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德
(浙江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舟山316000)
1949—1950年政府在解決勞資沖突過程中的角色調整
丁以德
(浙江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舟山316000)
解放初,中共中央試圖將組建工會和恢復生產結合起來。但干部更側重于動員工人、組建工會,而工人出于利益考慮和報復資方情緒,在勞資談判中提出了過高物質要求。各地的勞資糾紛增多,阻礙了恢復生產,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中共調查后決定以勞資協(xié)商談判和簽訂集體合同方式來解決糾紛。在此方式中,工會代表工人,政府轉變?yōu)閯谫Y之間的協(xié)調者、仲裁者。這種調整促進了組建工會,也推動了解決勞資糾紛和恢復生產。
勞資沖突;集體合同;仲裁者;工會
1949年初到1950年上半年,各地出現(xiàn)了大量勞資沖突。中共在調查情況后,從恢復生產角度出發(fā),調整政策,協(xié)調勞資雙方關系。各地政府不再直接出面解決勞資沖突,而是以工會代表工人進行勞資談判,政府轉變?yōu)閯谫Y之間的協(xié)調者和仲裁者。政府在改變了自身的角色和工作方式后,成功地找到了解決勞資沖突的模式。這對于客觀認識勞資雙方的性質和作用,推動生產恢復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雹俳ㄕ跋?,中共已經意識到了恢復生產、改善民眾生活的重要性,中共通過各種途徑勸說資本家留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很多資本家權衡后,留下參加新的建設事業(yè)。但解放初,各地城市在恢復生產時卻出現(xiàn)了程度不一的勞資糾紛現(xiàn)象。例如“天津解放一個月內,曾發(fā)生53次清算斗爭”,②上海解放后,勞資糾紛“6、7兩月發(fā)生2000余起”。③勞資之間原本存在利益差異和沖突,但此時的勞資糾紛也有時代變遷的因素在內。
解放初,中共中央在要求各地恢復生產的同時非常重視工人工作,要求各地盡快組建工會,依靠工人來恢復生產。1949年2月5日,中共中央指示要求私營企業(yè)恢復生產時要改善工人生活。“如果工廠主不積極設法復工,而故意消極怠工,則政府將予以應得的處罰……不得降低工人的實際工資及其他待遇,過年費、年終花紅等按舊習慣發(fā)給?!雹転檠杆倩謴蜕a,各地解放后即派出工作隊進入工礦企業(yè)。工作隊大致有兩方面任務,一是調查了解工人狀況、動員工人參加工會,組建工會。二是調查生產狀況,力求盡快安排企業(yè)恢復生產。
進城之初,各地起初將工作重心放在組建工會方面。由于干部和工作隊尚不熟悉城市情況,對資方在生產中的作用認識不足。他們通過宣傳剩余價值和階級剝削等理論,動員工人參加工會。出于中共自身的階級定位和革命教育,干部們對資本家相對敵視。他們套用了農村中動員農民的經驗,采取支持工人打壓資方的策略。天津一位負責人后來承認,“對于資本家,我的思想上有點‘左’,認為在政治上對資本家應該冷一冷,總想先壓一壓,先把工人提起來,然后再來搞他。”⑤因而勞資談判中,干部多支持工人的要求。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后來反思,“雖然我們剛剛學習了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但思想上片面地記住了在全國勝利后,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因而有一種怕犯右傾錯誤的精神狀態(tài),實質上這就為“左”傾錯誤開了方便之門?!雹?/p>
工人們在政治宣傳的氛圍中有了翻身解放的感覺。一些工人出現(xiàn)了報復資方的情緒,向資方提出了過高的物質要求。如天津有的工人竟要求把工資提高到四五倍,一些失業(yè)幾年的工人要求復工。南京“永利铔廠普通工人曾要求與技工、工程師的待遇看齊”,南京“華中玻璃廠在廠名上冠以‘工記’二字,拒絕資方回廠”。⑦四川成都的“建成面粉廠的工人,每月每家已經有了折實單位的家眷房租津貼,還要請求修建新住宅,平均工資并不低于任何行業(yè),還要資方增加20%。機械業(yè)個別工人,曾對一個老板開斗爭會,甚至有的不準老板參加生產”。⑧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及蘇南等城市也都出現(xiàn)了類似狀況。
資本家除了要面對戰(zhàn)亂后原料、市場和通貨膨脹等困難,還要面對工人們的過高物質要求和不服從生產指令的狀況。資方在極大壓力下,對生產經營嚴重缺乏信心。一位濟南商人問市委書記劉順元:“工商業(yè)者是否會像農村的地主一樣被斗爭,財產是否要拿出來平分?”⑨“南京工商業(yè)界對清算斗爭還有顧慮,經我解釋及事實表現(xiàn)后,則對我大大捧場,要求我們解決原料、燃料、運輸、轉業(yè)等困難,要求貸款?!雹鉄o錫的榮德生感覺到,“勞方視資方如敵對,工人以商人為剝削,如何能望其協(xié)調?新政初行,此時一切尚在試驗,但下級頗多趨于極端,不問合理不合理,一反從前所為,欲望過奢,進步減退?!?蘇南區(qū)黨委書記陳丕顯到蘇南后發(fā)現(xiàn)了資方的憂慮,“資產階級對我政策都有研究的,但因過去未和我們見過面,沒有看到我們行動,故我來后,一般表面非常擁護,非??蜌?,要什么給什么,也非??犊?,而實際上是害怕我,對我存在顧慮?!?
