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萍 沈 軍
(山西醫(yī)科大學汾陽學院,山西 汾陽 032200)
?
老年癡呆照顧者照顧負擔與虐待傾向的相關(guān)性
楊萍萍沈軍
(山西醫(yī)科大學汾陽學院,山西汾陽03220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癡呆照顧者照顧負擔與虐待傾向的相關(guān)性。方法運用照顧者虐待老年人評估量表中文版(CASE)、照顧者負擔問卷(CBI)對重慶市主城區(qū)242名居家老年癡呆照顧者進行調(diào)查。 結(jié)果83.5%的照顧者對老年癡呆患者存在虐待傾向;老年癡呆照顧者的照顧負擔總得分為(56.82±6.45)分,前3位分別是生理性負擔(13.06±1.54)、時間依賴性負擔(15.35±1.43)、情感性負擔(11.74±1.07);照顧者虐待傾向得分與照顧負擔得分呈正相關(guān)。結(jié)論老年癡呆照顧者照顧負擔越重,發(fā)生虐待危險行為的可能就越大。應(yīng)通過健康教育、護理支持等減輕照顧者照顧負擔,從而減少虐待危險行為的發(fā)生,防止不法侵害的產(chǎn)生,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道德風尚。
關(guān)鍵詞〔〕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負擔
第一作者:楊萍萍(1986-),女,碩士,主要從事護理教育與老年護理研究。
截止2010年全球患有老年癡呆疾病的人數(shù)已達到35.6百萬,我國約占世界總病例數(shù)的1/4〔1〕。由于老年癡呆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甚至還有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等,需要長期照護,這無疑給醫(yī)療、經(jīng)濟、社會尤其是癡呆老人的主要照顧者帶來了巨大的身心負擔和壓力〔2〕,過重的負擔將導致照顧者無法提供充分的日常照顧,甚至是虐待〔3〕,使老年癡呆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侵害。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癡呆照顧者照顧負擔與虐待傾向之間的相關(guān)性。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采用方便抽樣,以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wù)中心為依托,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 月在重慶市7個社區(qū)調(diào)查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ICD-10)診斷標準的老年癡呆患者的照顧者242名。老年癡呆照顧者入選標準:①照顧者可為配偶、子女或其他親屬及雇傭者等;②意識清楚,言語正常;③每個家庭選1名,直接照顧時間至少3個月;④年滿18歲。照顧者排除標準:有語言表達及交流障礙者。其中男55人,女187人;年齡20~90〔平均(54.7±13.74)〕歲;婚姻狀況:有配偶224人,無配偶18人;與患者的關(guān)系:配偶74人,子女75人,兒媳35人,職業(yè)陪護37人,其他21人;教育程度:未受教育35人,小學98人,中學85人,大專、大學及以上24人;工作狀況:職業(yè)陪護50人,全職工作者19人,非全職工作者42人,不工作者104人,其他27人;照顧患者時間:一年以下84人,1~2年58人,3年及以上100人。
1.2研究工具①照顧負擔量表(CBI)Cronbach α系數(shù)為 0.85,內(nèi)容效度為 0.8~1.0,證實了其適合我國老年癡呆患者照顧者的研究〔4〕。CBI屬于自評量表共24個條目,包括5個維度:生理性負擔、情感性負擔、社交性負擔、時間依賴性負擔、發(fā)展受限負擔。每個條目分5個等級,從非常同意(4分)到非常不同意(0分),得分范圍0~96分,得分越高,說明照顧負荷越重〔5〕。由于各維度所含條目數(shù)不同,采用因子分來進行各維度之間的比較(因子分=維度均數(shù) /條目數(shù))。②照顧者虐待老年人評估量表(CASE)〔6〕,專門用于評估所有老年人照顧者是否存在虐待危險行為。馮瑞新等〔7〕譯成中文版本,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 77,原量表為0. 71;重復(fù)測量之間的Spearman 相關(guān)系數(shù)為r=0.541(P<0. 05);由8個條目和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組成,每個條目是一個“照顧老年人時遇到的問題”,只有“是”與“否”兩個備選答案,計分方法:1=是,0=否,各條目得分相加等于總得分,得分范圍:0~8分,得分在2分及以下者無虐待危險行為,3分及以上者存在有虐待傾向,得分越高表明虐待危險越大。
1.3調(diào)查方法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調(diào)查問卷由調(diào)查對象逐項填寫;閱讀有困難者,由調(diào)查員協(xié)助填寫。調(diào)查問卷當場回收并檢查有無遺漏,有遺漏者請其補填。共發(fā)出問卷 246 份,回收有效問卷 242份(98.37%)。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及Pearson 相關(guān)分析。
2結(jié)果
2.1老年癡呆照顧者照顧負擔情況見表1。
