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鴻高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523000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多,規(guī)模越來越大,逐漸成為了建設工作的主要內容。BT模式作為一種全新的投融資建設管理模式,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在風險評價方面,不僅緩解了財政壓力,還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生命力與作用。本文在介紹BT模式概念與優(yōu)勢的基礎上,闡述建設工程BT模式的風險評價。
關鍵詞:建設工程;BT模式;風險評價
在以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與公用設施建設,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投資,然而在城市、鄉(xiāng)鎮(zhèn)建設不斷加快的形勢下,國家投資已經無法滿足建設需求,越來越多的建設項目需要社會資金?,F(xiàn)階段,BT模式、BOT模式、ABS模式等融資方式在建設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BT模式概述
(一)概念
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種演變,即建設-轉移。其含義為:根據(jù)項目發(fā)起人通過和投資者的合同簽訂,由投資者負責項目融資、建設,并且在規(guī)定時間內竣工移交項目,項目發(fā)起人根據(jù)事先簽訂的回購協(xié)議,向投資者分期支付,根據(jù)項目總投資明確回報。BT模式就是一種集投資、融資、項目建設、政府采購、政府特許等行為于一體的方式,其充分反映了政府、資本、技術、市場、管理等資源的有機整合,可以實現(xiàn)社會資本的調動,為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優(yōu)勢
首先,有助于資源配置優(yōu)化。在建設工程中應用BT模式,可以實現(xiàn)產業(yè)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效對接,形成全新的融資形勢,不僅為政府提供了一種解決融資問題的新方法,還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一種借助資本運營獲取最大收益的途徑。現(xiàn)階段,BT模式在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如上海地鐵南站、北京地鐵奧運支線工程等。以北京地鐵奧運支線工程為例,通過BT模式的運用,使得中標價格比概算價格少了20%以上,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融資能力,促進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其次,有助于提高前期運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從理論角度分析,BT模式采用的是國際規(guī)范化管理和運行,借助先進技術與管理方法,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與管理進行改進,實現(xiàn)了設計、施工、管理的有機結合,極大的減少了政府建設管理與協(xié)調的管理成本。最后,有助于基礎設施環(huán)境的改善,構建了社會信用體系。在建設工程中運用BT模式,實現(xiàn)了資源配置優(yōu)化,在引進先進技術與管理方法的基礎上,避免了市場暗箱操作、腐敗、轉包分包等問題的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設工程質量與效率,實現(xiàn)了城市整體建設環(huán)境的改善。同時,BT模式的實施,也是對政府與企業(yè)信用的考驗,在一定程度上構建了政府的信用平臺,促進了政府功能的全面發(fā)揮。
二、建設工程BT模式的風險評價
(一)前期風險評價
1.決策風險
決策風險指的就是在合同項目決策過程中存在的風險,此類風險的出現(xiàn)經常是企業(yè)與客戶洽談或者投標的時候,對客戶需求或者能力掌握不當導致的,或者受到其它企業(yè)的誤導與影響,致使決策失誤。BT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方式,在我國應用時間較短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度還不完善,缺乏健全的決策管理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決策風險。為此,在實際工作中,必須結合建設工程的實際情況,加深對BT模式應用的研究,保證政府職能部門的責權清晰,嚴格審批,確保決策工作的有效性。
2.合同風險
現(xiàn)階段,我國BT模式通過合同文本還存在不足,相應的招投標工程索賠、經濟糾紛處理等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度還不完善。目前工程項目基本為“買方市場”,項目業(yè)主處在主宰地位,其主要體現(xiàn)就是:合同條款苛刻;投標文件缺陷;融資決策與策略報價失誤;甲乙雙方責權不對等,一般均對甲方有利;各項管理制度不完善,執(zhí)行力度較弱,普遍存在延誤工期的現(xiàn)象;自行采購材料、設備缺陷;等等。為此,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重點分析以上內容,避免出現(xiàn)相應的風險,確保建設工程的順利完成。
3.招投標風險
因為BT模式是一種政府特許的投融資模式,我國應用還不成熟,各地BT模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業(yè)主在決策的時候,沒有對建設工程的BT模式投融資環(huán)境進行充分考慮,就無法充分發(fā)揮BT模式的優(yōu)勢,導致項目流標或投標人較少,使得投標競爭力下降、工期延誤、成本增加等,不利于工程建設。為此,在實際工作中,結合建設工程的具體情況,了解招投標環(huán)節(jié)中存在的風險,合理運用BT模式,為工程建設的順利展開提供可靠依據(jù)。
(二)融資建設期風險評價
1.融資風險
融資風險指的就是在項目開始或者投資超預算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融資成本上升、資金不到位現(xiàn)象。在建設工程中,如果出現(xiàn)融資成本上升的現(xiàn)象,不能予以及時處理,就會對投資收益產生影響,甚至出現(xiàn)虧損情況;如果一旦資金不到位,就會導致項目實施停滯,甚至解除合同,不僅需要投資建設方承擔違約責任,還會影響企業(yè)形象與聲譽。在分析融資風險的時候,可以將注意力放在融資方案可行性與成本方面。針對融資方案可行性而言,主要了解投資建設方的實力,并且明確項目是否達到貸款要求;針對融資成本而言,主要了解投資建設方對融資成本影響因素的預測。為此,在融資協(xié)議中強調BT模式運用,以此來降低融資風險,實現(xiàn)建設工程的預期效益。
2.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指的就是在建設工期內,因為各種技術原因,導致發(fā)生一些施工事故風險,加之BT模式中運用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較多,缺乏對新技術的了解,影響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為合同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為此,在建設工程中,通過對BT模式項目投標的勘察,了解技術風險,如設計變更、斷層帶影響等,結合工程的具體情況,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
3.成本超支風險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其它建設項目一樣,BT項目也要面對成本超支的風險。在建設工程中,原材料價格變動、通貨膨脹、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均會對工程成本產生影響,尤其是原材料采購價格與勞動力市場價格的波動。為此,在BT模式下,主要由投資建設方完成項目投融資與建設工作,其建設工作是獲取利益的主要方面,建設成本與投資建設方的投資收益率有著直接關系,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所以,在建設工程中,必須充分了解風險發(fā)生的原因及后果,進而找出合理的解決措施,盡可能減少風險損失。
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對BT模式概念與優(yōu)勢的分析,加深對BT模式的了解,進而在建設工程中予以全面運用。然而,因為BT模式在我國應用時間較短,還不夠成熟,風險意識較為薄弱,為具體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所以,在實踐工作中,不僅要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充分結合工程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理論知識,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提供可靠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王晶晶.建設工程BT模式的風險評價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2] 張舟舟.BT融資模式的風險管理研究——以東北某快速道路為例[D].西安理工大學,2013年.
[3] 張富濤.如何加強軌道交通BT項目建設工程成本管理[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6).
[4] 羅鴻達.BT模式下籌措公路建設資金的風險管控[J].經營者,2014(08)
[5] 譚詩維.BT模式在工程實施階段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設計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