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見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話是:吃了嗎?可見,吃在北京人生活里是頭等重要的事兒。所以BTV生活頻道《美食地圖》就這么產(chǎn)生了。
《美食地圖》節(jié)目主編覃娜介紹說,要為觀眾提供最可信任的美食指南,同時欄目嚴格拒絕植入性廣告,完全站在客觀的立場推薦、評價,樹立節(jié)目的權(quán)威性。當然,這如果僅僅是一個解決口腹之欲的導吃指南,層出不窮的新媒體已經(jīng)可以滿足。在北京,吃的不僅是食物,而是文化,也是情懷。《美食地圖》要在尋找中探尋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歷史文化,其中有講兒有說頭的,就是京城百姓最得意的耶口京味兒。
京味兒是什么味兒?烤鴨的酥香,炒肝的滑潤,鹵煮的濃醇,豆汁的酸爽,爆肚的脆嫩,涮肉的鮮美,人間一切珍饈美饌的味道,京味兒幾乎都能涵蓋。著名北京民俗學家金受申先生,用“吃盡想絕”來形容北京人愛吃和會吃,然而,不管是宮廷御膳還是市井小吃,京味兒透出的就倆字兒:講究!《美食地圖》尋找的京味兒,其實就是帶電視觀眾體會其中的講究。
很多人以為,皇城根下,吃得講究必談宮廷御膳、滿漢全席,就得蒸熊掌、蒸羊羔、蒸鹿尾兒,這些,只能說是京城獨有的味道,可是,山珍海味因為食材講究,自然帶著講究的身份。但更多的京味兒,并不一味奢華,而是把講究用在了小處。
老北京講究吃時令,隨著四季交替,各種美味輪番登場。春回大地、桃紅柳綠之時要吃鮮,春餅里卷著頭茬韭菜炒的合菜,這叫講究;驕陽似火、酷熱難耐的夏季要消暑,用上等烏梅熬一宿熬出酸梅湯,這也叫講究;進入涼風送爽的秋天要貼秋膘,必須是幾十年老湯燉出來的醬肘子,這還是講究;到了冰雪連天、北風呼嘯的冬季,熱騰騰的銅鍋里涮手切鮮羊肉,這更是講究。
吃什么有講究,怎么吃,更是講究。大早上起來,來碗豆汁兒,配焦圈或者咸菜,這酸爽,只有北京人能咂摸出它的精妙,而且必須是大口大口的招呼,才是北京人的范兒;吃炒肝,配倆包子,炒肝如果用勺子?著吃,那是絕對的露怯,必須得手托著小碗,用嘴直接忒兒嘍,這才是京味兒。
老舍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在北京城里的人,有錢的是真講究,沒錢的是窮講究,《美食地圖》成長在北京,更愿意記錄下只屬于這個城市的味道,甭管是真講究還是窮講究,都帶著這個城市的氣質(zhì)——體面干凈地吃一塊烤鴨,不緊不慢地喝一碗豆汁兒,恬淡隨和地來一口爆肚,這是京城特有的氣定神閑,也是專屬于北京人的情懷,北京人的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