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棟
(張家港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急性缺血性中風是臨床上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此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變化迅速等特點。急性缺血性中風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已經(jīng)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安全與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臨床上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主要是使用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進行治療。此療法雖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卻存在見效遲緩、患者病情易復發(fā)等缺點[1]。為了進一步探討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我院對近年來收治的41例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使用西藥和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并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1月~2015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82例患者的病情經(jīng)顱腦CT檢查、MRI檢查后,均被確診為急性缺血性中風。這些患者對本次研究中所用藥物均無過敏史。按照用藥的不同將這82例患者分為西藥組和補陽還五湯組,每組各有41例患者。在西藥組的41例患者中,有男性21 例, 女性20例。他們中年齡最小的47歲,年齡最大的82歲,平均年齡為66.50±8.70歲。這些患者從發(fā)病至入院的時間為3.5~72h,平均時間為27.20±18.10h。在補陽還五湯組的41例患者中,有男性23例, 女性18例。他們中年齡最小的49歲,年齡最大的85歲,平均年齡為67.10±8.40歲。這些患者從發(fā)病至入院的時間為4~72h,平均時間為26.00±17.20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使用西藥進行常規(guī)治療,具體的方法為:①使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劑、他汀類降脂藥物及腦保護劑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以維持其血壓和心率的平穩(wěn)。②將400mg的血塞通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的生理鹽水中充分混勻,用此藥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每天1次。血塞通由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為國藥準字Z53021518。在此基礎上,為補陽還五湯組患者加用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補陽還五湯的藥物組成和用法為:黃芪30 g、川芎12 g、當歸20 g、桃仁10 g、赤芍10 g、地龍10 g、紅花6 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后取汁,每天服1 劑,早晚各服用1次。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4天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按照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科分會制定的關于腦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的標準[2]對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進行評分,滿分為45分,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越好。②定期對患者進行血尿常規(guī)和肝腎功能檢測,并觀察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上制定的關于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療效評定標準[2]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若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評分減少91%~100%,就可將其治療效果判定為基本痊愈。若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評分減少46%~90%,就可將其治療效果判定為顯著進步。若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評分減少18%~45%,就可將其治療效果判定為好轉。若患者的癥狀無變化,其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評分減少17%左右,就可將其治療效果判定為病情無變化。若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評分減少18%或在增加,就可將其治療效果判定為病情惡化。顯效的例數(shù)=基本痊愈的例數(shù)+顯著進步的例數(shù)。無效的例數(shù)=病情無變化的例數(shù)+病情惡化的例數(shù)+死亡的例數(shù)??傆行?(顯效的例數(shù)+好轉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我們使用SPSS19.0軟件包對本次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的比較 進行治療前,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6168,P>0.05)。經(jīng)過治療,補陽還五湯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評分明顯低于西藥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91.8588,P<0.05)。詳情見表1。
表1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的比較(±s,分)
表1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的比較(±s,分)
組別例數(shù)(n)進行治療前進行治療后西藥組4116.1±3.1011.50±0.30補陽還五湯組4115.5±2.308.40±0.60 t 0.6168191.8588 P>0.05<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經(jīng)過治療,補陽還五湯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西藥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
中風是指由各種血源性腦病變所引起的突發(fā)性局部腦功能缺損。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大類。急性缺血性中風是指患者突然出現(xiàn)的由腦循環(huán)障礙所致的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他汀降脂類藥物及時間窗內(nèi)溶栓療法等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進行治療。這些療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控制其病情,但其殘疾率、病情的復發(fā)率和死亡率均較高。中醫(yī)認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的主要病機是氣虛血瘀,氣虛是致病的根源,而血瘀則是病邪的核心。因此,在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時,應以補氣活血為主要治療原則。毛黎雅的研究表明,在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時,首先應益氣,其目的是:使氣行以化脈中之瘀, 使氣旺以滋新血生化之源[3]。劉泰等人的研究表明,活血則瘀除脈通,久之則新血得生,故在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時應使用補氣活血的方法[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治療,補陽還五湯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的評分明顯低于西藥組患者,補陽還五湯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西藥組患者。這說明,用補陽還五湯對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進行治療的療效顯著。這是因為,補陽還五湯中的黃芪具有益氣固表、補氣養(yǎng)血、降血壓之功效,川芎具有活氣行血、祛風止痛、行氣開郁之功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桃仁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之功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之功效,地龍具有通經(jīng)活絡、清熱熄風之功效,紅花具有活血通絡、散瘀止痛之功效。諸藥合用具有活血通絡、益氣補氣、扶正祛邪之功效。
綜上所述,用補陽還五湯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且安全性高。
[1]崔寶玉."補陽還五湯"的應用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1):80-81.
[2]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及臨床療效評定標準.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 6) : 381- 382.
[3]毛黎雅.中醫(yī)綜合治療方案對急性缺血性中風(風痰阻絡)患者療效評價[D].河南中醫(yī)學院,2013.
[4]劉泰,鐘潔.急性缺血性中風的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2):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