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波,崔建昆,胡翰林
(上海理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上海 200093)
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泵具有輸出壓力高、結構簡單、流量脈動和噪聲小等優(yōu)點,其優(yōu)越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一對特殊的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副,外齒輪的齒廓是容易加工的直線,內(nèi)齒輪的齒廓是與之共軛的曲線,這種齒形不但強度高,而且作為內(nèi)嚙合齒輪泵使用時,困油容積小,噪聲低[1]。
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泵的受力情況與其性能有著密切的關系,不僅直接影響齒輪泵的壽命,而且與齒輪泵的脈動和噪聲也有緊密的聯(lián)系。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除了嚙合力外,還受油壓力的影響。
本文從該齒輪副的特殊齒形和嚙合力的計算入手,對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副進行具體的分析,利用赫茲公式[2]求解出最大接觸應力,并與有限元方法求解的結果進行比較。
常見的用于傳動的齒輪,其輪齒的受力分析通常都是比較簡單的。但對于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泵,應考慮液壓油對輪齒的影響。
如圖1所示,以小齒輪中心為原點,其中一輪齒的對稱軸為縱坐標建立坐標系xOy。當壓強p作用于寬為B的直線齒廓時,取齒廓的一小段dl,則壓強p在這段齒廓上產(chǎn)生的壓力為dF=pBdl。
將dF沿x,y向分解,得到:
dFx和dFy產(chǎn)生的力矩為:
圖1 直線齒廓輪齒的受力
由于輪齒齒廓各部分受到的壓強不同,壓強差將產(chǎn)生力矩。如圖2所示,設在半徑rk1-rk2(rk1和rk2分別為dl段最低點和最高點到小齒輪圓心距離)對應的齒廓部分,輪齒兩側分別受到不同的壓強ph和pl。則x方向產(chǎn)生的力矩為:
類似地,y方向產(chǎn)生的力矩為:
由于My較小,為簡化計算,將My省略。
當壓強p作用于非直線齒廓時,取齒廓的一小段dl,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因此,可以認為輪齒受到的力矩為:
圖2 直線齒廓輪齒的力矩計算
小齒輪受到的力矩包括以下3個部分:
(1)進入月牙塊的輪齒外側與脫離月牙塊的輪齒外側的壓強差產(chǎn)生的力矩M1,見圖3。根據(jù)式(1)有:
其中:Δp為高壓區(qū)和低壓區(qū)的壓強差,Δp=ph-pl;ra1為小齒輪齒頂圓半徑;rf1為小齒輪齒根圓半徑;R為小齒輪或齒圈嚙合點處向徑值。
圖3 力矩M1
(2)嚙合的輪齒齒廓被嚙合點分為高壓區(qū)和低壓區(qū)(見圖4),嚙合的輪齒在高壓區(qū)和低壓區(qū)受力不平衡產(chǎn)生力矩M2。根據(jù)式(1)有:
其中:R1為小齒輪嚙合點處向徑值。
(3)嚙合力產(chǎn)生力矩M3,見圖5。圖5中,γ′為力F延長線與連接K點到齒圈圓心O2的線段O2K的夾角,R2為齒圈嚙合點處向徑值。
其中:γ為力F延長線與連接K點到小齒輪圓心O1的線段OK的夾角。
由圖5有幾何關系:
其中:r1為小齒輪分度圓半徑;β為小齒輪齒形半角;θ為小齒輪上嚙合點處齒厚所對應的圓心角。
在△AKO1中,根據(jù)正弦定理,有:
則
將式(5)代入式(4)得:
(4)驅動力矩為T,它由驅動電機傳遞給小齒輪。
圖4 力矩M2
圖5 力矩M3
小齒輪受到的轉矩有如下的關系:
將式(2)、式(3)和式(6)代入式(7)得:
由式(8)求得嚙合力公式為:
齒面接觸計算公式——赫茲理論計算公式為:
以NJB2泵為例,按照赫茲理論公式計算得σHmax=178.2MPa。
從以上理論計算方法可以看出,其中涉及的參數(shù)多,誤差大,計算過程繁瑣,并且不能直觀顯示齒輪齒面接觸應力的具體分布情況,而有限元法則克服了上述的缺陷。
采用參數(shù)化方法在Pro/E軟件中建立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副三維模型,如圖6所示。
將建立的三維模型導入到ANSYS Workbench中劃分網(wǎng)格,如圖7所示。網(wǎng)格節(jié)點數(shù)為32 877,單元數(shù)為17 164。
本文的齒輪副采用面-面接觸的方式,其中大齒輪為目標單元,小齒輪為接觸單元。小齒輪的中心添加Cylindrical Support,并將Tangential設定為Free,內(nèi)齒輪添加Fixed Support。嚙合力最大時M1=M2,小齒輪上加載扭矩為逆時針扭矩T。
圖8為嚙合過程應力云圖。圖9為齒圈應力云圖,圖10為小齒輪應力云圖。由圖9和圖10可知:嚙合過程中最大接觸應力為167.18MPa,最大等效應力出現(xiàn)在內(nèi)齒圈接觸面上;小齒輪最大應力也在接觸面上,齒根處應力較大。
圖6 內(nèi)嚙合齒輪副模型
圖7 劃分網(wǎng)格
圖8 嚙合過程應力云圖
圖9 齒圈應力云圖
圖10 小齒輪應力云圖
利用有限元軟件ANSYS Workbench分析得到了輪齒接觸的等效應力分布圖,比較有限元分析結果與理論公式的計算結果,兩者的誤差為6.5%,滿足工程要求。
本文考慮液壓油對輪齒的影響,對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泵嚙合過程進行了受力分析,利用赫茲公式求出最大接觸應力。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運用ANSYS Workbench軟件對齒輪副嚙合過程進行應力分析,得到齒輪接觸應力分布圖。這兩種方法都適用于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泵齒輪強度的校核,但有限元軟件分析更直觀地顯示齒輪接觸應力的分布狀況。因此,將理論公式與有限元軟件分析相結合,對內(nèi)嚙合齒輪泵的優(yōu)化設計和可靠性設計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崔建昆,秦山,聞斌.直線共軛內(nèi)嚙合齒輪副嚙合特性分析[J].機械傳動,2004(6):12-15.
[2]邱宣懷.機械設計[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吳序堂.齒輪嚙合原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4]李尚義.談談齒輪泵的輪齒接觸疲勞強度計算[J].機床與液壓,1988(4):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