項目負擔得分因子分排序生理性負擔13.06±1.543.271時間依賴性負擔15.35±1.433.072情感性負擔11.74±1.072.353社交性負擔9.06±0.931.814發(fā)展受限性負擔7.68±1.461.545總負擔56.82±6.45--
2.2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情況照顧者虐待危險行為得分為0~8分,平均(4.33±1.54)分。得分在2分及以下者35人(占16.5%),得分在3分及以上者207人(占83.5%),結(jié)果提示有83.5%的老年癡呆患者存在被虐待的傾向。
2.3老年癡呆照顧者照顧負擔與虐待傾向的相關(guān)性老年癡呆照顧者生理性負擔、時間依賴性負擔、情感性負擔、社交性負擔、發(fā)展受限性負擔與虐待傾向之間存在相關(guān)性(r=0.756、0.684、0.675、0.605、0.579,P<0.05)。老年癡呆照顧者各維度負擔總分與虐待傾向之間也存在相關(guān)性(r=0.623,P=0.026)。
3討論
本研究中照顧者生理性負擔最重,與陳畏兵等〔8〕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照顧者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老年癡呆患者的照顧工作中,忘卻了自己,無法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老年癡呆患者最主要的癥狀是認知功能障礙,表現(xiàn)為記憶障礙、定向力喪失、理解力低下、運動障礙和語言障礙〔9〕。這些癥狀的出現(xiàn),就使得照顧者隨時跟隨其身旁,身不由己,沒法按時吃飯、生活不規(guī)律等,忽略自身的健康。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shù)癡呆患者的照顧者(55%)認為時間受限和患者的過度依賴給他們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10〕。由于大量的時間花在照顧患者身上,照顧者沒時間休息和參加社交活動,制約著自我發(fā)展的實現(xiàn),因而感到了難以承受的壓力。研究表明,給照顧者提供更多的家庭支持有助于減輕負擔〔11〕。因此,建議家庭其他成員幫助主要照顧者分擔照顧任務(wù),緩解壓力,特別是精神上的慰藉;鼓勵社區(qū)開展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及暫歇服務(wù),減輕老年癡呆照顧者的時間依賴負擔,提高照顧者的照顧能力及勝任力,從而減輕照顧者照顧負擔,減少虐待危險行為的發(fā)生。
Perel-Levin〔12〕研究顯示,癡呆疾病本身是虐待行為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結(jié)果主要原因可能是老年癡呆患者多數(shù)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并且還伴有老年癡呆行為和精神癥狀,需要照顧者協(xié)助其完成日常生活,時刻注意患者的安全,甚至寸步不離。其次,照顧者常常希望得到患者的理解與配合,但老年癡呆患者不僅不會表示理解與合作,反而對照顧者充滿不滿和怨恨,極可能發(fā)生爭吵、不合作甚至沖動行為,如身體攻擊和辱罵〔13〕,直接影響照顧者的情緒,威脅其人身安全。再者,照顧者長時間面對老年癡呆患者病情不斷惡化且無康復(fù)希望,倍感無助〔14〕。這些不平衡使照顧者感到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價值,進而產(chǎn)生不滿、心灰意冷及憤怒,極容易將這種負性情緒發(fā)泄在患者身上。當然,虐待傾向結(jié)果的不同可能與評定虐待的標準不同、照顧者性格及勝任力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本研究顯示,照顧者照顧負擔越重,其產(chǎn)生虐待傾向、虐待老年癡呆患者的可能性就越大。照料者缺乏足夠的照顧知識、經(jīng)濟負擔加重、心理壓力增大、家庭關(guān)系緊張、自身的身體狀況下降等,都是誘發(fā)照顧者虐待行為的重要原因。特別是施虐者為照顧老年癡呆患者承受的巨大壓力,導致了虐待事件的發(fā)生〔15〕。應(yīng)重視照顧者的生理性負擔,積極早期對照顧者進行生理性負擔干預(yù)就尤為重要。其次,時間依賴性負擔與虐待傾向的相關(guān)性次之,減輕照顧者的時間依賴性負擔,即可減輕生理性負擔,從而相應(yīng)減少虐待危險行為。此外,應(yīng)重視照顧者的情感性負擔、社交性負擔和發(fā)展受限性負擔與產(chǎn)生虐待傾向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亦應(yīng)從這三方面著手實施干預(yù)。
目前老年癡呆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依賴護理來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和延緩病程的進展〔16〕。隨著老年癡呆患者病情不斷惡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特別是老年癡呆患者的精神和行為癥狀主要包括攻擊行為、徘徊、抑郁、妄想、幻覺及睡眠紊亂等癥狀〔17〕,給照顧者帶來很大的護理困難,加重照顧者的負擔〔18〕。護理人員應(yīng)履行健康教育、健康促進職能,如: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開展疾病知識健康教育、定期的家庭訪視或電話隨訪等,通過對患者疾病進展的了解和與照顧者的交流,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使照顧者掌握照顧患者的知識和技巧及應(yīng)對困難的策略,提高家庭護理質(zhì)量。其次,應(yīng)逐步開展暫歇服務(wù)、日托服務(wù)等解決家中無人分擔照顧任務(wù)給照顧者帶來的生理性負擔、時間依賴性負擔等問題;同時鼓勵照顧者積極參加小區(qū)娛樂活動,加強鄰里、朋友之間的交往,緩解照顧壓力。再者,護理人員應(yīng)增進照顧者與老年癡呆患者及家庭其他成員的感情,強化家庭養(yǎng)老功能,積極動員家庭其他成員分擔照顧任務(wù),從而減輕照顧者壓力和負擔,減少虐待危險行為的發(fā)生,提高老年癡呆患者和照顧者的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4
