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地區(qū)雞白痢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
鄭 志 新
(張家口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篩選對張家口地區(qū)雞白痢沙門氏菌的敏感藥物,更好地防治雞白痢。方法對張家口地區(qū)8個養(yǎng)殖場35只疑似為雞白痢沙門氏菌性腹瀉病雞的60份病料進行病原菌分離鑒定及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分離的18株雞白痢沙門氏菌對慶大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敏感,對阿莫西林、鏈霉素、環(huán)丙沙星、復方新諾明不敏感,對頭孢曲松、恩諾沙星、痢特靈中度敏感。結論在雞白痢的防治中,可以選用慶大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等藥物。
關鍵詞:張家口地區(qū);雞白痢沙門氏菌;分離鑒定;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S 852.61
DOI:10.3969/j.issn.1673-1492.2015.03.008
基金項目:河北省科技廳指令性項目階段成果(14227411D)
作者簡介:王劍和(1961-),女,河北張北人,河北北方學院圖書館高級農藝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果樹栽培與管理。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ofPullorosisSalmonella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in Zhangjiakou Region
ZHENG Zhi-xin
(Animal Health Supervision Instiute of Zhangjiakou,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creen sensitive drug against the Zhangjiakou region Pullorosis salmonella for bett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ullorosis in chickens.Methods60 samples of pullorosis salmonella form 35 suspected chicken in 8 farms of Zhangjiakou region were conducted 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ResultsThe 18 separated strains of salmonella pullorosis were sensitive to gentamycin,amikacin and fluorine benzene nicol;not sensitive to amoxicillin,streptomycin,ciprofloxacin,and compound new Ming;moderately sensitive to ceftriaxone,uhand furazolidone.Conclusion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ullorosis,gentamicin,amikacin and,fluorine benzene nicol can be effective.
Key words:Zhangjiakou region;Pullorosissalmonella;separation identification;drug sensitive test
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多發(fā)性傳染病[1],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環(huán)境污穢、潮濕、圈舍擁擠、糞便堆積、飼料和飲水供應不良、長期運輸中氣候惡劣、疲勞和過飽、內寄生蟲和病毒感染等均可誘發(fā)本病[2-3],各種年齡雞只都可發(fā)生。雛雞發(fā)病表現(xiàn)急性敗血經過,以發(fā)熱、拉灰白色或粘性液狀糞便為特征;成年雞白痢沙門氏菌發(fā)病以損害生殖系統(tǒng)為主的慢性或隱性感染為特征[4]。
隨著中國養(yǎng)禽業(yè)的發(fā)展,雞白痢成為危害養(yǎng)禽業(yè)的嚴重傳染病之一。對于該病主要是通過加強飼養(yǎng)管理并使用抗菌藥物來預防和控制,但獸醫(yī)臨床大劑量盲目使用抗菌藥,不但助長了耐藥菌的產生,給獸醫(yī)臨床治療帶來困難,而且還會造成肉食品中藥物殘留,影響人們的健康[5]。
為了更好地控制雞白痢,本研究對2014年2月至5月張家口地區(qū)雞場分離的菌株進行分離鑒定及藥物敏感性試驗,旨在了解張家口地區(qū)雞白痢沙門氏菌分布情況及藥物敏感性,為獸醫(yī)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科學依據(jù),為防控雞白痢沙門氏菌提供有效方法。
1材料與方法
1.1.1病料選取張家口地區(qū)8個養(yǎng)殖戶癥狀比較明顯的疑似雞白痢沙門氏菌病死雞45只進行剖檢,無菌采取病雞心、肝臟、脾臟、十二指腸等60份,用一次性塑料自封袋包裝,貼上標簽,標明該病料的來源及時間,及時送檢,并對該病死雞所在的養(yǎng)殖場進行詳細檢查和記錄。
1.1.2培養(yǎng)基、染色液等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批號:130206)、伊紅美蘭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120915)均由杭州天和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SS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130104)、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20130216)、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20120302)均由北京博奧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葡萄糖(批號:20130128)由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生產。西蒙氏枸櫞酸鹽瓊脂(批號:130429)、三糖鐵瓊脂(TSI)(批號:130511)、細菌微量生化管(葡萄糖、乳糖、麥芽糖、蔗糖、甘露糖、尿素)(批號:20130726)均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革蘭氏染色液由河北北方學院微生物實驗室提供。沙門氏菌A-F多價血清購自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
