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波
思密達保留灌腸對小兒腸炎的治療價值
呂海波
目的探討蒙脫石散(思密達)保留灌腸對小腸炎的臨床治療價值。方法92例腸炎患兒,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6例。對照組患兒采取常規(guī)療法,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 比較兩組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兒的便次恢復時間為(2.14±0.86)d、止吐時間為(2.37±0.69)d、退熱時間為(1.96±0.91)d, 對照組患兒的便次恢復時間為(3.79±1.26)d, 止吐時間為(4.06±1.45)d、退熱時間為(3.28±1.29)d, 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小兒腸炎的治療中, 采取思密達保留灌腸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不僅能夠加速患兒癥狀緩解, 而且可降低患兒的不良發(fā)應發(fā)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
蒙脫石散;保留灌腸;小兒腸炎;治療價值
小兒腸炎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 腸炎患兒以感染性腸炎最為常見, 其致病原因主要為病菌對患兒的小腸黏膜進行侵襲, 從而對腸壁細胞結構造成破壞, 導致腸道絨毛細胞脫落, 從而引發(fā)患兒出現(xiàn)腹瀉等癥狀。小兒腸炎可長年發(fā)病,其中以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較高[1]。本文中為研究思密達保留灌腸對小兒腸炎的治療價值, 以本院92例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并于常規(guī)治療療效進行對比,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2年4月~2014年8月92例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兒經(jīng)臨床診斷均確診為腸炎,所有患兒大便性狀均表現(xiàn)為稀水樣或不消化樣。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6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7:19, 年齡最小4個月, 最大5歲, 平均年齡(2.67±0.45)歲, 病程3~11 d, 平均病程(7.24±1.26)d。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6:20,年齡最小5個月, 最大5歲, 平均年齡(2.81±0.76)歲, 病程4~11 d, 平均病程(7.84±1.69)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 包括為患兒糾正水電解質(zhì)紊亂治療、抗感染治療, 給予患兒合理的飲食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 其中<1歲的患兒劑量為3 g/d, 1~2歲患兒劑量為3~6 g/d, >2歲患兒劑量為9 g/d, 均分為3次服用。保留灌腸治療:<1歲患兒1 g/次,溶于20 ml生理鹽水, 1~2歲患兒2 g/次, 溶于30 ml生理鹽水, >2歲患兒3 g/次, 溶于50 ml生理鹽水, 通過均勻混合后,用灌腸器進行灌腸, 在患兒灌腸治療后, 盡可能取靜臥位,讓藥液在患兒腸道內(nèi)保持最大程度時間的延長。
1.3 觀察指標 兩組腸炎患兒經(jīng)過治療后, 將其癥狀消失時間進行對比, 其中包括便次恢復時間、止吐時間和退熱時間, 并將兩組腸炎患兒的不良發(fā)應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腸炎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便次恢復時間為(2.14±0.86)d、止吐時間為(2.37±0.69)d、退熱時間為(1.96±0.91)d, 對照組患兒的便次恢復時間為(3.79± 1.26)d, 止吐時間為(4.06±1.45)d、退熱時間為(3.28±1.29)d,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腸炎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兒出現(xiàn)大便干結1例、腹脹1例以及便秘1例, 其不良發(fā)應發(fā)生率為6.52%, 對照組患兒出現(xiàn)大便干結4例、腹脹3例、便秘4例,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91%, 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更低(P<0.05)。
經(jīng)過現(xiàn)代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 小兒腸炎多發(fā)生于夏季,是一種輪狀病毒感染后才能夠引發(fā)的腸道病變現(xiàn)象, 同時也不排除飲食習慣不良所致。在對小兒腸炎的治療中, 由于其發(fā)病機制不同, 因此所采取的治療方案也不相同, 在以往對小兒腸炎的治療中, 通常采取抗生素等治療, 可起到抗菌作用, 但是當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療后, 易導致腸道內(nèi)菌群失調(diào),從而加重腸炎患兒的病情, 因此在對腸炎患兒的治療中, 需采取安全性較高且療效更為顯著的治療方案[2]。
據(jù)相關研究報道, 采用思密達保留灌腸法對小兒腸炎進行治療, 不僅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而且安全性較高[3]。思密達主要由雙八面體蒙脫石散組織, 抑菌和病毒的效果顯著,而且思密達的藥理作用較為特別, 腸炎患兒服用后, 腸道細胞吸收較慢, 且無法進入血液循環(huán), 因此對患兒造成的不良反應較少。雖然思密達在對腸炎患兒的治療中, 效果顯著,但是思密達的味道使大部分患兒難以自主口服用藥, 因此本文中選擇采用保留灌腸治療方式, 經(jīng)過思密達保留灌腸后,藥物會覆蓋于患兒的腸腔表面, 對受損黏膜進行保護, 因此在對小兒腸炎的治療中, 采取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可取得較為顯著的療效[4]。
本文研究中, 兩組腸炎患兒經(jīng)過治療后, 觀察組患兒的便次恢復時間為(2.14±0.86)d、止吐時間為(2.37±0.69)d、退熱時間為(1.96±0.91)d, 其癥狀消失時間與對照組患兒相比, 均具有明顯優(yōu)勢, 而且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52%, 而對照組為23.91%, 兩組對比, 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
綜上所述, 在對腸炎患兒的臨床治療中, 采取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 不僅能夠加速患兒的癥狀消失時間, 而且可顯著降低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應用價值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
[1]吳栩, 孫維平, 鄭劍峰, 等.思密達保留灌腸輔助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145例療效分析.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1, 49(23):41-42.
[2]唐碩, 劉莉, 歐陽紅娟, 等.思密達保留灌腸法治療小兒腸炎的臨床療效.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5, 22(11):1455-1456.
[3]賈俊嶺.思聯(lián)康聯(lián)合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療效觀察.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3, 8(13):196-197.
[4]鐘小梅, 黃郁波.微波聯(lián)合思密達保留灌腸治療小兒腸炎的療效觀察.贛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2, 32(4):600-60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5.101
2016-05-13]
163113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腦血管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