資方的憂慮進而表現(xiàn)為對恢復生產的消極。有的資本家暗中抽逃資金,有的資本家消極維持,準備吃光、用光,坐待關門。1949年4月,劉少奇在天津考察時就發(fā)現(xiàn)了東亞毛紡廠已將一部分資金抽逃到香港。四川成都的裕華紗廠經理公開說:“盡這一杯水搞?!?企業(yè)的開工不足,各地又產生了大批失業(yè)人員。例如1949年4月,“由于工廠不開工,天津有上百萬人口生活無著落,北平更多。”?大量失業(yè)進而影響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不難看出,當時大量的勞資糾紛,除戰(zhàn)亂后的原材料、市場和通貨膨脹等現(xiàn)實困難、勞資之間的利益差異外,還有干部不熟悉城市生產狀況的因素。勞資糾紛影響了恢復生產,也影響到了社會秩序的安定。
各地的勞資沖突和生產問題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重視,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1949年4月,劉少奇來到天津,調查勞資糾紛的原因和尋找解決辦法。劉少奇在天津召集干部、資方、工人開了一系列座談會,了解各方的態(tài)度和勞資糾紛問題所在。劉少奇在津期間發(fā)現(xiàn)了資本家“一怕清算,二怕共產黨只管工人利益,三怕以后工人管不住,無法生產”,?他就解決勞資沖突和恢復生產作了一系列講話,后來稱之為“天津講話”。
4月11日上午,劉少奇視察了國營天津棉紡織一廠、天津自行車廠,下午聽取市委書記黃克誠、市長黃敬的情況匯報。劉少奇批評干部冷落資方的做法,要求多接觸、了解資方。他告誡干部,“根據今天中國情況,勞資雙方不能斗爭太激烈,勞資關系今后還不是你死我活的斗爭問題。”?劉少奇和工人談話時,要求工人降低要求,維持生產;否則企業(yè)垮臺、工人也會失業(yè)倒霉?!叭绻窢幍桨奄Y產階級消滅,這樣工廠減少了,生產下降,工人失業(yè),對國家,對人民都不利。”?劉少奇鼓勵資方恢復生產,但明確否認了一些資本家提出的否認剝削的說法。劉少奇告訴資方:“資本主義剝削在一定的條件下有它的進步性,不一定是反動而是進步。你們是進步勢力,才是革命的朋友,有功勞,但剝削還是剝削?!?這就是后來著名的稱之為“剝削有功論”的講話。
劉少奇要求天津注意協(xié)調勞資關系,恢復生產。劉少奇走后,天津市總工會籌委會連續(xù)召開私營企業(yè)職工代表座談會探討勞資關系和恢復生產問題。由此,干部改變了對資方的態(tài)度,工人也降低了物質要求,資本家的生產信心得到恢復,企業(yè)的生產開始提升。1949年6月,“天津市新開業(yè)的廠店達1160戶,歇業(yè)的只有27戶。……特別是外貿,講話之前,3月份只有83戶,講話之后,7月份達340戶”。?
