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福,陳德玉
(1.南京市溧水區(qū)人民醫(yī)院 腫瘤科,江蘇 南京211200;2.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鎮(zhèn)江212001)
?
提高CT導向下老年中央型病變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術安全性的探討及并發(fā)癥預防
黃大福1,陳德玉2*
(1.南京市溧水區(qū)人民醫(yī)院 腫瘤科,江蘇 南京211200;2.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鎮(zhèn)江212001)
CT導向下經(jīng)皮穿刺肺活檢術是肺部疾病診斷與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1],其準確率高,減少了開胸探查手術,肺部中央型病變經(jīng)皮穿刺肺活檢術報道較少,我科于2005年3月-2015年6月對15例老年中央型病變進行了CT導向下穿刺活檢,結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選取南京市溧水區(qū)人民醫(yī)院2005年3月-2015年6月老年肺部中央型病變的住院患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齡65-78歲,所有病例經(jīng)胸部CT平掃+增強,纖維支氣管鏡及痰細胞學檢查未能確診,或患者拒絕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有明確的肺門部腫塊或結節(jié)影。
1.2方法根據(jù)肺門部位病變不同的位置選擇不同的體位,前提是患者較為舒適、便于一定時間內的操作,使用GE-Hispeed雙排螺旋CT,活檢槍為18GTSK半自動活檢槍。首先根據(jù)CT片,大概確定病變的體表投影,用消毒過的廢棄的介入導管或導絲5根等距離間隔縱行貼于相對應的胸壁,導管或導絲的前端不能太銳利,否則可能會損傷到局部皮膚,CT掃描穿刺區(qū)域,如果體表定位不滿意,可重新做適當調整再掃描,測量胸壁表面至目標腫物距離,確定進針的深度和方向,采用逐步進針法進針一半左右的深度再掃描一次,根據(jù)掃描結果調整活檢槍的角度及深度,達到預定的深度后進行切割,一般重復3次左右,切取3份左右標本,每份標本放入一個容器,每次穿刺適當微調整進針角度,避免完全進入原先的腫瘤穿刺針道,否則活檢標本會較少且可能較為松散,術后立即行CT檢查了解并發(fā)癥情況[1],觀察半小時后如果患者無特殊不適,平車或輪椅推回病房,回病房后予以監(jiān)護,少量氣胸患者給予吸氧治療。
1.3觀察項目咳血、氣胸、胸膜反應、針道種植、死亡等并發(fā)癥及其發(fā)生率。
15例老年中央型病變CT引向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術術后并發(fā)癥及處理:①氣胸4例,發(fā)生率為26.7%,(肺組織壓縮3%-95%),3例未作特殊處理,隨訪自行吸收,1例患者采用胸腔鏡修補術修補。②咯血:術中術后咯血3例,發(fā)生率為20%,其中痰中帶血1例,給予密切觀察處理,給予立止血1KU靜脈注射后1-48小時后咯血停止,③胸膜反應:發(fā)生1例胸膜反應,發(fā)生率為6.7%,腎上腺素0.5毫克皮下注射及吸氧等處理后恢復,④活檢部位術后疼痛3例,給予心理疏導必要時適度使用鎮(zhèn)痛藥物,1-3天后癥狀消失。無死亡,針道種植情況發(fā)生。
對于肺門部位中央型病變,位置比較深,一般支氣管鏡較為常用,管內型支氣管鏡活檢陽性高,管壁病變常取針吸或刷檢,但僅可獲得細胞學依據(jù);管外主要為間接征像,支氣管鏡檢查多為陰性[3]。支氣管鏡檢查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支氣管鏡的陽性率與操作者個人的水平有很大關系,一般小型醫(yī)院每年開展的例數(shù)較少,直接影響了操作者的熟練程度。針對肺中央型病變的穿刺活檢目前國內文獻報道較少,細針抽吸活檢有其先天的不足,所取的標本較少,僅能進行細胞學檢查,給臨床確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自動、半自動切割活檢已經(jīng)逐步代替細針抽吸活檢[2],切割活檢所取得組織標本較多,并能夠行基因檢測,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了更多的依據(jù),中央型病變由于位置較深、鄰近肺門,穿刺的風險尤其需要重視,但中央型病變穿刺活檢的風險絕大多數(shù)是輕微且可控制的。
3.1提高CT導向下老年肺中央型病變穿刺活檢安全性的探索
3.1.1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心理疏導、充分有效的溝通及呼吸屏氣訓練非常重要。
3.1.2可以選擇小幅度平靜呼吸,減少胸膜被活檢槍撕裂的可能,必要時術前給予適量鎮(zhèn)咳藥及鎮(zhèn)靜劑。
3.1.3術前必須行胸部增強CT,增強掃描可以顯示病灶周圍的血管,病灶的血供,區(qū)分病灶與周圍實變組織及病灶內的實質及壞死部分[3],穿刺小組集體閱片,集體設計最佳穿刺路徑,部分老年患者存在胸膜肥厚粘連和(或)鈣化,如果有可能選擇此處進針可以減少氣胸的發(fā)生率。
