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機緣,得以夜訪李晶,品茶論國學。在李晶的眼中,國學與手工藝都有著另一番面貌。讓我們一起來了解,80后,學管理的他是如何轉型變成文化傳承者的?
祺悅:很多人覺得國學太傳統(tǒng)化,偏學術性,因此太遙遠,其實國學也是很好玩的,你對此有什么看法呢?
李晶:其實我覺得國學本身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并不能單獨成為某一專業(yè)學科。其本身包羅萬象,但是如果通過一些具體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展現(xiàn)出來,會更容易讓年輕人接受。這不像我們手工藝,雖然也有很多門道,但是相對國學而言還是比較直接的,至少它的美很容易被大家所直觀感受到。
祺悅:對,有一個直觀感受可以呈現(xiàn)給大家。那您認為怎樣才可以讓人們更直接快速的去了解與感知到傳統(tǒng)文化呢?因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覺得傳統(tǒng)文化和國學其實離我們都很遙遠。
李晶:專業(yè)的學術性問題,不乏有很專業(yè)的組織和人士在從事研究。但是現(xiàn)在年輕人想要接觸傳統(tǒng)文化,可能中間更需要一個平臺,可以讓他們至少可以接觸一下,接觸了才能去選擇喜歡或不喜歡。有的年輕人不喜歡傳統(tǒng)文化,可能僅僅是因為他們從未接觸過,他都不知道傳統(tǒng)到底是什么。聽上去很遙遠的東西,可能接觸后才會知道,原來也是可以離我們很近。
祺悅:是,就像你做的手工藝,照片我以前都有存過,也轉發(fā)過,因為做得很好看。美觀是一個很直接的感受,文化也是可以用美感去渲染的,另外我也提倡文化融入互聯(lián)網。
李晶:互聯(lián)網是文化傳播非常重要的一個媒介,特別是對于年輕人,越小眾的東西就越需要這樣的媒介去宣傳它。
祺悅:那么您最開始是如何接觸到這個行業(yè)的呢?大學就學的這個專業(yè)嗎?
李晶:不是,我本科學的管理,研究生改的設計專業(yè),但是跟現(xiàn)在從事的手工藝沒有太大關系。念書的時候我也很迷茫,不知道畢業(yè)以后可以從事怎樣的行業(yè),那時對于手工藝也僅僅是個愛好罷了,到了研三的時候,我才知道什么才是我想做的,并且這個想法的落實可能性還比較強。所以我離畢業(yè)還有半年的時間,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來了蘇州。
祺悅:究竟是怎樣的原因讓您還沒畢業(yè)就開始做這方面的呢?
李晶:最主要還是愛好吧。當然這樣的愛好也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早因為喜歡京劇昆曲才喜歡上收藏點翠和折扇,后來又慢慢發(fā)展到老銀、團扇等其他領域。我喜歡一個門類,不單單只想收藏老的,這個其實和很多古玩收藏者不太一樣,我更認為新的工藝需要傳承,即使現(xiàn)在很多老的東西甚至還沒新的精品價格貴,但是這不意味著新的工藝我們就可以放棄。我收藏老物件的同時,也在蘇州找最好的師傅進行制作??赡茏约簩|西的要求不低,很多手工藝的師傅長期接觸下來后也會慢慢了解我的愛好,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工藝品往往就會受到朋友的喜歡,后來慢慢很多陌生人也開始知道我在做這個行業(yè),于是我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商機,可能是我以后非常適合又會非常喜歡的一個事業(yè)發(fā)展方向。整個過程非常順其自然,而不像一般的投資,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盈利,也沒有遇到什么人生很難的抉擇。
祺悅:將喜歡的事情演變成工作,也真的是非常幸福與幸運的事,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凡事沒有那么簡單。
李晶:是的,很多不熟悉我的朋友以為我的工作很愜意,似乎每天都睡到自然醒,然后喝茶玩狗把玩古董。事實完全不是如此。我的確算得上是個工作狂,也碰巧遇到了自己非常喜愛的工作,所以有的時候工作起來很玩命。夏天活兒最多的時候我基本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其他時間就是在干活。從設計、選稿,勾稿,配線,排活,制扇繃面,做后道,拍攝產品圖,修圖,發(fā)布產品,做客服,處理售后,包快遞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我本職的工作,其他的工作還包括協(xié)調二三十位手工藝的師傅,都是一些煩瑣卻又很專業(yè)的事情。這些都要靠自己。現(xiàn)在可能會好很多,慢慢開始在管理方面進行稍微科學些的調整,但是多數(shù)的問題也還必須需要自己親力親為,這個可能和我比較強勢獨立的性格有關吧。