1.1.3藥敏紙片阿莫西林(10 μg/片)、頭孢曲松(30 μg/片)、慶大霉素(10 μg/片)、阿米卡星(30 μg/片)、鏈霉素(10 μg/片)、恩諾沙星(5 μg/片)、環(huán)丙沙星(5 μg/片)、復方新諾明(23.75 μg/片)、氟苯尼考(30 μg/片)、痢特靈(300 μg/片)均由杭州天和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
1.2.1細菌分離培養(yǎng)將病料樣品劃線接種于營養(yǎng)瓊脂、麥康凱瓊脂、SS瓊脂平板、伊紅美蘭瓊脂平板,37 ℃培養(yǎng)24 h。
1.2.2染色鏡檢用細菌培養(yǎng)物進行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及染色特征。
1.2.3生化試驗從分離純化的細菌中釣菌,分別接種于葡萄糖、乳糖、麥芽糖、甘露糖、蔗糖、尿素、甘露醇等生化管中,置于37 ℃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5 d,每24 h觀察一次結果并記錄,并取純化菌分別做MR試驗、吲哚試驗、V-P試驗、枸櫞酸鹽利用試驗、H2S試驗等,置37 ℃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2~5 d觀察其反應并詳細記錄。
1.2.4血清型鑒定取疑似雞白痢沙門氏菌抗原1滴滴在干凈的玻璃板上,然后再加入等量標準陽性A-E型多價血清進行玻板凝集反應,同時做生理鹽水和陽性抗原對照。
1.2.5藥敏試驗將細菌純培養(yǎng)物接種于普通培養(yǎng)基平皿,用無菌鑷子將藥敏紙片(阿莫西林、頭孢曲松、恩諾沙星、痢特靈、環(huán)丙沙星、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氟苯尼考、鏈霉素試紙)貼于平皿上,紙片與紙片中心距離不小于24 mm,紙片與平皿邊緣的距離不少于15 mm。貼好紙片的平皿倒放在37 ℃恒溫箱中,培養(yǎng)24 h后觀察結果,按照購買藥敏片附贈的說明書進行高敏、中敏、耐藥的標準判定。
2結果
從張家口部分地區(qū)采集的病料中,分離出126株細菌。其中分離出的細菌經37 ℃培養(yǎng)24 h,分別選擇在:①營養(yǎng)瓊脂平板上生長貧瘠的菌落;②在SS瓊脂平板上無色半透明、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的菌株;③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為無色菌落的菌株進行染色鏡檢。
雞白痢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兩端鈍圓,多散在,少數(shù)成對或短鏈狀排列。經分離鑒定及染色鏡檢,33株初步確定為雞白痢沙門氏菌。
對33株疑似雞白痢沙門氏菌進行12種生化試驗鑒定,根據(jù)其生化特性(表1),其中有18株為雞白痢沙門氏菌。
表1 雞白痢沙門氏菌的生化特性
通過玻板凝集試驗,確定該地區(qū)18株雞白痢沙門氏菌的血清型為D型。
用紙片擴散法檢測了18株雞白痢沙門氏菌分離株對10種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結果見表2。
表2 18株雞白痢沙門氏菌對10種藥物的敏感性(%)
3討論與結論
本實驗對所采病料進行病原菌的分離培養(yǎng)、染色鏡檢、生化試驗[6-9],鑒定結果表明:該地區(qū)病雞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所引起的,且該地區(qū)雞白痢沙門氏菌的血清型為D型。
藥敏試驗結果顯示:該菌株對慶大霉素、阿米卡星和氟苯尼考敏感,可為臨床治療該病的選擇用藥;此外對阿莫西林、鏈霉素、復方新諾明不敏感,由此可見,該菌株對上述藥物已產生嚴重耐藥性。查閱有關文獻[10],分離病原菌由于不同地方、不同時間、不同雞群,故細菌對各種藥物產生的耐藥性不同,原因是長期使用這些抗生素而導致耐藥性的產生。建議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應先做藥敏試驗,制定有效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蔡寶祥.家畜傳染病學[M].4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4:52-59.
[2]楊永剛,孫齊田.雞白痢沙門氏菌病的流行特點[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6,(03):69-70.
[3]楊松,劉永華.雛雞沙門氏菌的分離鑒定[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07,(08):27.
[4]李曉峰,鄭振宇,楊紅瑞,等.雞白痢沙門氏菌的防治與診斷[J].畜禽業(yè),2013,(06):68-69.
[5]陳杖榴.獸醫(yī)藥理學[M].3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1:15-67.
[6]王毳,閆磊,曾慶祝,等.沙門氏菌的檢測技術與方法[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07,(05):82-85.
[7]張玉紅.雞白痢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7,(12):105-107.
[8]劉娟,吉文匯,閆芳.雞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混合感染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研究[J].畜禽業(yè),2007,(01):14-16.
[9]王建舫.禽源沙門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養(yǎng)禽與禽病防治,2009,(08):9-11.
[10]Calnek B W.Disease of Poultry[M].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93-107.
[責任編輯:劉守義英文編輯:劉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