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市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九龍江出海口,倚山濱海,山海田俱全。曾幾何時,這里的十里長窯輝煌一時,漫山臨溪而建的窯口日夜生產(chǎn),不計其數(shù)的瓷器順著蜿蜒的小溪走向世界……斗轉(zhuǎn)星移,數(shù)百年后,又成為屹立在海峽西岸的一顆“海上明珠”。
龍海自古以來就有“海濱鄒魯”的美譽,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聞名全國的“龍江風格”的誕生地。有世界最大的石梁橋——江東橋,臺胞朝圣地——白礁慈濟宮等名勝古跡。還有被列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2200萬年前的古火山口。
江東橋
“江風搖落水漪漣,恍似秦淮八月天。邱隴高低龍嶼店,煙波出沒鷺門船?!贝耸住督瓥|詩》是古代詩人王敬游覽江東橋后留下的詩文。江水滔滔,斗轉(zhuǎn)星移,一段段江東造橋的歷史往事,似乎盡在眼前。
江東橋原名通濟橋、虎渡橋,位于龍海市榜山鎮(zhèn)馬崎村(原步文鎮(zhèn))東部,漳福公路干線上。西距漳州16公里,東距廈門60公里,是水陸交通之要道,閩南的第一形勢地。
江東橋與泉州的洛陽橋,晉江的安平橋,福清的龍江橋合稱為“福建四大古石橋”。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江南石橋,虎渡第一”,其實,事實遠不止于此。我國著名橋梁專家羅英先生在其巨著《中國石橋》中說:“我國簡支石橋,根據(jù)古籍文獻之記載和實際調(diào)查所得資料,其構(gòu)造雄偉,石梁龐大沉重者,當以福建漳州虎渡橋為第一,其每根石梁的重量約為100—200噸?!苯暧直弧妒澜缰睢窌袨槭澜缱畲蟮氖簶颉?001年6月25日,江東橋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東橋這段溪流,古稱柳營江,原是通津渡口。據(jù)《龍海風物志》記載,江東“兩岸峻山對峙,萬壑并趨,江寬流急,波濤洶涌,駕舟渡江,進寸退尺,令人眩目怵心?!碧貏e是“渡當溪海之交,飄風時至,篙師難之”(引自宋代黃樸《虎渡橋記》)。由此可見,當時駕舟渡江之艱難。
古時,為免受江河之懼,舟楫之苦,修橋造路成了人們出門遠行之必選,也正是出于對于人類自身智慧的肯定和辛勤勞動的贊許,由此衍生出了種種與鋪橋造路有關(guān)的故事與傳說。建造江東橋的故事與傳說,就充分地印證了這一點。
據(jù)明代陳讓《重修虎渡橋記》載:據(jù)說,修橋時,因水深流急,如脫韁野馬,拋石都被沖散,遲遲未能奏效。一時間,工匠們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一天傍晚,有位工匠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只老虎背負小虎泅水而過,泅過一段激流,就停下歇息,再泅再歇,終于將虎子馱過了江。這位工匠猛然醒悟,虎歇處,江底可能有石阜,一勘探,果然如此。于是眾工匠便沿著虎泅一線選址造墩,在虎歇處投巨石壘筑橋墩.果然一舉成功,因而便命名此橋為虎渡橋?!吧窕⒇撟佣山敝鞓蚬适掠纱硕鴣?。
白礁慈濟宮
白礁慈濟祖宮,原名龍湫庵、慈濟廟、慈濟靈宮。位于龍海市角美鎮(zhèn)白礁村,供奉保生大帝,是閩臺保生大帝廟宇的祖廟。
保生大帝姓吳名夲,字華基,號云衷,白礁村人。生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吳夲十七歲從師學道,苦煉歧黃,精通醫(yī)術(shù),醫(yī)德高尚。宋時閩南一帶曾多次疫癘流行,吳夲帶領(lǐng)徒弟,四處奔走救治,救人無數(shù),時人譽為“華佗再世”。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五十八歲,在泉郡同邑積善裹文圃山龍池巖險峰采藥,跌崖致傷,不治,卒于家。