3.1.4根據(jù)病變深度,選擇合適的活檢槍,活檢槍太長,后墜力量較大,容易撕破胸膜造成氣胸及肺出血,根據(jù)經(jīng)驗18G,9-10厘米長度的活檢槍使用頻率較高,粗細長短較合適,對于比較瘦的患者由于體表軟組織薄弱,活檢槍在掃描移除床的過程中可發(fā)生晃動,需要術者扶住活檢槍的尾端,術中要做好防護,后背入路由于背部肌肉發(fā)達的緣故,肌肉的收縮可造成活檢槍行進過程中發(fā)生彎曲,其頭端會偏離定位的病灶,后背入路可選擇粗一號的活檢槍,提高活檢槍的硬度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3.1.5不可盲目追求過多的組織,一般2-3條已經(jīng)足夠,盡量用福爾馬林固定,福爾馬林固定的標本相比較無水酒精更適合做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作為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診斷的補充,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3.1.6多排螺旋CT掃描速度較快,可以縮短手術操作時間,便于患者配合,如醫(yī)院有多臺CT可供選擇盡量選擇掃描及重建成像速度快的CT。
3.1.7選擇不同的深度位置穿刺1-3次,切取1-3份標本,分別裝入1-3個容器中,即每一條標本裝入一個容器,盡量保證標本的完整性,取材后可把活檢槍活檢槽部分先浸泡在有福爾馬林的容器中,輕輕晃動使其自行脫離活檢槽,如果不能脫落,刮取時要輕柔避免弄碎標本,如果標本浮于固定液表面,取到腫瘤壞死物及病變周邊肺組織的可能性很大,要重新再取。
3.1.8術者親自送標本到病理科,以免送標本過程中意外發(fā)生,比如患者家屬不小心弄翻標本盒及福爾馬林損傷皮膚,術者親自送標本到病理科也可以向病理科醫(yī)生介紹病情及共同閱讀患者的CT片,使病理科醫(yī)生充分了解肺部病變的位置、大小、邊界、密度、相鄰關系、血供情況、縱隔淋巴結有無腫大以及腫瘤抗原情況等,病理和臨床及影像相結合,提高診斷準確率。
3.2并發(fā)癥的防治及處理
3.2.1氣胸的防治和處理文獻報道氣胸的發(fā)生率一般在10%-40%[4-6]。主要防治措施:本組患者肺部病變位置較深,在穿刺前1-2天服用洛芬待因片,可以起到止痛及鎮(zhèn)咳的作用,咳嗽較頻繁的患者可以提前服用磷酸可待因片,避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劇烈咳嗽,提高操作者得熟練程度,盡量減少穿刺的次數(shù)。肺氣腫患者因為肺部彈性順應性較差以及肺大泡的存在,氣胸發(fā)生率明顯增高[1,7]。
3.2.2咯血的防治和處理術前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術前30min靜脈注射立止血1KU,保持呼吸道通暢。
CT導向下的老年中央型病變患者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尤其適用于支氣管鏡無法明確診斷的病例。
[1]陳敏軍,何衛(wèi)國,甘燕妃,李麗婭.提高老年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術安全性的護理探索[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12:1862.
[2]陳克敏,黃蔚,吳志遠.CT導向下肺活檢及并發(fā)癥預防[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20:163.
[3]王挺,趙振華,余月芳.CT導向下肺中央型病變穿刺活檢[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0,25 1279.
[4]YamagamiT,KatoT,HirotaH,etal.DurationofpneumothoraxasacomplicationofCT-guidedlungbiopsy[J].AustralasianRadiology,2006,50:435.
[5]曾利川,杜勇,楊漢豐,等.活檢相反體位穿刺抽氣治療CT導引下肺穿刺活檢所致氣胸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5,12:193.
[6]HirakiT,MimuraH,GodaraH,etal.IncidenceofandriskfactorsforpneumothoraxandchesttubeplacementafterCTfluoroscopy-guidedpercutaneouslungbiopsy:retrospectiveanalysisoftheproceduresconductedovera9-yearperiod[J].AJR,2010,194:809.
[7]李國棟,周正榮,李文濤,等.CT導引下經(jīng)皮肺穿刺活檢術常見并發(fā)癥及穿刺體會 [J].介入放射學雜,2007,16:847.
受江蘇大學醫(yī)學臨床科技發(fā)展基金(基金代號:JLY20120110)及南京市醫(yī)學科技發(fā)展基金資助(基金代號:QRX11297)
1007-4287(2016)08-1300-02
黃大福(1971-),男,江蘇溧水,腫瘤學碩士研究生,腫瘤放射治療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腫瘤放化療及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工作;陳德玉,主任醫(yī)師博士,博士生導師。
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