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納德與他的“飛虎隊”
文/白都
飛虎隊,全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飛行教官克萊爾·李·陳納德,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成立、由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空軍部隊,在中國、緬甸等地對抗日本。
陳納德1893年9月6日出生于美國得克薩斯州,擁有出色的飛行技術。1937年7月初,應國民黨政府邀請,陳納德抵達中國考察空軍,擔任顧問??疾炜旖Y束之時,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陳納德接受宋美齡的建議,在昆明市郊組建航校,以美軍標準訓練中國空軍,他還積極協(xié)助中國空軍對日作戰(zhàn)。迫于日本外交壓力,陳納德的活動逐漸轉為非公開。1941年,陳納德接受國民黨政府委托,前往美國招募飛行員,在羅斯福政府暗中支持下,以私人機構名義,重金招募美軍飛行員和機械師,以平民身份參戰(zhàn)。1941年7月中旬,陳納德回到中國時,已有68架飛機、110名飛行員、150名機械師和其他一些后勤人員到達中國。分為亞當和夏娃、熊貓及地獄天使三個中隊。
1941年8月1日,蔣介石發(fā)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任命“陳納德上校為志愿隊指揮員”。陳納德立即開始對志愿隊成員進行專門訓練。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志愿隊成員的戰(zhàn)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9月1日,志愿隊部遷移到云南壘允的“中央飛機制造廠”。
12月7日,陳納德率第1中隊和第2中隊到昆明。20日,防空臺偵測到一批日機向云南飛來,陳納德所有戰(zhàn)機都升空迎擊。入侵日機10架,被擊落3架,重傷4架,而志愿隊無損失。志愿隊初戰(zhàn)告捷,昆明各報相繼報導戰(zhàn)斗經過,稱美國志愿隊的飛機是“飛虎”,志愿隊從此成名,被稱呼為——“飛虎隊”。
“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在各地建立了相關情報站,偵測當時日軍飛機起降動態(tài),給敵機以重創(chuàng),每次擊落10多架,而我無損,志愿隊已掌握制空權,令中國軍民士氣大增,戰(zhàn)果輝煌。1941 年12月23日,陳納德派第3中隊轉往仰光,協(xié)同英軍作戰(zhàn)。在兩個多月的空戰(zhàn)中,美、英戰(zhàn)機對日作戰(zhàn)31次,共擊落日機217架。
當時日軍空軍在與“飛虎隊”數(shù)次交戰(zhàn)后,也終于明白了,若僅起飛轟炸機去轟炸戰(zhàn)略目標,而不派遣戰(zhàn)斗機保衛(wèi)護航,無異白費力氣。1942年2月3日,宋美齡致電陳納德,要他出任駐華空軍指揮官,軍銜升為準將。陳納德從一個鮮為人知的退役陸軍航空上尉,一躍成為世界各國的新聞人物。從1941年9月至1942年4月,共8個月,40多次空戰(zhàn),共計擊落日機300多架,1000多日本飛行員在空中或地面被擊落或擊斃。我損失11架。在戰(zhàn)斗中“飛虎隊”創(chuàng)造了18名王牌飛行員。
在美國,太平洋戰(zhàn)爭開始后,各個戰(zhàn)場上的消息都不佳,戰(zhàn)爭正處于黑暗的時刻。這時突然冒出陳納德帶領一小批空軍隊員,取得輝煌勝利的消息,立即引起美國人民的轟動和興奮,陳納德頃刻之間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英雄,獲得“飛虎將軍”的美稱。
