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閩西腹地,有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村落,這就是“客家祖地”龍巖市連城縣培田古村。據(jù)了解,培田的客家古民居建筑與永定客家土樓風格迥異。如果說土樓是古堡,封閉而堅固,那么培田民居就是莊園,舒展而優(yōu)雅。培田民居是繼永定土樓、梅州圍攏屋之后發(fā)現(xiàn)的又一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瑰寶。
培田古民居是迄今漢民族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之一。位于福建省連城縣西部,距縣城40公里,面積13.412平方公里。這個客家小山村因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聞名。培田的建筑風格迥異于永定土樓,相較于永定土樓的封閉和堅固,培田民居則顯得開放和優(yōu)雅。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藝,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是漢族客家建筑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人稱“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國南方莊園”,有“民間故宮”之美譽。
培田在連城縣西北約30余公里的山凹里,因全村皆姓吳,故又稱“吳家坊”。吳氏祖先自宋末由中原南遷至此已近千年。這里山環(huán)水繞,鐘靈毓秀,村里完好地保留著三十多幢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古民居建筑群。走進這個人文薈萃、歷史遺跡豐富的古老村莊,如同走進神秘、充滿魅力的客家古文化群體。
徜徉在培田的千米古街,皮鞋叩擊巷道鵝卵石發(fā)出的一聲聲回響,如歷史的回音。村中那條二米寬的街道兩旁,店鋪柜臺一家連一家,豆腐坊、藥鋪、剃頭店、水酒廊、食雜店……油漆剝落的老商鋪隱約可見舊日的繁華,靜默的巷弄似乎還回響著當年的叫賣聲……恍惚間,讓你仿佛置身當年市聲喧囂、商賈興旺的吳家坊。
古街貫穿全村,是培田的主要商業(yè)集市。培田原是閩西古時官道上的一個驛站,官道從古街穿村而過。身處交通要道,這是培田文化興盛、商業(yè)發(fā)達的重要原因。明清時代的培田,是汀州與江西、兩廣等地進行竹木、藥材、海鮮、食鹽等商品貿(mào)易的中心?!巴ブ刑m蕙秀,戶外市塵囂”是培田當年繁華的寫照。據(jù)村中老人說,培田上百年前商業(yè)十分發(fā)達,曾出過數(shù)位顯赫汀州八縣的鄉(xiāng)紳。他們不僅在鄉(xiāng)里經(jīng)商務(wù)業(yè),還到汀州、福州等地經(jīng)營錢莊、布莊和紙業(yè)(至今,福州塔巷和妙巷還留有他們創(chuàng)建的“吳氏會館”“宣河試館”舊址)。有的還遠赴南洋,至今其后裔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都擁有自己的實業(yè)??梢姰敃r吳家坊人的開放思想和創(chuàng)業(yè)膽識。
古街兩旁的幾座百年宗祠,更是精巧華麗、獨具匠心。古祠門前,有的石獅石鼓分踞兩側(cè),有的石龍旗聳立,氣宇不凡。古祠門廬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大廳高懸金畫匾,窗牖鏤雕木刻;石柱刻楹聯(lián),木壁繪漆畫。一座座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古宗祠顯示了當年工匠精湛的建筑工藝水平和文化品位,體現(xiàn)了客家人敬祖睦宗的傳統(tǒng)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很難想像,在閩西偏僻山區(qū)的小村落,居然深藏著一個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古書院。它躲開外界喧囂,在群山環(huán)繞中悄然而立。
