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武,王拴成
(康樂縣八松畜牧獸醫(yī)站,甘肅 康樂 731500)
?
牛放線菌病的防治
陳 武,王拴成
(康樂縣八松畜牧獸醫(yī)站,甘肅 康樂 731500)
放線菌病是由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菌引起的牛、羊、豬、馬和其他家畜的一種非接觸性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傳染病,以牛最為常見,本文就牛放線菌病的防治做了闡述。
牛; 放線菌??;防治
放線菌病是由牛放線菌和林氏放線菌引起的牛、羊、豬、馬和其他家畜的一種非接觸性慢性化膿性肉芽腫性傳染病,又稱大頜病,以牛最為常見。本病主要侵害牛,以2~5歲牛最易患病。
牛放線菌是牛的骨骼放線菌病主要病原,是一種不運動無芽胞的桿菌。林氏放線桿菌是皮膚和柔軟器官放線菌的主要病原菌,不形成芽胞和莢膜,林氏放線桿菌可在牛舌的肉芽腫損害中發(fā)現(xiàn)。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繼以上細菌之后參與病灶加重了炎癥的發(fā)展。放線菌病的病原體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飼料和飲水中,寄生于??谇缓蜕虾粑乐校虼酥灰つw粘膜上有破損便可自行發(fā)生,當給牛飼喂帶刺的飼料時,使口腔粘膜損傷而感染。
牛常見上、下頜骨腫大、界限明顯,腫脹進展緩慢,一般經(jīng)過6~18個月才出現(xiàn)一個小而堅實的硬塊,有時腫大發(fā)展很快,牽連整個頭骨。初期腫部疼痛,晚期無痛覺,病牛伴有呼吸、吞噬、咀嚼困難、消瘦快,有時皮膚化膿破潰,流出膿汁,形成瘺管,長久不愈。頭、頸、頜部組織發(fā)生硬結(jié)不熱不痛。舌和咽組織發(fā)硬時稱為“木舌病”,病牛流誕、咀嚼困難。乳房患病時,呈彌漫性腫大或有局部硬結(jié),乳汁粘稠混有膿汁。 在受害器官部位個別的有扁豆至豌豆大的結(jié)節(jié)樣生成物,這些小結(jié)集聚形成大結(jié)節(jié)最后變成膿腫,當細菌侵入骨骼(主要見于頜骨、鼻骨、腭骨等)逐漸增大、狀似蜂窩。也可見瘺管從皮膚破潰或引入口腔中,口腔有時在粘膜上可見有蘑菇狀生成物,病程長的腫塊可鈣化。
3.1 首先將病牛隔離治療,同時不要在低洼地放牧,健康牛禁止進入隔離區(qū)。
3.2 局部處理:病灶及周圍用碘酒、酒精消毒殺菌,然后切除病灶,有瘺管的連同瘺管一同切除,切除的創(chuàng)腔用碘酊紗布填塞,視其狀況1~2天更換一次,傷口周圍燒烙,涂上青霉素軟膏。
3.3 藥物治療:青霉素、鏈霉素同時應用,方法是將青霉素、鏈霉素稀釋后注射于患部周圍,每日1次,5天1療程。兩個療程后,大多數(shù)病灶都已恢復。為了鞏固療效,又繼續(xù)用了一個療程。
2015年8月張某飼養(yǎng)2頭牛,一頭牛出現(xiàn)采食量減少,前來就診,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頜下有不熱不痛、界線明顯的腫脹,用針頭刺破后,流出膿汁,病牛流誕、咀嚼困難。根據(jù)臨床癥狀,診斷為牛放線菌病。治療:將病灶周圍碘酒、酒精消毒殺菌后,切出病灶,并將瘺管一起切除,用碘酊紗布將創(chuàng)腔填塞,傷口周圍撒上青霉素,1天更換一次紗布,將青霉素、鏈霉素稀釋后注射于患部周圍,每日1次,并將另一頭牛隔離。治療12天后病畜痊愈。
5.1 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畜主缺乏獸醫(yī)知識,從外地引進的牛群未進行隔離觀察,造成健康牛的感染。
5.2 從異地引入的牛,必須經(jīng)專業(yè)技術(shù)部門嚴格檢疫,到達目的地后,須經(jīng)過隔離觀察一段時間方可放入飼養(yǎng)舍內(nèi)。
5.3 放線菌對青霉素、紅霉素、磺胺類藥物和碘比較敏感,在治療時可選用。治療牛放線菌病所需時間較長,應按療程堅持用藥。
[1] 劉建兵.牛放線菌病的幾種治療方法[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4,52(1):58.
[2] 馬俊儒,馬相齋.牛放線菌病的診治[J].中獸醫(yī)學雜志,2006,50(6):10.
[3] 艾尼瓦爾.臺外庫力.牛放線菌病的診斷與治療[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13,29(6):58-59.
[4] 雷嵐.一例黃牛放線菌病診治報告[J].云南畜牧獸醫(yī),2013,42(4):45.
[5] 李仕興.耕牛放線菌病的診治[J].四川畜牧獸醫(yī),2002,30(10):50.
2016-02-10
2016-03-09
陳武:(1985-),男,甘肅康樂人,本科,助理獸醫(yī)師,主要從事畜牧技術(shù)推廣工作。
S858
A
1001-9111(2016)02-00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