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1942)
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qū)。原名張乃瑩,曾用筆名悄吟、田娣、玲玲。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因反抗包辦婚姻,1930年離家出走。1932年在哈爾濱與蕭軍相識,并開始為報刊寫稿。1933年自費出版與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1934年與蕭軍一起到上海。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fā)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曾在山西臨汾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并隨同西北戰(zhàn)地服務團輾轉各地。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貧病交迫中堅持創(chuàng)作。1941年12月日軍占領香港,因病重無法回內地,次年病逝。
代表作:《呼蘭河傳》(1941)《生死場》(19635)
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上,從《生死場》到《呼蘭河傳》孕育并造就了一種蕭紅式的獨特的小說文體。這種小說文體的發(fā)展道路就是“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散文化”。其意義在于“從一個方面實現(xiàn)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xù),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xiàn)代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更準確地說,是把傳統(tǒng)文學中最高雅的部分——詩和“文”(散文),與現(xiàn)代文學中已經(jīng)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xiàn)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xiàn)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
蕭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雖然從未被忽視或冷落,但多少都被低估了。至少她的作品如《商市街》《呼蘭河傳》,短篇如《后花園》《小城三月》等,無論從藝術成就、內容層次或社會內容的涵涉面來說,絕不遜于同代的丁玲或張愛玲。
——陳潔儀(香港中文大學博士)
張愛玲下來就是蕭紅的文章好,《生死場》《呼蘭河傳》真是好得不得了。
——夏志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教授)
當許多民國時代的作品,因受時間限制而遭受讀者唾棄時,蕭紅的力作將因它們歷久常新的內容及文采,終究會使她躋身于中國文壇巨匠之林。
——Howard Goldblatt(美國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