begg(1953年)首次報道后,其后在不同相關刊物報道每年增多。因追求高效益產出的驅動,生產方式的改變,目前在我國各地去飼養(yǎng)的奶牛發(fā)病率也呈上升。本人從1993年至2015年以一個存欄100頭的牛群統(tǒng)計,發(fā)病率在3% -5%之間。就該病造成的損失計算,一頭奶牛從犢牛到頭胎產仔,培育費用達7千元左右,如果再按正常使用年限5胎計算,總計奶損失為114375元。(估測按,每天產奶25Kg*5年*305天*3元/公斤奶價)??梢娫摬≡斐傻闹苯雍烷g接的損失是不容忽視的。本人從事獸醫(yī)臨床工作20多年里,親自診治該病例102例。以手術整復,中西醫(yī)結合術后護理。該手術成功率達84%,術后牛體恢復期大大縮短,能快速恢復奶產量達25-38Kg/天?,F(xiàn)將該病的發(fā)病機理原因,臨床與病理診療鑒別和個人體會報道于后。
真胃變位(有左側移位和右側移位),就是正常生理解剖位置發(fā)生了病理性位置改變,造成奶牛消化吸收障礙,真胃內分泌障礙,從而引起臨床上低氯血癥,低血鉀癥。病程長的繼發(fā)性酮病。在不同的資料版本中,提到了很多發(fā)病因素。但我在生產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病例與以下因素有關。
1.1發(fā)病因素相關性。
1.1.1發(fā)病與懷孕分娩有關。分娩前后都有發(fā)病,但產后1個月左右發(fā)病率達90%以上。孕期子宮擴大,迫使擠壓瘤胃前移,孕體下沉的同時抬高瘤胃,而真胃正常解剖位置于劍狀軟骨部,腹中線稍偏右側,前部于網胃下,瘤胃與網胃之間近腹壁處有一間隙。真胃后段連十二指腸,前端與瓣胃相連,其實形如一個游離袋狀物,當真胃弛緩,(尤其采食過量玉米青貯后),真胃積氣擴張時,受妊娠子宮擠壓,它就向有空隙的地方延伸,當分娩后,牛體盆腔恥骨前沿空虛,瘤胃回沉,凡是被擠向左側的真胃被隔阻,這樣造成左側移位病例增多。而在右側因擴張的真胃被瘤胃向前擠向橫膈膜處時,回位的瘤胃占據(jù)了空間,真胃夾于右腹肋與瘤胃之間,同時還壓迫肝臟,造成膽汁分泌障礙。
1.1.2發(fā)病與精料輔料喂量有關。尤其玉米面類高淀粉料,酒糟類過量喂食。另外高酸度青貯料。在診療和反復性發(fā)生的病例中占8%以上有此病史。
1.1.3與高產奶牛產后亞健康狀態(tài)有關,本人有八年在規(guī)模牛場工作經歷,發(fā)現(xiàn)產仔后,產奶量迅速升高,消瘦快。出現(xiàn)過產后鈣缺乏癱倒不起,經治療后恢復,又出現(xiàn)前胃弛緩癥的牛,這類牛在40天左右發(fā)病率占10%。
1.1.4與低血鈣,酮病有關。有研究報道,真胃移位牛,尿酮體檢查95%呈陽性反應。且在50頭左側移位病牛中,有30頭酮病牛,說明酮病是引起本病的必然結果。
1.1.5與胎次有關。在統(tǒng)計發(fā)病牛胎次中,發(fā)現(xiàn)頭胎牛比例60%以上多與產仔后四天到一個月左右診斷出該病,蕭定漢等報道產后1胎牛乳酮濃度高,而7-8胎后下降(1胎牛18頭,8.23~4.63;7—8胎牛3頭6.5~5.0用水楊醛比色法測定,單位:m g/dl.正常乳酮濃度為:5.45~2.6m g/dl)。