不久,無錫出現(xiàn)了所謂“八升米”事件,并引起了周邊地區(qū)的連鎖反應。5月初,無錫市委派遣工作隊進入工廠企業(yè),召開工人座談會時,有紗廠工人反映工資偏低和拖欠現(xiàn)象。無錫市軍管會和市委“當時錯誤地認為解決工人工資問題是發(fā)動群眾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決定支持工人要求。申新三廠工人在勞資談判中提出一元工資底薪折合白米八升的過高要求。工人原本等資方討價還價,沒料想,資方出于對市委和市政府支持工人的疑慮,竟答應了工人的要求。按當時物價水平,工人工資無形中上漲了一倍。“八升米”事件引發(fā)了連鎖反應,蘇南、南京、上海等地工人得知消息后,紛紛效仿要求增加工資,勞資糾紛迅速增加。各地工資不合理的增加,加劇了生產經營困難。“蘇南全區(qū)倒閉的商店達3000余戶,約占總數的3%;工廠一度停工的500余家,約占總數的19%,失業(yè)人員增加?!?
“八升米”事件發(fā)生后,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和蘇南區(qū)委書記陳丕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親自到申新三廠勸說工人。經過調節(jié),該廠分兩次降低了工人的工資。榮德生日記中記載道,“旋有指導者來,連日曉以大體。十余日后,人心稍安,然工資大增,產量減少,略有損失。幸上級主持者具有徹底改良之決心,經此變革,前途或能見光明?!?其他地方也通過類似勸說工作,平息了這次風潮。造成“八升米”事件的原因大致有:一是無錫市委對工人的片面支持,二是資方對新政權的顧慮。這也是當時各地勞資糾紛中的共性問題。
一系列問題讓中共中央意識到,“向干部、工人和資本家闡明七屆二中全會確定下來的城市政策,澄清工人中的模糊認識,消除民族資本家存在的疑懼心理,已經刻不容緩?!?4月15日,毛澤東與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等人談到經濟政策時,提醒他們,“如果勞資雙方不是兩利而是一利,那就是不利。為什么呢?只有勞利而資不利,工廠就要關門;如果只有資利而勞不利,就不能發(fā)展生產?!?1949年“五一”時,中共中央提出“發(fā)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口號。各地政府也開始調整政策。1949年8月18日,浙江省委在給關于寧波紗廠勞資糾紛處理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勞資雙方直接談判,政府居于調解地位?!耙磺修k法均須是工人職員與資方經過直接談判,及政府之調解,大家一致愿意,切忌把責任背到自己身上而陷于被動?!?
中共中央決定調整勞資政策,而各地在解決勞資糾紛時,一要干部調整對勞資雙方的態(tài)度,恢復資方生產的信心。二要解決勞資之間的現(xiàn)實利益矛盾,協(xié)調雙方關系,以便恢復生產。1949年7月23日,全國工會工作會議召開。中共中央負責工會工作的李立三會上批評工會發(fā)展緩慢,分析了各地勞資沖突的原因,提出了結合解決勞資沖突來組建工會的新方法。這次會議界定了工會的角色,也為解決勞資糾紛提供了思路。
在全國工會工作會議上,李立三首先分析了勞資沖突的原因。他認為組建工會分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模式。解放初,各地一般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通過一廠一廠、一街一街、一區(qū)一區(qū)來建立工會,最后組織全市的工會。他解釋這種模式來源于白色恐怖和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組織工人時需要結合滿足工人的物質要求。他認為這種模式當時已不合適。因為工人追求高的物質條件并相互攀比,致使勞資糾紛層出不窮。李立三提議各地應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逐層組建工會。他以天津紡織業(yè)組建工會為例進行解釋。天津由市總工會給各廠代表到市里開會時,決議組織天津市紡織工人工會,討論章程,籌備各種有關事宜。各代表算基本會員,每人再把入會自愿書發(fā)到各廠,進行發(fā)展工會工作?!冉⒘藦S的工會,再去組織車間,而后編小組。?
其次,李立三提出在組建工會時結合勞資協(xié)商、簽訂集體合同方式來解決雙方糾紛。他要求各地利用簽訂集體合同來發(fā)展工會“,我們訂立集體合同一定要與組織工會同時并進,絕不脫節(jié)”。他舉例說明如何操作,如面粉業(yè),有二、三家鬧勞資糾紛,不要忙于一家一家去解決,而讓鬧糾紛的工廠通知別的家,組織全市的工會,在討論集體合同時提出要組織工會。否則,集體合同不好訂。他還要求各地利用討論集體合同內容對工人進行宣傳教育。?
