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品牌的服裝在設計當中運用到了多種設計手法和設計元素,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元素也被歐洲品牌服飾所包攬。所以本研究主要就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元素對歐洲品牌服裝的滲透進行簡要分析,希望所得結果能夠引起大家的關注和重視。
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無論是從風格還是從花紋上來說,都具有深重的文化色彩,也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自從近代以來,受到經濟全球化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元素也開始被運用到了多個國家的設計當中,其中歐洲品牌服飾便巧妙的利用了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文化元素,所以為了更好的推動國內服裝設計的發(fā)展,需要對中國傳統(tǒng)服飾對歐洲品牌服裝的滲透進行研究分析。
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元素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表現在諸多的方面,即便是在服飾上,也能夠體現出那種傳統(tǒng)的意境之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的是感性和整體性,追求的是天人合一,我國的民族服飾一直都是我國文化的直觀體現,相對于文學、舞蹈和音樂等,傳統(tǒng)服飾的特色性會更容易讓人接受。單從我國傳統(tǒng)服飾來說,其主要采用特殊的款式和民間的紋樣,面料也追求傳統(tǒng),且擁有鮮明的色彩,這樣能夠給人更加直觀和強烈的感受。
從我國傳統(tǒng)服飾的款式來說,其主要樣式就是對襟和前開式的樣式,前開衣最早起源于中國,這種服飾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最早出現在皇帝時期。我國的服飾從總體上來說主要有兩種基本的形制,分別是衣裳連屬制和上衣下裳制。這兩種形制在我國上下五千年內交叉使用,相容并蓄。一般來說,女主要穿的是上衣下裳制的衣服,而男子主要穿的是衣裳連屬制的衣服。再對衣服的面料進行分析,我國最早的面料是葛布、苧麻布、大麻布。所謂的葛布實際上就是采取葛藤的莖皮纖維進行紡織做成的不料,而苧麻則是我國所特有的植物,所以歐洲人都將這種植物稱之為中國草。而將大麻又稱之為漢麻。當然在這里必須要提到的就是絲綢,這是享譽世界的一種服裝面料。
說到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元素,我們不得不提的就是旗袍。這是我國近代最為典型的一種服飾,而且這種服飾濃縮了我國幾代服飾的精華,因為滿人主要有旗人之說,說以他們所穿的袍服也稱之為旗袍。旗袍主要是以長袍為主,其領子為圓領,右掩襟,但是傳統(tǒng)的旗袍卻并不開叉,其樣式較為寬大且平直,衣長一直到腳。一般來說,旗袍的選料多為繡花大緞。旗袍在其領子、衣襟和袖子的邊上都有寬圖案進行鑲邊處理。從整體上來說,旗袍的衣長距離腳面大概5分左右,前歐虎都有縫,加大襟領子高約一寸多。袖子的長度和手腕相齊,一般都是小袖口,在旗袍的外面再套一件背心旗袍。
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期,旗袍開始逐漸普及開來,一直到滿漢兩組的女子都穿,而且領口窄小,邊緣漸漸變得更窄。到了20年代末的時候,因為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等,旗袍的長度開始縮短,腰身開始縮進,到這一時期,開始形成了一種富有中國特色的改良旗袍。而旗袍的這些元素也被開始被西方,特別是歐洲的一些品牌服飾所收集,最終成為其品牌服飾設計的主流元素之一。
歐洲品牌服飾的設計手法
在歐洲的一些品牌服飾當中經常會看到一些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服飾元素,這些元素涉及到了花紋,也涉及到了款式。在歐洲品牌服飾當中常見到的有中式的立領和前開型的大襟,有吉祥紋也有兩側開叉的下擺,這些都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當中最長用到的風格款式,但是歐洲的品牌服裝在設計過程卻并非是直接拿過來沿用,而是經過巧妙的安排和改造,使其更加的和服飾相搭配。