1.2發(fā)病機理與病理由大腦分出的迷走神經支配著前胃和真胃。當出現(xiàn)真胃變位時,整個胃都有輕度順時針方向旋轉,受瘤胃和腹壁長時間擠壓的真胃,效應器功能受到抑制,延腦逆?zhèn)鲗Т碳ひ搽S之降低。進一步加重真胃弛緩。相對而言,多數(shù)左側變位引起的消化道阻塞不是完全的。一定量的水,氣體,食物能通過。所以臨床見病牛有時干、時稀惡臭大便。(因代謝紊亂,糞滯留時間長)。而右側變位時,主要是擴張的真胃擠向膈膜與網胃之間,夾于右腹壁。同時嚴重壓迫肝臟。十二指腸的助消化酸性液不足。體液離子交換障礙。鉀離子(K+)滯留于真胃,使真胃滲透壓增高。氫.氯離子持續(xù)向真胃分泌,進一步引起體液電解質平衡紊亂,酸堿平衡破壞。機體出現(xiàn)“低血鉀,低血氯和堿中毒”。在臨床中,右側變位牛一旦大便不通12小時左右不做手術,有因嚴重脫水,堿中毒而死的情況。而左側變位則漫長可繼發(fā)酮病,真胃潰瘍,真胃粘連,腹膜炎。
在診療的102例病例中,癥見形如風寒感冒,低頭耷耳,食欲不振,厭精料。僅食少許粗硬干草,眼凹下陷。鼻鏡微濕潤?;驘o汗,有時動則汗,但不成珠。有的空口咀嚼含白沫,病程長的吊肷倦怠,毛焦體瘦,被毛逆立。體溫無常,或稍低。呼吸正常,心律有時渾濁,有點節(jié)律不齊。聽叩診,左側倒數(shù)1—3肋間,肘關節(jié)水平線上1/3處,見脹氣的真胃將肋骨抬起呈“扁平狀”隆起。聽叩診處肋間間隙無瘤胃音(正常時能聽到“雷鳴音”)叩擊出現(xiàn)“空嗡音”。有時因瘤胃蠕動,真胃內氣體通過液面時發(fā)出的“叮鈴聲”。猶如聽到遠處滾動鋼管發(fā)出的聲音,無規(guī)律,短粗。牛體移動時也能聽到該音。右側變位時,癥狀嚴重,眼球凹陷于眶內,無論補液多少無法改善,腹水增多,胃液增多。沖擊腹下部,感到有液體震蕩音。聽診,沖擊更明顯。有的牛臥地,痛苦呻吟癥狀明顯。在病理上,主要是代謝性堿中毒。在聽到鋼管音的稍下部位穿刺抽取真胃液。呈褐色PH 2-3,無活動的纖毛蟲。而瘤胃液PH 6-7之間,有原蟲。
3.1診斷:據(jù)病史調查、易發(fā)群體、臨床特征來診斷,如分娩發(fā)病,聽叩診(鋼管音、空嗡音),有低血糖,低血鈣。穿刺真胃測PH 2—3。鑒診:酮病,創(chuàng)傷網胃炎--腹膜炎;迷走神經性消化障礙。與酮病區(qū)別,該病發(fā)于產后2—6周,外觀無明顯異常。糖、鈣療癥狀很快好轉。喂丙二醇能明顯增效。與創(chuàng)傷性網胃炎--腹膜炎區(qū)別,該病肘外展,肘肌震顫,牽動時怕下坡,轉彎,呻吟,磨牙。有的體溫升高。頂擊劍狀軟骨部,牛痛而避開。心音渾濁,呈“拍水音”。瞬膜突出,呆滯,前胸水腫,用牛胃吸鐵器投入胃中約十分鐘左右能取出異物鐵質。右側行腹腔封閉療癥狀后減輕。與迷走神經性消化障礙區(qū)別,該病與分娩無關。主要發(fā)生在妊娠和孕后期。孕體擠壓腹腔胃腸引起,或腹底膈膜拉傷。見瘤胃顯著膨大。移至骨盆皮入口處。直腸檢查檢有的瘤胃硬,有的積液多,有時像中暑一樣嘔吐草水。
3.2治療:筆者診斷出的102頭病例中,有14頭病牛畜主,因各種原因不愿手術整復,爭取保守療。翻滾禁食,通泄,牽遛運動等。結果都不如意,而且3頭?;謴秃笤佼a仔后又復發(fā)。1993年至2015年12月間,本人與同事一共用手術整復療法處置病例88頭。手術后取中西醫(yī)結合術后護理,成功率達84%。與北京農業(yè)大學齊長明教授報道,手術治愈率達86%接近。關于手術整復術,固定術是關鍵,而術后用中西醫(yī)結合療法,讓牛體盡快恢復體況,恢復生產性能,才是做手術的真正目標。