在全國工會工作會議上,通過了《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勞資關系暫行處理辦法》、《關于私營工商業(yè)勞資雙方訂立集體合同的暫行辦法》和《勞動爭議解決程序的暫行規(guī)定》等三個文件,規(guī)定了勞資雙方通過協(xié)商和談判,簽訂集體合同的具體辦法。此后,各地抓緊工會工作,工會作為工人的代表,承擔了代表工人與資方開展談判或協(xié)商,簽訂集體合同的任務。在這種轉變中,工會獲得了迅速發(fā)展。1950年9月30日,周恩來在政協(xié)報告中提到建國后一年后,“全國各主要產業(yè)部門和主要城市的工人基本上已經組織起來,全國工會會員已經有409萬人,約占全國工人職員總數1/3”。?新的規(guī)定和辦法使得組建工會卓有成效,也推動了勞資糾紛的解決。
全國工會工作會議上的三個文件規(guī)定了解決勞資爭議的具體模式,即勞資雙方直接協(xié)商、談判,市勞動局調解仲裁;仲裁不服時可向法庭起訴,法庭判決為最后程序,雙方必須服從。在勞資協(xié)商、政府仲裁的模式中,以工會來代表工人,政府從過去工運動員者的角色中退出,轉而以勞資之間的調停者、仲裁者身份出現(xiàn)。這種轉變的作用明顯:對資方來說,一是通過談判降低工人過高物質要求,二是讓熟悉生產的工人和職工參與管理,有利于生產。如南京市永利铔廠協(xié)商后,“勞方主動降低工資1/4外,并協(xié)助資方清理物資,改善管理制度。從各方面精打細算,降低成本達20%”。?對工人來說,物質要求雖有所降低,但工作相對有了保障。當時處于戰(zhàn)亂恢復狀態(tài),工人工作并不穩(wěn)定。勞資談判中,重點是保障工人工作。對政府來說,以調解者和仲裁者身份出現(xiàn),自身地位變得相對超然。不僅容易解決勞資糾紛,更能從恢復生產的角度來處理問題。如成都建成面粉廠工人向資方提出修建新住宅,增加工資20%等過高要求時,勞動局直接批復“不宜實行”?。客觀地看,勞資協(xié)商、政府仲裁的模式不可能消除勞資矛盾,卻是解決勞資沖突的一種有效模式。
全國工會工作會議后,各地基本以此模式來解決勞資糾紛。以天津為例,劉少奇視察天津后,天津市經多方醞釀、商討,制定了《勞資關系暫行處理辦法》,提交給9月召開的天津各界代表會議。各界代表會議期間,天津組織了政府、資、勞三方人員,成立勞資關系處理辦法審委會,搜集各代表團意見加以研究修改。9月8日,全體代表通過這個辦法。工人代表王春海和資方代表畢鳴岐當場發(fā)言表示擁護和執(zhí)行該辦法。?而碾礱業(yè)是南京市第一個簽訂集體合同的行業(yè),該行業(yè)從8月中旬開始醞釀訂立勞資合同,從工人單方面的要求變成勞資雙方的要求,對工人工資、解雇費等問題討論更改十余次,合同條款從9條增至19條。1949年11月,南京市碾礱業(yè)簽訂集體合同以后的五個月,“未有任何糾紛來勞動局”。?1950年5月以后,南京市的碾礱業(yè)、浴堂業(yè)和茶葉業(yè)都訂立了集體合同。
其他城市狀況大致如此,1949年10月7日,周一峰在蘇南各界代表會議上專門談到,“勞資之間一定的爭議,是不可避免的,但雙方均應采取平等的精神與正確的途徑來解決。工人與資方之間發(fā)生合法斗爭,這是允許的,但應該約束在發(fā)展生產范圍之內。解決勞資糾紛的正當途徑,應根據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頒布的《關于私營企業(yè)勞資爭議調處程序暫行辦法》,解決方式最好是采取一行一議,如北京國藥業(yè)那樣訂立集體合同的辦法?!?