分析歐洲品牌服飾,其最主要的特點是設計手法較為多樣,而且對于各種元素的運用非常靈活且嫻熟。一般來說,特別的元素和新式的元素常常會被歐洲的時尚品牌來當做設計元素,而且這些元素也常常會為他們的服裝設計師們提供有效的幫助,使其成為靈感的來源。歐洲時尚品牌的服飾具有這樣的能力,即便是非常具有風土氣息的元素,經過歐洲時尚界的設計,也會變成最為時尚的品牌[1]。而且這種元素看起來也沒有思考的不協調,融入的非常緊密。對于服裝設計來說,圖案設計和色彩的運用是十分重要的,歐洲很多的市場品牌服飾在款式和外型上看起來都沒有較大的變化,但是色彩和圖案卻千差萬別,很多時候看似同一種類型的衣服,卻給了人們另外一種感覺。
除了外形款式和色彩圖案之外,歐洲品牌服飾對于細節(jié)的處理也做的非常到位,在服裝設計當中,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可以說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細節(jié)的細微變化往往將一個品牌的價值定位確定出來,同時也能夠確定一個品牌的檔次。一般來說,品牌越高檔,其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也就越細致。歐洲的時尚品牌服飾在細節(jié)的把握上較為靈活,其不但涉及到了領口的壓線、袖口的滾邊、下擺的開衩,而且也關系到了紐扣和拉鏈這些輔料的設計變化。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歐洲的時尚品牌才總是走在世界領先的位置上。
歐洲品牌服飾對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元素的運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有“中國風”一詞,在時裝界對于中國風的定義較為普遍,定位也較為準確。這是一中追求中國情調的西方圖案及裝飾風格。這是歐洲洛可可藝術的一種分支,從這里也能夠分析出歐洲人民對于中國風格的理解和追求、向往,他們運用無窮的想象力,并綜合其西方的審美情趣,最終將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文化元素巧妙的添加在自己的品牌設計之中。
最早在1977年的時候,伊夫圣洛朗最先在中國推出中國風系列服飾,這引發(fā)了使人的強烈反響。而對于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文化元素的運用,設計師主要是根據中國清代的官服中的涼帽和馬褂來進行設計,并將對襟馬褂的款式進行適當的壓縮刪改。上裝主要采用了織金綾,并且將金色條幅和羅蘭條幅鑲嵌在上裝上面。1983年,歐洲的有一位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設計出了一件動感十足的女裝夜禮服,并將之命名為中國寶塔。這身服裝的款式和造型極盡夸張,而在裁剪和拼接方面也做的十分復雜[2]。特別是將連衣裙的裙尖設計翹起,仿佛是寶塔的飛檐,而在分析裙身,其盤繞而下的服裝效果都仿佛是寶塔的層層塔身,這件服裝在每一個回旋和轉折處都體現出了濃厚的建筑風格。2004年秋冬發(fā)布會上,伊夫圣洛朗又一次運用到了中國風設計,并將此作為主題,整場服裝秀都在上演著各種中國風的款式。而且還充分利用了中國各類支持元素,使整個服裝秀會場上充滿了京劇的吊嗓子和緊鑼密鼓的喧囂聲。在服裝的款式設計上,其也巧妙的將旗袍立領加入其中,在色彩的選擇上用了較為鮮艷的中國紅。
2005年DG春夏發(fā)布會上對中國旗袍的款式進行修改,改變成為另一種風格的旗袍。無袖連衣裙,其上領主要運用到了中國的立領設計,而裙身側采用了開叉設計,下擺處右側的開衩一直持續(xù)到人的大腿根部。在衣服領子的外圍處主要對中國傳統(tǒng)的滾邊加以運用,形成裝飾效果。而這一季DG的主題是熱情奔放夏威夷,款式的設計和應用上主要涉及到了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應用,但是在印花上卻采用了鮮艷的顏色,裙擺單邊的開叉等地方都配備了足夠好看的花紋進行裝飾,從這些方面體現出夏威夷的激情與奔放,而這樣也給優(yōu)雅的旗袍增添了一絲嫵媚的氣息。而同時,這一季的另一款服飾也對中國傳統(tǒng)畫的鳥圖案進行運用,主要對大面積的印花進行采納,并且借鑒了旗袍的款式,使這款服飾云間讓人眼前一亮。
結語
在本研究當中,筆者主要對歐洲的品牌服飾的設計手法進行分析,并總結了歐中服飾當中對于中國傳統(tǒng)服飾當中的文化元素的應用情況。中國的古典美學對于現代化的服裝設計具有很好的啟發(fā),所以在對服裝設計的時候,更應該吸收我們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越條件,借鑒國外服飾的相關特點,設計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服裝。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