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銘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小學教學中綜合性必修課程,該課程為小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奠定了有效的基礎。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身體、思想全面快速發(fā)展階段,加強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于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結合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探討,希望可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課;問題;教學對策
一、目前我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前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多是教師硬性灌輸,空洞說教生搬硬套的多,“潤物細無聲”的少注重用說教的方式抓典型、樹榜樣、大張旗鼓地搞宣傳,忽視了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不少教師缺少系統(tǒng)的深層次的研究,很難掌握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是通過以往教育經(jīng)驗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并且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變,影響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時效性。
(二)無法深刻理解教材所起到的作用
很多教師以教材為主體,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是帶著學生閱讀教材,不能夠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來與生活實際進行聯(lián)系,沒與學生在生活過程中遇到的道德實踐相聯(lián)系,使得他們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內(nèi)容。
(三)教師對學生活動缺乏理解
思想品德這門學科強調(diào)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體會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這樣才能夠?qū)W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的活動非??粗兀绻麑W生在課堂上無法進行活動,教師就會擔心沒有按照新的課程改革方案教學,這種死板的教學方式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是沒有多大效果的。
(四)對學生道德情感的激發(fā)重視不夠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校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其中內(nèi)容肯定會有不一樣,但是,不論哪個版本的教材,其宗旨都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能夠僅按照教材中的進行教學,而要通過對學生感情的激發(fā),引起學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鳴,這樣才能對品德教育就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一)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
在對學生復雜心理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教師要以教材為基礎,深刻領會教材的精神。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感性認識作為認知的基礎,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引進,將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需求進行結合,使學生能夠真正了解思想品德的內(nèi)涵。
(二)思想品德教學要能夠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
在如今這個信息發(fā)達的時代,學生從小受到家庭的各種教育,其所見識到的世面更加廣闊、寬廣。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將會面臨更大的困難。比如對于社會上存在的崇洋媚外的普遍現(xiàn)象,可以讓城市的學生到農(nóng)村去感受一下我國農(nóng)村的真實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感受到在我黨的領導下,農(nóng)村生活水平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教師可以借此機會加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教師用人格魅力感召學生
小學生可塑性、模仿性強,情緒化明顯,容易“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廣大教師要樹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及身教勝于言教的意識。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肇一笑,在小學生的眼里都是模仿、借鑒的榜樣,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和樂于與學生交朋友、談知心話,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和情緒,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同時,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充實自己,豐富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四)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習慣
每個人在形成自己思想品德的時候是由行、意、情、知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所以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行為的形成是非常復雜的過程,需要經(jīng)過一定時期的培養(yǎng)。為了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小學教學階段一定要按照《小學品德新課程標準》《中小學德育教育綱要》《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指導方針和精神進行教學,使小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后,能夠擁有健康、良好的行為和習慣。
總之,思想品德課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目前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活動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通過分析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課堂教學中忽視學生主體性,教育目標不明確等問題,提出了明確目標、更新觀念,加強課前設計等解決措施,希望可以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促進我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