張祺悅:您還真的是將喜好與之前學習工作經驗結合并發(fā)揮到了極致,現(xiàn)如今時代在變遷,我們想用自己的想法去詮釋,不是說我們僅是為了老一輩在傳承去刻意的保持事物的固有化。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李晶:這個實際上是跟我做手工藝的理念是一致的。當然前提的部分還是傳承。比如我做團扇,有一些傳統(tǒng)的工藝非常想復原,因為很多工藝現(xiàn)在都瀕臨失傳,十分想能和這些美好又珍貴的工藝做結合,作為一名團扇藝人,這是必須得做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傳統(tǒng)工藝,或者更精準地說,有一些傳統(tǒng)的審美不一定適合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和環(huán)境。比如我之前復原的一款清宮團扇,其實我不覺得這個東西適合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活,制作過于繁復,圖案也過于華麗,和我們現(xiàn)代追求簡約素雅的審美不太一致。我做團扇,更偏愛盡量做一些不是很單一、但是又能夠盡量貼近現(xiàn)代人生活的作品,當然這個東西不需要人手一把,但是至少喜歡傳統(tǒng)文化的人即使用起來也不會顯得很怪異。(指著身上的T-shirt)有時候我去參展,有時候朋友過來,有人會說,我沒想到你會穿這樣的衣服。我也會奇怪,那我要穿什么衣服呢?他們會認為我該穿中式服裝。我有時也愛穿,但那是因為我覺得有的中式服飾,或者有的改良后的中式服裝挺好看,穿著也挺舒服,但那只是我服飾選擇的一部分,我不會拿那種風格作為我全部的詮釋。服裝也好,我們的傳統(tǒng)工藝也好,大家都覺得要跟現(xiàn)代結合,這種結合我個人認為不是要把傳統(tǒng)的東西做得現(xiàn)代化(包括工藝流程、圖案等等),而是東西的審美、精神是要跟現(xiàn)代人相契合。
張祺悅:現(xiàn)在的年輕人需要這種自我是革新,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但是也出現(xiàn)了很多不倫不類的極端現(xiàn)象。
李晶:我最近看到個宣傳片,有個活動把昆曲跟現(xiàn)代流行音樂結合,很多專業(yè)人士很反對,很難理解。但是我很能接受,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但是它不可能也絕不能成為主流,所有的昆曲都是這么唱,那一定太可怕了。但是難得有一部分人跳出來,做一些好玩的結合,這個東西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平臺,有的年輕人看到后有可能會覺得,昆曲好像也很時尚啊,演員很美,服飾很漂亮,唱起來好像也沒那么古板吧。這些人有了興趣后再去看正統(tǒng)的昆曲,就有可能從中吸收到一些他想要的東西。比如很多劇目的愛情觀,也是很現(xiàn)代,很純粹,為了愛我可以去死可以去生,和我們現(xiàn)代人理念一樣。不像之前我們一廂情愿地認為,古人的愛情一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要有一個點,或者很多個點,可以去吸引到年輕人,但是它的形式可以是比較叛逆的,或者說根本就不傳統(tǒng)。但我重要的是,任何創(chuàng)新,都必須要做到精致,一流的昆曲一定要配一流的樂隊,體現(xiàn)的是一流的審美,這個其實非常難,弄得不好就會成為幺蛾子(笑)。
張祺悅:那您覺得您做這些事情的優(yōu)勢是什么呢?以喜好為工作會不會在過程中因為現(xiàn)實而改變過初心呢?
李晶:我覺得我做這一行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工作本身就是我最大的愛好。每個我們這行的從業(yè)者都有自己從業(yè)的理由和契機。有的人可能因為家傳,有的可能為了生存,而我被拉近這個行業(yè)的最大動力,就是我的這個事業(yè)的熱情。因為喜愛,我才能將所有的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其中,有的時候為了做好一把團扇通宵達旦,有的時候為了配好一個流蘇轉遍整個蘇州城,沒有這樣的愛好和追求,應該很難做到。
張祺悅:如此喜歡是有什么淵源嗎?
李晶:我是因為喜歡戲曲所以喜歡上手工藝。
張祺悅:哦?從小就喜歡戲曲?
李晶:不是。我高中時候開始喜歡京劇。也是偶然的機會,看到電視里在放京劇,我記得是程派的《鎖麟囊》,《春秋亭》這折,演員穿了一身紅,很喜慶很華麗,感覺好像有點意思,就多停留了幾分鐘。過了幾天,又看到了在放京劇,心想再看幾眼。就這樣慢慢慢慢就無法自拔了,到了后來還和專業(yè)老師去學習,也在本科母校辦了專場。這個事情后來回想起來讓我深刻理解到,任何好東西你想要真正喜歡它,都需要一個了解的過程。慢慢對它了解,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本來離我很遠的東西也可以離我這么近。所以喜歡戲曲之后,我才慢慢接觸了傳統(tǒng)手工藝這塊。因為戲曲它本身是一個很全面的綜合性藝術,武術、舞蹈、音樂、詩詞、道具、首飾、服裝,包羅萬象。我喜歡戲曲,看到演員手里用的扇子道具,很吸引我,慢慢接觸深入了解后我就開始喜歡上了扇子。旦角演員戴的頭面,傳統(tǒng)有做點翠頭面的,接觸后我才知道還可以用鳥的羽毛做首飾,而且還能做得如此美麗,很神奇。喜歡之后,就開始了漫漫的收藏之路。
張祺悅:您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這個嗎?