白礁村民為紀念吳夲生前慈悲濟世,于宋仁宗景佑四年,自發(fā)籌款建龍湫庵,祀奉吳夲像,號為“醫(yī)靈真人”。南宋高宗二十年,高宗皇帝為感吳夲恩德,頒詔動支國庫,遣使監(jiān)工,把龍湫庵改建為一座宮殿式的廟宇,并賜名為“慈濟廟”。孝宗皇帝追封號“慈濟靈宮”。
現(xiàn)存的白礁慈濟宮,建于南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為三進皇宮式殿宇。整座建筑依山遞高,層樓迭展,雄偉壯觀。中軸線上自西南而東北依次為前殿、天井、月臺、正殿、后殿。天井兩側(cè)為雙層鐘鼓樓。前殿為二層樓閣式,單檐歇山頂,上覆紅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門式,一層面闊十一間,進深三間。二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層用木柱,下層用花崗巖石柱支承,梁架抬梁式,門廊豎有6根青褐色花崗巖雕蟠龍石柱。正中門兩側(cè)有紫銅色石獅1對。左右兩側(cè)方形石柱4根,左邊刻題“慈心施妙法,濟眾益良方”,右邊刻題:“保我德無量,生民澤利長”的竹葉筆法形對聯(lián)石刻。
整座白礁慈濟宮建筑結(jié)構(gòu)集宋朝以來的歷代建筑風格藝術(shù)之大成,形成了一座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的藝術(shù)寶庫,被譽為“閩南故宮”。
近幾年來,白礁慈濟宮已成為福建閩南旅游勝地,海內(nèi)外朝圣的信徒和游客絡(luò)繹不絕。
古火山口
隆教古火山位于龍海市隆教畬族鄉(xiāng)白塘村東南的牛頭山腳入??谕?,是形態(tài)完美的新生代玄武巖古火山。
隆教古火山歷經(jīng)15次噴發(fā),總厚度為178.5米,現(xiàn)在可看到的只是晚第三世中段上部的最后3次噴發(fā)物,距今2460萬年。古火山第一次噴溢為灰黑色含橄欖巖包體玄武巖,沿東北方向呈半環(huán)狀展布,屬地殼深部上地幔物質(zhì)隨熔漿噴溢而成。第二次噴溢為柱狀節(jié)理深灰色粗玄武巖。第三次噴溢為灰黑色含角礫粗玄武巖,分布于火山口中心部位。
古火山口形狀似一個朝天的橢圓形喇叭口,開口處頂端直徑50米,底部深3米,潮漲水淹,潮退口現(xiàn)。在古火山周圍0.7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火山活動的形跡十分完整和清晰。地表上由巖漿形成的灰色、暗紫色、紫灰色的玄武巖,形態(tài)各異,奇峭崢嶸。特別是成片的六方柱狀節(jié)理玄武巖以及西瓜狀、流紋狀、枕狀節(jié)理玄武巖,呈奇特壯麗的景觀,被地質(zhì)學家譽為“中外罕見的古火山博物館”和“形象生動的海上兵馬俑”,是世界罕見保存最為完好的海底古火山,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觀賞價值和化學物理磁療價值,專家們稱之為“具有壟斷性、特色鮮明的旅游資源”。站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鑄就的古火山口上,眼觀洪波涌起、驚濤拍岸的大海,心靈會深受震撼。
龍海古火山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其北與廈門特區(qū)僅一水之隔,南靠廣東省汕頭港,東臨臺灣海峽,西與香港招商局中銀漳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及漳州電廠相接,腹地寬闊。周圍景點眾多,有明洪武年間抗擊倭寇的兵戎鎮(zhèn)海衛(wèi)古城、以閩南第一峰著稱的南太武山24景、華東最大的流會燈塔、設(shè)施完備的海濱高爾夫球場,還有12公里長的隆教灣天然海濱浴場,發(fā)展旅游業(yè)得天獨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