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基建 楊 婧 王文龍
(貴州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貴陽 550081)
斜交箱梁橋靜動力特性試驗研究
姜基建楊婧王文龍
(貴州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貴陽550081)
摘要斜交箱梁橋是一種整體式結構形式,受力特征與試驗方法不同于正交結構。文中針對某5跨連續(xù)斜交箱梁橋工程實例進行靜動力特性荷載試驗研究,分析斜交箱梁橋在荷載作用下的結構響應,得出試驗測點位置、測試截面及車輛荷載的布置方式采用斜向布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關鍵詞斜交箱梁橋斜度靜動力特性荷載試驗
隨著我國交通事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及城市規(guī)模的逐步增大,原來的城市道路需要向城市四周進行擴展,需建立越來越多的互通立交橋、高速公路和高架橋,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的跨線橋梁。為了達到跨越障礙和線路的目的,斜交橋在公路建設中應運而生[1]。
斜交橋,也叫斜橋,區(qū)別于正橋,是指橋梁縱向軸線與支承邊(或支座連線)之間不相垂直的橋梁。斜交橋中最顯著的特征是其具有斜度。斜交橋按橋型分有斜板橋和斜梁橋。多片梁式是斜梁橋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另一種斜梁橋類型為斜交箱梁橋,它是一種整體式結構形式,截面形式常見為單箱雙室和單箱多室型。斜交箱梁橋因其整體性好、傳力效果好等優(yōu)點,近幾年被廣泛運用,現(xiàn)實中為了了解結構現(xiàn)階段使用性能,則需借助橋梁靜動力特性測試手段,而斜交箱梁橋結構受力與試驗方法要比正交橋復雜許多,目前對于其系統(tǒng)的試驗方法研究還不成熟,基于此原因,本文針對某一斜交箱梁橋開展靜動力響應試驗研究。
1工程背景
廣元回龍河大橋位于廣元市利州開發(fā)區(qū)王家營,與新遷廣元市娃哈哈廠相鄰。該橋橋面布置為:2×4.0 m(人行道)+2×12.0 m(車行道)+4.0 m(分隔帶)+6.0 m(非機動車道)=42 m,由3道(下游側A道、中間B道、上游側C道)相互獨立的5跨斜交連續(xù)梁組成。A道跨徑為27.8~32.0 m,梁體高度為1.60~1.84 m;B道跨徑為22.0~26.0 m,梁體高度為1.66~1.84 m;C道跨徑為16.8~20.4 m,梁體高度為1.45~1.66 m,3道斜交橋梁總長為107.88~163.28 m。本文只選取B道進行分析研究。橋面寬度為12 m,考慮3個車道荷載[2]。
該B道橋為變斜度連續(xù)梁橋,在各支承處斜度是不同的,自西向東斜度依次為45.525°,39.014°,38.525°,25.474°,0.583°和-11.667°。
設計荷載:汽超-20級;無人群荷載;驗算荷載:掛-120級;梁體采用50號混凝土,橋墩采用30號混凝土,樁基采用25號混凝土。橋梁實景圖見圖1。
圖1 回龍河大橋實景圖
2梁結構測試方法
據(jù)測試荷載作用性質的不同,結構試驗可分為靜載試驗和動載試驗。
2.1靜載試驗
所謂靜載試驗,是用外荷載來模擬結構受力大小,將靜止的荷載作用在橋梁結構,然后通過對其位移、應變和裂縫等參量進行測試,從而對橋梁結構實際工作狀態(tài)及使用性能作出評價。靜載試驗的加載過程是逐步、分級加載的,直到要求的荷載要求。加載過程中要進行應力、撓度和溫度測試。靜載試驗過程中,需要對實測結果實時控制,測試后期需要對實際結果進行處理和分析[3]。
2.2動載試驗
動載試驗是利用某種激振方法激起斜橋結構的震動,然后測定其固有振動特性,包括基頻、阻尼比、振型、沖擊系數(shù)等,從而判斷斜橋結構在使用階段的動力特性。在橋梁結構中,常見的激振方式有橋梁在自然情況下的振動、行車、剎車和跳車過程中的振動。目前動載試驗主要是測量動應變、動撓度和自振特性3個方面的內容。