1950年3月8日,李立三在第一次全國勞動局長會議上的講話中也稱,“現(xiàn)在私營企業(yè)的勞資關系,由勞動局來調整,基本上已經或即將走上軌道……過去幾個月調解勞資爭議,幾乎成了各地勞動局唯一的工作,要使調解的工作減少,使勞資關系走入正常狀態(tài),只有普遍訂立集體合同,成立勞資協(xié)商會議,使勞資關系成為民主的、平等的、兩利的契約關系之后,才有可能?!?1950年4月,勞動部公布了《關于在私營企業(yè)中設立勞資協(xié)商會議的指示》,明確要求私營企業(yè)成立勞資協(xié)商會議,用平等協(xié)商的方法來解決企業(yè)中有關勞資雙方利益的一切問題,協(xié)商無效由政府仲裁解決。通過規(guī)定將這種方式規(guī)范化、制度化。
解放初的勞資糾紛是當時環(huán)境下的短暫插曲而已。各地干部剛進城后不熟悉狀況,對資方在生產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對工人追求利益面了解不夠,因而一度偏向工人。中共迅速找到解決勞資糾紛的辦法,推動了生產的恢復,也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為隨后的各項社會改造打下了基礎。
中共解決勞資糾紛中的調整,一方面反映了中共中央成熟的危機應變能力和社會問題處理能力;另一方面也留下一些有益啟示。政府在解決勞資糾紛中,是將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由自身直接出面處理各種問題,還是讓勞資雙方直接談判,政府以協(xié)調者、仲裁者身份推動解決問題?那種方式更有利于解決勞資糾紛?解放初的歷史經驗或許至今仍有其借鑒和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①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選自《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366-1367頁。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1,50,51,51頁。
③《陳毅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版,第467頁。
④《中央關于私營工廠復工等問題的指示》,見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八冊(一九四九年),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頁。
⑤魯振祥主編:《劉少奇百年紀念論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頁。
⑥?陶魯笳:《一個省委書記回憶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頁。
⑦南京市檔案館編:《南京解放》,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14頁。
⑧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成都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編:《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四川卷成都分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頁。
⑨丁群:《劉順元傳》,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頁。
⑩《接管南京初期各階層反映》,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號:4003-1-2。
?榮德生:《樂農自訂行年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頁。
?中共江蘇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編:《蘇南行政區(qū)》,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5-56頁。
??中共成都市委黨史研究室、成都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編:《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四川卷成都分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48,48-49頁。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7)》(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201頁。
?劉少奇的“剝削有功”論之后遭到了毛澤東的批評。劉少奇也接受了批評,承認了用詞不當。但劉少奇說此話的主要目的在于為了鼓勵資方的生產信心。本文所用基本上就是劉少奇的本來用意。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二部編:《劉少奇自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頁。
?王慧章:《王光英傳》,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頁。
?包厚昌,謝克東:《在無錫的崢嶸歲月》,選自中共江蘇省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編:《蘇南行政區(qū)(1949-1952)》,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65頁。
?金遜:《計蘇南區(qū)穩(wěn)定物價繁榮經濟工作》,選自中共江蘇省黨史工作委員會、江蘇省檔案館編:《蘇南行政區(qū)(1949-1952)》,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28頁。
?榮德生:《樂農自訂行年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8頁。
?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浙江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浙江卷上)》,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頁。
??中國工運學院編:《李立三賴若愚論工會》,檔案出版社1987年版,第90,69頁。
?周恩來:《為鞏固和發(fā)展人民的勝利而奮斗,《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頁。
?《中共南京市委辦公廳關于三年來南京經濟工作的總結》,見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南京市檔案局編:《城市的接管與社會改造(江蘇卷·南京分冊)》,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91頁。
?陳德仁:《為民主生活奠基的盛會》,選自《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97年第1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7頁。
?南京市勞動局:《南京市集體合同與集體協(xié)議的檢查綜合報告》,見南京市人民政府調查研究室編:《南京政報(第十、十一期合訂)》,1950年8月印,第58頁。
?周一峰:《當前工作方針與任務——在各界代表會議上的報告(1949年10月7日)》,選自中共蘇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蘇州城市接管與社會改造》,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104頁。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李立三百年誕辰紀念集》,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245頁。
On the Adjustment of the Government Role in the Settlement of Hostility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from 1949 to 1950
DING Yide
(School of Marxism,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liberation,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tempted to combin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bor union with the resumption of production all over the country.The cadres,however,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mobilization of workers to set up the labor union whereas the workers themselves,out of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revenge of the management party,claimed undue requirements in the collective bargaining.As a result,there appeared increasing labor troubles from place to place,hindering the resumption of production,which drew the great attent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solve the disputes and conflicts by means of the labor-capital negotiation and the singing of collective contracts.In this way,the labor union represented the workers and the government turned to be the coordinator and arbitrator between the capital and labor.The adjustment of this sort not merely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bor union but also pushed forward the solutions of the disput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capital and labor as well as the assumption of production.
hostility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collective contracts;arbitrator;labor union
K271
A
1008-8318(2016)05-0062-05
2016-08-06
丁以德(1971-),男,安徽無為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民國政治史、中共黨史、共和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