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迅速封鎖了當時中國的重要港口和沿海地區(qū),限制住了當時的海上援助,西北公路和滇越鐵路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先后斷絕。國民黨政府考慮到上述可能出現(xiàn)危機,在諸多付出之后,修建了一條從昆明至緬甸的公路——滇緬公路,用來運輸當時的國際援助物資和從國外購買的物資,還有抗戰(zhàn)后方相關的生活用品。這條運輸線是當時抗戰(zhàn)的輸血管,為前線抗戰(zhàn)軍民提供物資保障。日軍為了掐斷這條運輸線,斷絕中國后方的物資補給,迫使國民黨政府屈服,經常出動飛機,轟炸公路。滇緬公路關系重大,此時飛虎隊也肩負上了保衛(wèi)滇緬公路的任務。日軍飛機轟炸頻繁,線路上的運輸車輛和線路的橋梁咽喉要道皆是他們的攻擊目標,由于數(shù)量上的差距,為了應對日軍飛機作戰(zhàn),“飛虎隊”飛行員經常需要頻繁起機作戰(zhàn),誓死保衛(wèi)這條生命線。
1942年3月,日軍對緬甸發(fā)動了突然進攻,仰光港的大批沒有來得及運輸?shù)奈镔Y被日軍繳獲,隨后日軍向北推進,并且迅速打敗了前來保衛(wèi)的中、美、英聯(lián)軍,5月攻入云南境內占領了怒江以西的地區(qū)。迫于戰(zhàn)事不利,“飛虎隊”和相關機械師、制造人員等從壘允撤退,來不及轉移的飛機,為了不使飛機落于日軍手中,采取了就地自毀措施,部分“飛虎隊”的機場和基地也一并陷落。當月,日軍先頭部隊已逼近怒江江邊,與守衛(wèi)的中國軍隊發(fā)生交戰(zhàn),日軍企圖迅速突破中國守軍防線,從怒江之上的惠通橋迅速通過。為阻止日軍乘勢進犯,守軍部隊將事先安放于橋上的炸藥引爆,日軍進攻沒有得逞。日軍后續(xù)部隊集結后,為了一舉突破怒江防線,企圖采取將卡車等投入怒江,阻斷江水而進軍的措施,但是當車輛剛投入怒江之中時,便被滔滔江水所吞噬沖走。于是日軍準備另尋方法過江,這時陳納德接到命令,指揮“飛虎隊”連續(xù)阻擊準備強渡怒江的日軍。襲擊保山、騰沖、龍陵一帶的日軍運輸隊,企圖強渡怒江的一隊日軍在“飛虎隊”的轟炸下幾乎全軍覆沒。
為保衛(wèi)戰(zhàn)略后方,徹底阻止日軍從怒江通過,后續(xù)幾個集團軍部隊相繼趕至怒江沿線布防,嚴陣以待,加上“飛虎隊”的空中支援,日軍難以逾越怒江天險,于是雙方對峙于怒江兩岸。
1943年,“飛虎隊”改為第14航空隊,除了協(xié)助組建中國空軍,對日作戰(zhàn)外,還協(xié)助飛越喜馬拉雅山,從印度接運戰(zhàn)略物資到中國,以突破日本的封鎖,人稱“駝峰航線”。航線全長800多公里,橫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山地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經緬甸到中國昆明、重慶,運輸機飛越青藏高原、云貴高原的山峰時,達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峽谷中穿行,飛行路線起伏,有如駝峰,“駝峰航線”由此得名。飛機飛行時常有強烈的氣流變化,遇到意外時,難以找到可以迫降的平地,飛行員即使跳傘,也會落入荒無人煙的叢林難以生還;日軍飛機的空中攔截也給運輸隊造成巨大威脅;飛行過程中,由于氣流影響,機器儀表時常故障,會偏離飛行航線。因為惡劣的飛行環(huán)境,飛機墜機事件時有發(fā)生,伴隨墜機事件,機毀人亡的情況逐步上升。有飛行員回憶: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沿著戰(zhàn)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他們給這條撒著戰(zhàn)友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因此,“駝峰航線”又稱為“死亡航線”。在這條航線上,中美雙方3年多共向中國戰(zhàn)場運送了70萬噸急需物資,人員33477人。這是繼滇緬公路暫時性的斷絕之后的又一重要運輸線,成為當時維持抗戰(zhàn)的空中生命線,是飛行運輸歷史上的一大奇跡。
由于政治上的分歧,抗日戰(zhàn)爭即將勝利之際,陳納德被迫辭職,乘坐飛機回國。臨別之時,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設宴送行,并且授予陳納德將軍當時國民黨政府最高軍事榮譽——青天白日勛章。陳納德回國后不久,日本便宣布投降了,沒能見證這最后的勝利時刻成為他的遺憾。戰(zhàn)后,“飛虎隊”大多數(shù)隊員均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嘉獎。有十多名飛行員獲得美、英政府頒發(fā)的飛行十字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