3.2.1.手術方法:手術通路,左側變位時,左肷部常規(guī)手術法打開腹腔。打開腹腔后能摸到,或直接看到夾于瘤胃與腹肋間的膨大真胃大彎部,向上擴張部分。在右側倒數(shù)3-4肋下緣,避開肋軟骨,乳井靜脈,臍后方向背向,旁開10-12cm地方,沿牛體縱向開一個長約1.5-2cm長的小口,以見到皮下肌肉為止。用兩顆約8cm長的直針,各穿2 根10號固定線長約1.4m,作為固定真胃用。將穿好固定線的針沿右側小切口一前一后,間隔1cm穿入腹腔,暫時不穿過腹腔。左側術者將右手以上半握掌式,從左側大創(chuàng)口伸入,并沿腹底伸向右側小創(chuàng)口穿針位置,在右側術者指引下,左側術者將固定線針握于手內,分別拿出到左側創(chuàng)口處。右側留滯牽引線頭,不能全拉出。
3.2.2真胃固定:兩根固定線拉到左側創(chuàng)口后,視真胃積氣程度,張力大小,可以適當放氣,以便將真胃牽出大固定結。一術者將真胃大彎處網膜、漿膜牽拉出一部分,另一術者將網膜、漿膜層按一定距離作袋狀節(jié)結縫合后,兩根線各做一個結。但兩個節(jié)結間距離在4.5cm左右為好。以防整復后真胃出現(xiàn)扭轉。做好兩個結后將帶針的一端線剪掉,結頭留1cm即可。再看積氣情況,如果張力大,不便于推送整復可再放氣,越軟越好。然后,左側術者握住真胃向右側推送,同時,右側術者開始收拉固定線。當左側術者指示真胃大“固定結”位置接觸右側腹壁時,右側術者盡快在小切處將固定線收緊打個“三重結”。再消毒,縫合小切口,固定線包埋于皮膚、筋膜下,不再拆線起長期固定作用。左側大創(chuàng)口消毒,清創(chuàng)后常規(guī)關閉腹腔,在關閉腹腔時投注入50g煎熟涼冷的菜油,拌入抗生素,以防腹膜炎、胃腸粘連。右側變位時,手術通路在右肷部開大創(chuàng)口,小創(chuàng)口固定位置不變。整個操作技術要求,同左側變位整復固定一樣,唯有一點右側變位時,真胃積液多,可抽放出積液再行整復固定。
3.3術后護理:
3.3.1西醫(yī):抗感染,鎮(zhèn)痛,促進胃腸活動恢復。甲硝唑液100m l*8瓶,10%濃鹽水400m l+10%糖酸鈣30g+安乃近50m l+樟腦黃磺酸鈉10m l+10%氯化鉀2g靜脈滴注;10%糖液500m l+ATP++肌苷+VC,靜脈滴注。5%糖鹽水250m l+氨芐西林鈉25g。腹腔封閉療,慶大霉素+普魯卡因。上述藥物組方,一天一次,連用三天。
3.3.2中藥:“膈下逐瘀湯”+“歸脾湯”或“歸脾丸”。有風寒,表癥時,先表里雙解。如因牛體已虛弱,癥見鼻汗時有時無,口角含白沫,舌色白.苔膩,津滑,低頭耷耳,舌體皺縮,表現(xiàn)虛寒象。此時應先解表里,用藥:荊芥50g、防風50g、苡仁40g、桂枝30g、蒼術50g、枳殼60g、陳皮60g、烏梅50g、茯苓40g、六曲50g。腹水多時加厚樸、草蔻、炒白術、小茴香、車前子。
2014年2月初雨城區(qū)碧峰峽鎮(zhèn)三益村7組袁加華購回一頭懷孕8個月的奶牛。飼養(yǎng)20多天后發(fā)現(xiàn)覓食越來越少,喜吃少許干草料,厭食精料,大便少,干黑。附有暗紅色血塊,血絲。精神倦怠,曾求診四川農業(yè)大學動科院李英侖教授。李老師檢查后,開了中藥方,按心脾兩虛癥施治。服完3劑中藥后該牛大便不見血,吃少量粗草,還是厭食精料。2月5日該牛產仔,產仔后乳房焉耷沒有一滴奶,且胎衣不下。同行獸醫(yī)李建華為其輸液3天,抗感染。并于3天后手術剝離胎衣。第四天,該牛狀況更差,飲食欲完全廢絕。隨后更換醫(yī)生邀我診治。2004年2月9日出診,該牛一派寒象。呻吟蜷伏。強制趕起站立后測體溫38.5°C。呼吸正常,心律節(jié)律不齊??