1Pouryamout L,Dams J,Wasem J,et al.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option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s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of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es〔J〕.Drugs,2012;372(6):789-802.
2Larson E,Langa K. The rising tide of dementia worldwide〔J〕.Lancet,2008;372(9637):430-2.
3Wu L,Chen H,Hu Y,etal.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elder mistreatment in a rural community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cross-sectional study〔J〕.PLoS One,2012;7(3):e33857.
4張慧芝,張睿,李錚.中文版照顧者負擔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8;14(28):2972-5.
5Novak M. Guest CI. Applic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caregiver burden inventory〔J〕.Gerontology,1989;(29):798-803.
6Reis M,Nahmiash D. Validation of the caregiver abuse screen〔J〕.Canad J Aging,1995;14:45-60.
7馮瑞新,劉雪琴.照顧者虐待老年人評估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測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9A):1290-2.
8陳畏兵,馬紅梅,唐世琪,等.對武漢市老年癡呆患者照顧者負擔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6):633-4.
9趙瑛.老年精神病學〔M〕.上海: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5:342-4.
10Faison KJ,Faria SH,Frank D. Caregivers of chronically ill elderly:perceived burben〔J〕.J Community Health Nur,1999;16(4):243-54.
11Mitrani VB,Lewis JE,Feaster DJ,etal. The role of family functioning in the stress process of dementia caregivers:a structural family framework〔J〕.Gerontologist,2006;46(1):97-105.
12Perel-Levin S. Ageing and Life Course〔EB/OL〕.http://www.who.int/iris/handle/10665/43523.
13曹繼艷,馬運芳,吳修榮,等.社區(qū)老年癡呆患者激越行為的護理干預(y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3):68.
14楊萍萍,沈軍.老年癡呆照顧者虐待傾向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3):642-4.
15雷忠愷.老年人虐待的社會問題研究〔J〕.科技致富向?qū)?2011;15:105.
16狄紅梅,陸虹.對老年癡呆患者的主要照顧者照顧性行為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7-9.
17盛樹力.老年性癡呆及相關(guān)疾病〔M〕.北京:科學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6:1,67,161.
18高菲菲,尚少梅,王志穩(wěn),等.居家癡呆患者疾病癥狀與其照顧者負擔相關(guān)性的縱向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9;24(3):4-6.
〔2014-11-08修回〕
(編輯杜娟)
通訊作者:沈軍(1969-),女,留英護理碩士,主任護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護理教育與老年護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4-7196-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