李晶:其實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本科畢業(yè)之后,去賣電腦,上了三天班吧,我就決定我要考研??佳斜晃乙粋€好朋友慫恿的,他是學設計的,他覺得我喜歡畫畫,畫得也還湊合,學文科出身么對一些理論理解和記憶又比較擅長,于是拉我一起考研。其實我那時候就是純粹想逃避找工作,準備了半年,考的時候我覺得我肯定考不上,手繪一塌糊涂,然后我就去工作了,在本地一個售包的網店里做銷售,很簡單很枯燥的工作,但是可能性格關系吧,我還挺樂觀,和同事的關系也處得十分好。做了一個半月,第一個月的銷售業(yè)績就是公司第一名,那是當時淘寶網上最大的賣包店鋪。做了一個半月后,我知道了考研成績,初試第一名,然后我就什么也不懂就去上設計研究生了。
張祺悅:那你現(xiàn)在做這個工作,你父親反對嗎?
李晶:說實在的,我父親到今年為止都還不算特別支持。我父親本身是個很開明的人,不是那種特別古板的人,但是對這個事情他總是覺得我可以回老家找個安穩(wěn)的工作。我從小很聽父母的話,也很尊重我父親的看法,從選擇中學、大學專業(yè)、復讀、再選專業(yè)、工作,他說什么就是什么。但是有兩個事情我自己非常堅持,一個是來蘇州從事手工藝,還有就是花了我家里所有的積蓄買了套可以拍鬼片的老房子(笑)。父親對于這兩件事都比較反對,直到前幾個月他還跟我提過,回老家找一份類似公務員的穩(wěn)定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我笑笑說,這是絕不可能的事情。
張祺悅:感覺您做到現(xiàn)在也是團扇界的翹楚了,是否感覺遇到了瓶頸期呢?您對之后的發(fā)展有什么新想法嗎?
李晶:我自己做到現(xiàn)在,的確遇到了些瓶頸?,F(xiàn)在面對的兩條路,一個是擴大經營,在量上獲得利潤優(yōu)勢;二個是往上往精里做。也有很多朋友幫我參謀過很多的想法。但是我自己還是非常堅持要把東西做得更好,目標是想成為行業(yè)里最頂尖的藝人,并且讓別人遠遠無法超越。這是我的目標,也是我前進的動力。我是個危機感非常嚴重的人,因此在做團扇這方面,我喜歡做得工藝全面一些,變化性豐富一些,要有自己的設計感和理念。今年為什么我要做那個清宮團扇?是因為我看到有人已經在做,但是我覺得很多地方可能還有所欠缺。這原來是個宮廷級別的工藝品,那就應該拿最好的現(xiàn)代工藝水準去復原它。如果想節(jié)約成本做團扇,應該是在精品上偷工減料,可以專門設計一些簡約風格的精工團扇,自然有人會喜歡,并且目前看來這樣的愛好者似乎人數(shù)更多。要做怎樣的東西,通過怎樣的手段,用多少的成本去實現(xiàn)它,這點如果能夠清醒認識到,我們的行業(yè)就會有另外一個風貌。一味進行價格競爭,對產品進行偷工減料,不是一個手工藝行業(yè)應該有的競爭面貌,這只能讓手藝,特別是頂級手藝流失得越來越厲害。所以復原那把宮廷團扇,實打實我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材質工藝都是選用了最好的。做出來雖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但是其實我的初衷只是想告訴大家,即使宮廷級別的東西,現(xiàn)下在蘇州,也是可以復原得比較不錯的。我想做我最喜歡的,我也想做別人做不到的。
對于未來我沒有具體的規(guī)劃,走一步算一步,但是每一步都盡量走得踏實一些。而對于團扇,現(xiàn)在我的走向還比較明確,主要有三個方向,一個是和現(xiàn)代生活匹配的風格,當然還是傳統(tǒng)中式的題材,但審美是現(xiàn)代的、簡約的;一個是復原傳統(tǒng)的各種制作團扇的工藝;還有就是完全不搭邊的團扇,有的甚至可能都稱不上是團扇,只能作為一個擺設、裝飾,與現(xiàn)代工藝相結合,不必拘泥于傳統(tǒng)的好玩的東西。這三部分我想慢慢做起來。但具體的是走到哪步算是哪一步,因為手工藝很繁復,做起來實在是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