谏喟?,舌體萎縮,大便少、干。尿黃少。低頭耷耳。聽叩診左右兩側腹部,肋間左側“鋼管音”、“空嗡音”。用“牛胃吸鐵器”取鐵。排除創(chuàng)傷網胃、腹膜炎。詢問該牛購回的來歷、過程,了解到該牛是購于雨城區(qū)中里鎮(zhèn)盧XX的奶牛。原來該牛在懷孕5個月左右時,原畜主盧XX就請我診斷過,當時診斷為左側變位、但未進一步治療,沒想到盧XX提前停奶,斷精料,并通過牽遛等保守方式處置一段時間后將其出售。通過病史、臨床檢查診斷為真胃左側變位。畜主同意手術治療,不然虧損很大。于2004年2月10日手術。因該牛圈舍在一個水溝上建,又正值冬末初春寒冷時節(jié),手術后,該牛外感風寒。加之該牛在懷5個月左右時就出現(xiàn)真胃變位,長期營養(yǎng)不足。手術中出現(xiàn)真胃與腹壁、瘤胃有局限粘連。摳出粘連物呈膠樣數(shù)塊。手術整復固定。西醫(yī)輸液3天。同時用3劑解表方。再用“膈下逐瘀湯”早上服1劑,“歸脾丸”50g下午服1次,連續(xù)7天后,該牛精神振奮。耳鼻俱溫,能正常覓食青草干草。磨牙呻吟減少。約40天左右,該牛由產前無一斤奶,增至每天約產25.5Kg奶。后來川農大李英侖老師還特地走訪了該戶了解治療過程。
5.1真胃移位是生產方式改變后,奶牛養(yǎng)殖中出現(xiàn)的近代疾病,在目前相關報道中,由于飼料調制不合理,品種改良高產化,產后奶牛45%左右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低血糖、低血鈣、亞臨床酮病。這可能是產后奶牛真胃變位發(fā)病率高的原因。
5.2通過對88頭真胃變位奶牛的手術整復和術后護理情況看,單純西醫(yī)術后護理,調查了23戶畜主戶,反映約術后2個多月左右奶量才能穩(wěn)定在25-27 kg/天。而中、西結合護理療的28戶,在術后約40天左右,就能將產量由術前的0-10 Kg左右增加到25-30kg左右。在同等投放飼料6.5Kg左右/天。最高產一頭手術牛,是雨城區(qū)中里鎮(zhèn)復興村李成文的,由術前15Kg,手術后40天左右,在投料4.5Kg/天情況下,產奶達37Kg。
5.3真胃變位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但更重要還是圍產期代謝紊亂的繼發(fā)病。此外,也是飼養(yǎng)中人為因素所致的疾病。比如產前、產后過食高濃度淀粉料,酸度過高的青貯料,質量差,木質化劣質草,產后子宮炎癥并發(fā)。
5.4中西結合療的作用,西藥能及時解決抗感染,補充能量,維生素,調節(jié)體液平衡作用。中藥能起標本同治的作用。“膈下逐瘀湯”由當歸、川芎、桃仁、五靈脂、丹皮、赤芍、烏藥、元胡、香附、紅花、枳殼、甘草組方。主要體現(xiàn)“理氣散瘀,活血止痛”的作用。用于一切腹痛、痛瀉癥。由于真胃變位牛多因精料攝入不足,營養(yǎng)缺乏,加之多為產后氣血虧虛,多數(shù)表現(xiàn)心脾兩虛癥候。故用“歸脾湯,歸脾丸”兩方搭配,補而不膩,能縮短術后恢復時間。
5.5在預防工作上,要加強能量、蛋白料配比搭配。在產仔后做好子宮炎、胎衣不下的及時治療。牛場產后牛群,要做到監(jiān)測亞健康的疾病—低血糖、低血鈣、亞臨床酮病。
S853.51文獻標識碼:B
1003-8655(2016)03-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