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給老伴買個泡茶杯,晚上去網購。
看到一個特價19.9元的,很不錯。下單前想湊成79元免郵費,于是又買了六只一組的玻璃杯,下單前看到買200元減40元的優(yōu)惠,就又買了一口炒菜鍋。湊數下單時看到買400元減120元,于是……
踟躕了很久,加這個減那個,反復來回浪費了兩個小時后,痛下決心把一切都刪掉,只留下泡茶杯19.9元,加上5元錢的郵費,就OK了??蛇@一晚折騰的時間呢?沒有算進去,無價。
第二天,老伴收到泡茶杯很高興,問價?;卣f:“25?!薄鞍?,太好了真不貴,物美價廉?!?/p>
這個賬該怎么算?
買400元減120元還是買25元不減?一般我會選擇前者,買400元減。可這一次沒有,我只買了需要的。感覺有點虧,起碼湊個單到79元,就可以省運費啦。但買一堆并不馬上需要的東西,不符合“有錢不買半年閑”的傳統消費原則。
其實也是不符合“斷舍離”原則的。
比如想買的那只炒菜鍋,沒下單時就想:這只鍋放在哪里呢,何時把舊的替換掉呢?再比如六只玻璃杯,也需要有地方擺放??雌饋硎″X,其實增加家務成本。簡單生活,說起來容易做著難啊。
以此類推,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菜市場論堆買便宜菜,回家多半會變成垃圾,多一次倒垃圾的成本;大減價時買的衣服、鞋子,當時感覺還不錯的,但很可能永久都不會穿,最后也變成垃圾。
“雙十一”之類的網絡搶購也是一樣?!百I的沒有賣的精”,被忽悠著無計劃購物總會敗給有計劃選購。貪小便宜吃大虧是不爭的事實,并且這樣的例子家家都有,不勝枚舉。
很多時候,買東西和有錢沒錢無關,和需要不需要無關,和生活觀點、理念有關,和沖動購物關系很大。
把日子過得清爽其實并不容易。
老家庭積攢很多舊物雜物,都舍不得扔。有時老太太狠心扔了,老頭還會撿回來存著以后用。小日子買東西的速度更快,雜物更多,更新的速度快,清理的節(jié)奏慢——生活在“垃圾堆”里的小夫妻并不少。
“斷舍離”,其實先是思維方式,再是具體做事的方式方法。
如果那天我400元減120元下單,可能又是買一堆“雞肋”回家。因此下決心:不是最必須的物品,以后不許進門;最必須的物品進門之后,之前的迅速處理淘汰。
秋風一起,又到了時令收納階段。
添置和淘汰,收納和選擇,都是過日子的必須。以前過日子大家人云亦云、大差不差?,F在日子過出很多不同,房子、車子、票子都在拉開檔次和差距。還有這些表面之后的真實生活,有窩窩囊囊的,有清清爽爽的,有成為物質奴隸的,有忽視物質完勝的。
小小網購,開啟智慧生活模式。以后不會再糾結這筆賬怎么算了。只要簡單,只要清爽,只要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