3斜交箱梁橋靜載試驗
3.1靜載試驗內容
B道橋為5跨連續(xù)梁橋。為便于敘述,約定橋跨自西至東方向依次編號為第1跨~第5跨,橋墩依次編號為1,2,3,4號墩,選擇第1跨~第3跨進行試驗。
3.1.1試驗內容
(1) B道第1跨梁體最大彎矩截面(A-A)Mmax加載試驗。
(2) B道第2跨1號墩附近梁體最大負彎矩截面(B-B)Mmin加載試驗。
(3) B道第3跨梁體最大彎矩截面(C-C)Mmax加載試驗。
3.1.2測試內容
(1) 試驗加載截面的應力測試。
(2) 試驗跨L/4,L/2,3L/4處及相鄰跨L/2的豎向撓度測試。
3.1.3加載試驗
B道橋試驗前期計算采用斜橋正算法[4],所謂斜橋正算原則是考慮將斜交橋轉換成正交橋,將荷載轉換斜交角,按正交橋計算得出結果。計算出理論的試驗內力值,見表1。
表1 B道各工況計算內力、試驗內力及
試驗中采用縱向軸距為3.65 m+1.35 m、橫向軸距為1.8 m、單車總重400 kN的雙后軸載重貨車加載。荷載效率系數(shù)為0.95~1.03,處于評定規(guī)程建議的0.95~1.05合理范圍內。
根據(jù)斜交橋梁整體內力及變形特點,試驗中測試斷面、撓度及應力測點布置均按與線路方向斜交的方式,具體傾斜程度依據(jù)結構相鄰支點斜度而定。該橋測試截面、測點布置見圖2~圖3。
圖2 試驗截面及撓度縱向布置圖(單位:cm)
圖3 撓度、應力測點橫向布置圖(單位:cm)
雙后軸車加載方式同樣采用斜向布置,A-C各工況具體加載方式見圖4~圖6。
圖4 A-A工況加載方式示意圖(單位:cm)
圖5 B-B工況加載方式示意圖(單位:cm)
3.2靜載試驗結果及分析
3.2.1撓度測試及計算結果
計算結果見表2,試驗跨撓度校驗系數(shù)介于0.61~0.83之間。撓度校驗系數(shù)均處于合理范圍,表明B道橋跨結構具有足夠的剛度。
表2 B道試驗跨撓度實測值與計算值比較
3.2.2應力測試及計算結果
應力計算結果見表3,各試驗截面應力校驗系數(shù)介于0.61~0.78之間,應力校驗系數(shù)均處于合理范圍,表明B道橋跨結構具有足夠的強度。
表3 B道試驗截面應力實測值與計算值比較表
4斜交箱梁橋動載試驗
4.1動載試驗內容
4.1.1試驗內容
(1) 脈動試驗。測定振型、自振頻率、臨界阻尼比。
(2) 行車試驗。測定橋面鋪裝層完好時A-A,C-C截面在行車速度為5,10,20,30,40,50,60 km/h汽車荷載下,結構的響應特點以及沖擊系數(shù)大小。
(3) 跳車試驗。模擬在橋面鋪裝局部破損狀態(tài)下,A-A、C-C截面在行車速度為5,10,15,20,25,30 km/h汽車荷載下,結構的響應特點和沖擊系數(shù)大小。
4.1.2測點布置
A-A,C-C截面下緣各布置1個動應力測點。
4.2動載試驗結果及分析
4.2.1自振特性測試結果及分析
據(jù)表4及圖7~圖9可以看出,實測阻尼比處于正常范圍內;實測振型符合連續(xù)梁的受力行為。
表4 試驗跨自振頻率實測值及阻尼比
圖7 B道橋跨結構自振頻譜圖
圖8 B道橋跨結構豎向振型圖
圖9 B道橋跨結構橫向振型圖
4.2.2行車激振測試結果及分析
表5為截面行車沖擊系數(shù)。
表5 試驗截面行車沖擊系數(shù)
由表5可見,B道A-A截面的行車沖擊系數(shù)介于1.04~1.24之間,在車速達到30 km/h時,行車沖擊系數(shù)達到最大值;B道C-C截面的行車沖擊系數(shù)介于1.06~1.25之間,在車速達到60 km/h時,行車沖擊系數(shù)達到最大值。行車沖擊系數(shù)均處于合理范圍內。
4.2.3跳車激振測試結果及分析
表6為試驗截面跳車沖擊系數(shù)。由表6可見,B道A-A截面的跳車沖擊系數(shù)介于1.26~1.48之間,在車速達到15 km/h時,跳車沖擊系數(shù)達到最大值;B道C-C截面的跳車沖擊系數(shù)介于1.29~1.57之間,在車速達到15 km/h時,跳車沖擊系數(shù)達到最大值。跳車沖擊系數(shù)均處于合理范圍內。
收稿日期:2014-09-10
DOI 10.3963/j.issn.1671-7570.201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