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影響,不僅僅關系到學生做學問,更影響到他做人。本文將從自己在學生階段的自身經歷,通過具體的例子來進一步闡述它的重要性。
我的書桌上有一個A4大小的厚實筆記本。
在將近一百頁的筆記里,有三年研究生于工作室研究課題的日志;有外出考察過程中導師與我們學生討論的學術命題和人生命題,及提問反饋;有針對畫稿——藝術創(chuàng)作的核心問題——的點評和反饋;還有我的導師對本科班畢業(yè)作品沖刺階段的創(chuàng)作指導的全程記錄。
過去,我將這本記錄視為研究生階段專業(yè)課學習的結晶,它對我的學術素養(yǎng)的修煉提供源源不竭的養(yǎng)分;如今當我成為了一名教師,親自實踐教學,才猛然發(fā)現(xiàn):筆記中,字里行間寫的內容都是最好的教學方法。我的導師——四川美術學院陳恩深教授——用他的言傳身教,將“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師德品質和躬行方法潛移默化地“遺傳”給了我。甚至可以說,不僅是筆記之記載內容,全是嚴謹?shù)刂螌W、負責地教學,就連這本筆記記錄方式的不斷優(yōu)化,儼然就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對治學、傳道精益求精的學習典范。
我認為實證的結果勝于一切純粹理念的陳述,在這里簡單闡述筆記記錄的三個階段的優(yōu)化過程,以期以小見大:
這本筆記我從研一去工作室學習就開始記錄,它其實是對隨身臨時記錄本上知識重點的的整理。記錄伊始完全依照個人習慣,沒有重點可言,按數(shù)字順序依次寫下。
外出考察回來與老師進行了一次學習反饋,他指出:我筆記中對考察內容的整理并沒有進行邏輯的思考和先后次序的分類。而我忽視的這個環(huán)節(jié),正是可以將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邏輯關系和系統(tǒng)關系理清楚的關鍵——這比簡單的對臨時筆記的整理和修正更有意義。會談后的次日,他還專門給我打電話,教授我如何正確整理筆記:歸納要點,由重要到次要的順序分類,便于瀏覽和思考。隨后,我將之運用在工作室日志中:每次的記錄以“今日要點”的羅列開頭,其次根據要點的重要程度排序,其中對思想的歸納優(yōu)先于對技法的整理。最后證明,這樣做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到了研二,我和老師又交流了寫筆記的事情,他認為,我們作為藝術工作者,筆記的記錄既要嚴謹,又不可寫得與實驗報告一樣,一定要有自己的感性的東西在里面——這是對考察后第二階段筆記整理的辯證批判。他推薦艾克曼寫的《歌德談話錄》,我看后才發(fā)現(xiàn)學習筆記還可以這般既有學術又生動——仿佛我置身于歌德的書房,坐在他對面聽他娓娓道來!這本書是筆記“情景感”的最佳實例——筆記也有審美。過去,我做到了有重點、有條理,但卻割裂了筆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如今需要修改為兼情景和重點為一體的寫法。它的好處在于邀請讀者進來,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讓理論的認知變得容易。特別是遇到導師授課時靈感突然出現(xiàn)的情況,如此記錄更能通過對情景的還原,讓觀者為思想的火花拍手稱奇。我從此方式中收獲的筆記,以及一步步發(fā)現(xiàn)問題、優(yōu)化改良的做事方法,將會終身受益。
以上只是筆記的寫法問題,我的導師卻覺得學問不分大小。在指導中,導師用他嚴謹做事的準則要求我們,我深刻感受到毫不松懈的治學態(tài)度。受到這種態(tài)度的感染,于是我想向他學習。所以,將事情盡能力做到極致,并貫穿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成為了我現(xiàn)在努力的目標。同時,他的教導讓作為學生的我深有感觸,教師的言傳身教對于學生來說,將產生多么重要的烙?。∫虼?,身份轉換后,作為教師的我,也就非常清楚以身作則給學生帶來的巨大影響。
不僅治學如此,做人與做學問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以說,二者無法絕對地割裂開來:做人重本心,在做學問上就會有學術的良知和道德:治學嚴謹?shù)娜?,他在生活中不會是一個沒有擔當和責任感的人。
所以,教師的責任重大在于,教導學生做正直的人,于他的學業(yè)、事業(yè)也頗有裨益;教育學生學習知識,也同時在影響他的為人與做事的原則和方法:教師教導學生慎獨,他對待自己的學業(yè)和事業(yè)就會自明、自覺、自立、自在;教師對教學的敷衍就會衍生出學生做事、為人的敷衍態(tài)度。
但其中要注意的是,教師教授學識的時候正處在教學的情境中,而教授做人,往往容易泛泛而談。做人與修為的傳授不應該刻意地進行,耳提面命的效果不如在合適的時候促膝談心。在我做學生時,導師常常是在事情的當口,告訴我他的抉擇和看法。在這種“當下正在發(fā)生”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我想不論是哪一個學生都會終身難忘:
比如,春光大好的時節(jié),我們與導師坐在戶外草地上談學術,不遠處一群學生竄到油菜花田里不惜損壞花桿去拍照。導師示意我們去勸阻,我永遠記得奔跑而去時不太好聞的油菜花味和被我們維護的滿眼黃花。今后如果遇上同樣有損公德之事,我同樣會這樣去做。
如上述這般能在教學和做人方面因材施教,給學生適時提出正確、合理的人生建議雖然是老生常態(tài),其實實踐這一點不容易。不易的地方不在理念的理解,在能否做得到:這與教師的人生和專業(yè)上的閱歷和經驗是很有關系的(對于藝術類的教師而言,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想象力)。如果你要問:一個有能力把控全局(傳道授業(yè)的全局),并將因材施教信手拈來的老師,他的自信和能力來自哪里?那一定是建立在對生活的長期體悟和大量的專業(yè)訓練的基礎之上。
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教學相長,老師也應該是最好的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同時自身也在尚德、修能、成長。
結語
過去,我是導師言傳身教的受益者,現(xiàn)在我自己身為老師,更能體會到自己責任之重大,教書育人這兩點中,任何一點都不能看輕。把這兩點做好將是我前行的方向。
(作者單位:武昌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