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
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在混合痔中的治療效果觀察
楊春
目的探討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PPH)在混合痔中的治療效果。方法80例需手術治療的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外剝內扎術治療, 觀察組采用PPH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手術及術后恢復情況、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7.5%高于對照組82.5%(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住院時間(22.56±2.48)min、(2.12±0.65)d、(4.28±1.21)d短于對照組的(36.17±3.41)min、(4.65±1.23)d、(5.85±1.47)d, 術中出血量(21.47±3.59)ml少于對照組的(29.89±3.81)ml(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5%低于對照組75.0%(P<0.05)。結論PPH治療混合痔的療效滿意, 患者術后恢復快, 疼痛時間短, 并發(fā)癥少, 值得推廣。
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混合痔;療效;并發(fā)癥
混合痔的形成是由于直腸下端及肛管豐富的靜脈叢從一處或數處發(fā)生擴張或靜脈曲張所致。臨床上治療混合痔的方法較多, 但當發(fā)展為環(huán)形混合痔時只能采用手術治療。傳統手術為剝內扎術, 該手術治療方式具有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多、術后疼痛及并發(fā)癥多等缺點。PPH是通過吻合器環(huán)形切除直腸下端黏膜的一種手術治療的方法[1], 很好地解決傳統手術帶來的困擾?,F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需行手術治療的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 比較PPH與傳統手術治療的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3~7月收治的80例混合痔患者,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②知情同意;③具有手術指征者;④凝血指標、肝腎功能、血尿常規(guī)、糞便常規(guī)均在正常范圍。排除標準:①結直腸惡性腫瘤;②其他重要器官嚴重疾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麻醉、手術禁忌證。其中男38例, 女42例;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43.3±12.4)歲;病程2~24年, 平均病程(6.5±2.5)年。將該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準備方法相同, 常規(guī)腸道準備, 術前30 min常規(guī)注射阿托品和魯米那, 注射劑量為100、500 mg, 硬膜外麻醉。對照組:采用傳統外剝內扎術治療, 組織鉗將外痔表面皮膚夾住向外牽拉, 向肛內作一菱形切口, 鈍性分離外痔靜脈叢, 剝離痔核組織至齒線, 彎血管鉗夾住內痔基底, 7-0線“8”字縫扎, 切除痔核。觀察組:采用PPH術治療, 麻醉后截石位擴肛, 吻合器的支撐套置入患者的肛門, 在齒狀線上3~4 cm行直腸黏膜下荷包縫合, 吻合器抵釘座置入后收線固定, 完成內痔上方黏膜下層組織的切除和縫合, 保持吻合器關閉狀態(tài)30 s, 再將其取出。檢查創(chuàng)面出血情況, 可用2-0可吸收線縫扎止血。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2]。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或明顯好轉,便后痔脫出, 肛門外形及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有所改善, 便后痔脫出, 肛門外形基本正常;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或有所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手術效果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時間以及住院時間。③統計兩組患者術后肛緣水腫、肛管狹窄、肛門墜脹、肛門出血、肛門瘙癢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27例, 有效12例, 無效1例;對照組顯效20例, 有效13例, 無效7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7.5%(39/40)高于對照組82.5%(33/40)(P<0.05)。
2.2 兩組手術情況及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住院時間(22.56±2.48)min、(2.12±0.65)d、(4.28±1.21)d短于對照組的(36.17±3.41)min、(4.65±1.23)d、(5.85±1.47)d, 術中出血量(21.47±3.59)ml少于對照組的(29.89± 3.81)ml(P<0.05)。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現肛管狹窄1例,肛緣水腫2例, 肛門瘙癢1例, 肛門墜脹1例;對照組術后出現肛管狹窄6例, 肛緣水腫8例, 肛門瘙癢5例, 肛門墜脹6例, 肛門出血5例。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5%(5/40)低于對照組75.0%(30/40)(P<0.05)。
混合痔是肛腸外科比較常見的疾病, 發(fā)病率極高, 約占肛腸科疾病的87.3%;混合痔臨床表現為疼痛、便血和脫出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旌现痰闹委煼椒ㄒ允中g為主,傳統手術方式為外剝內扎術, 雖然療效確切, 但該手術方法創(chuàng)面愈合慢, 術后并發(fā)癥多, 而且復發(fā)率高。近年來, PPH在混合痔的治療中發(fā)揮了較大的作用。PPH利用一種帶黏膜切除/吻合功能的特殊器械, 將痔塊上方的直腸黏膜環(huán)形切除一圈, 并不直接處理痔本身[3]。PPH由于沒有切除肛管皮膚、肛墊及齒狀線, 有利于恢復肛門的排便功能, 降低肛管內壓力, 減少術后肛門失禁、肛門狹窄、精細控便障礙等并發(fā)癥[4]。而且由于損傷小, 減輕了術后肛門疼痛和不適程度。PPH可阻斷直腸末端動靜脈的終末吻合支, 減少黏膜下的血流量, 從而消除了痔瘡發(fā)生的根源, 降低了術后的復發(fā)率。本研究將PPH與傳統手術進行比較, 結果發(fā)現, PPH不僅療效高, 手術時間、術后疼痛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短, 術中出血量少, 而且術后并發(fā)癥也較少。
綜上所述, PPH治療混合痔的療效滿意度, 患者術后恢復快, 疼痛時間短, 并發(fā)癥少, 值得推廣。
[1]李強.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與傳統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的效果與并發(fā)癥比較.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3, 22(30):3356-3357.
[2]王偉鋒, 相程江, 梁錦豪, 等.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與外痔切除術聯合治療混合痔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國現代醫(yī)生, 2015, 53(11):46-48.
[3]周鳴鈞, 范玉寶.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治療混合痔效果觀察.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 2013, 20(16):27-28.
[4]阮麒, 李立奇, 伍曉汀.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形切除術與外剝內扎術治療環(huán)狀混合痔的臨床對比研究.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5, 44(2):188-1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5.041
2016-05-05]
110029 沈陽市肛腸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