南山書院,前身為“石頭丘草堂”,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面積八千多平方米。書院傍山而筑,圓石鋪階,院門秀雅,透出濃濃的書卷氣。圍檐邊一株宋人植下的羅漢樹枝干遒勁、冠蓋如云,見證書院的百年風雨。曾在此潛修的清代名士曾瑞春將書院與朱熹講學(xué)的鵝湖鹿洞相提并論,足見這里環(huán)境之清幽。
書院內(nèi)庭院深深,讀書處圍建著可坐可倚的回廊。穿過回廊,是書院側(cè)廊的正堂,那是昔日先生授課之所。陽光從天井斜曬進來,落在兩張朱漆剝落的太師椅和一張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桌上存放一方殘缺的墨硯、石刻《書院記》及清代木刻本《吳氏族譜》……數(shù)百年來,這里走出了一批批文武英才,僅明清時期培養(yǎng)出的榜眼、翰林、進士、秀才就有150余人,其中官至五品以上的就有7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巡視汀州府,聞聽培田村以“文墨之鄉(xiāng)”飲譽汀連,懷疑是否徒有虛名,就以縣教諭裝扮暗訪培田。幾經(jīng)探訪,終被“業(yè)繼治平”、“斗山并峙”等氣貫長虹的楹聯(lián)牌匾及培田人深厚的文化涵養(yǎng)震撼,遂留下“渤水蜚英”的傳世名匾,此牌匾至今仍保存完好。民國時期,培田有4名留學(xué)生赴日、法求學(xué)(其中有一人與周恩來同窗),有3人上了黃埔軍校。時至今日,這里仍然傳承客家先祖遺訓(xùn),耕讀為本,崇文重教。解放后,書院改為培田小學(xué),由此培養(yǎng)出的大中專畢業(yè)學(xué)生逾五百人,其中不乏教授、工程師、書畫家、作家……南山書院書香綿延、文風鼎盛,一如書院門前清代尚書裴元章的題聯(lián):“距汀城廊雖百里,入孔門墻第一家”,印證了客家人耕讀文化的豐厚積淀。
穿過千米古街和幽深小巷,在宛若迷宮的古村抬頭可見明清時期的深宅古院,一幢連一幢,共有34座。最大的有九廳十八井,占地達69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一井二廳二廂四房,面積500多平方米。這些古建筑布局科學(xué),緊密有序,各座建筑布滿浮雕、楹聯(lián)、名匾、木刻等,集工藝、美術(shù)、雕刻、書法、文學(xué)藝術(shù)于一體,到處是讓人賞心悅目的坪地、磚墻、魚池、花圃,儼然是一個休閑養(yǎng)生的美麗莊園。
何謂九廳十八井?九廳指門樓、下廳、中廳、上廳、樓上、樓下、左花、右花等九個正向大廳,十八井包括五進出的五井、橫屋兩直各五井、樓背廳三井。這是客家人結(jié)合北方庭院建筑,適應(yīng)南方多雨潮濕的氣候及地理特征,采用中軸對稱布局,廳與庭院結(jié)合而構(gòu)建的大型民居建筑。其廳、井布局科學(xué)合理,各廳各有功用。上廳供祭祀、族長議事之用,中廳接官議政,偏廳接客會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炊沐、家族聚居,集政、經(jīng)、居、教于一體。村里現(xiàn)有“大夫第”“侍衛(wèi)府”兩座九廳十八井建筑?!按蠓虻凇笔枪琶窬蝇F(xiàn)存面積最大、最典型的一座九廳十八井建筑,它于1829年動工興建,占地6980平方米,歷時十余年才建成。
在村中間的又一座高堂大屋———官廳,占地7000平方米,四周圍以高墻,門樓高聳,氣派非凡,因其是接待官員的場所,稱作“官廳”。也許當年官廳是為了接待官員而建,設(shè)計處處都透著“官氣”。外雨坪專為武官下馬、文官下轎而設(shè)。門前用鵝卵石鋪就“雙鳳朝陽”圖案的甬道專供官員、嘉賓行走。中廳高出一截的地面稱“三泰階”,舊時五品以上的官員才可在此就座。
走進“大夫第”、“侍衛(wèi)府”官廳,穿廳過井,回廊曲徑四通八達,似乎走進了迷宮。一座座大宅院由青磚風火墻包圍,古樸厚重;花廳云墻,飛檐翹角飾以琉璃花格漏窗,旁邊題詩作畫賦抒情對聯(lián),天井中魚游池底花圃飄香,詩情畫意如歌如夢;嵌于墻內(nèi)的窗戶,用磚砌成“?!薄皦邸薄跋病钡确斌w字形或圖案,寓意美好。尤其是“都閫府”大門內(nèi)以鵝卵石鋪就的“鶴鹿同春”圖,傳說在中秋月明、萬籟俱寂之夜近前靜候,還可以看見鶴舞、聽見鹿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