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表征與語言認知教學
田娟
摘要:語言認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語言使用的心理表征的研究。心理表征是對外部信息的內容和形式的處理,其過程可分為心理預設、感知過濾、行動策略和概念形成四個階段。心理表征與語言認知活動聯系密切,在認知活動中,心理表征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理解、知識的篩選、認知的結果及策略的形成。結合心理表征研究語言認知活動,能進一步揭示語言的本質、人的心理及認知過程,幫助構建合理語言心理體系,促進語言認知教學。
關鍵詞:心理表征;語言認知教學;聯系;影響
基金項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課題“基于心理表征的二語詞匯習得認知研究”(項目編號:14C0014)
作者簡介:田娟,女,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中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G712
20世紀50年代后期以來,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發(fā)展,人們的研究開始從簡單模型轉向內部機制的性質,對心理表征做了大量研究。認知是語言使用心理過程的基礎,從本質上說,心理表征在人腦中的處理過程也是認知的,無論是認知科學還是心理語言學,都對認知心理過程予以高度重視。
一、心理表征的涵義
我們把representation翻譯作表征,這個詞本身就具有代表、象征的含義,表征用來表達事物,可以理解為一種表示模型,是實物被重新指代的符號或符號集。[1]心理表征可以理解為對所貯存知識的內容和形式的處理,指在理解的過程中學習者用已知概念代表新的概念,通過認知領會和掌握新的概念,從而使其成為已有概念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心理表征是一種內部表征,是外部信息以個人的心理符號重新表征后,對外部信息在其心理世界中的適合自己心理符號的理解。[2]
從心理學的角度,心理表征是信息在大腦中的儲存方式。這種儲存方式也就是記憶,記憶在儲存各種各樣信息的同時,還是意識的引力,信息的積累甚至于意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而記憶和理解又是緊密相連相互依賴的,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才會更加牢固,同時,記憶量的反復加強積累又能幫助理解。認知語言學中常會使用到心理表征這一概念。[3]在Jackendoff看來,心理表征是融合了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的概念結構。[4]Saeed的看法基本與其一致,認為概念是心理表征的體現。概念可以通過明示定義和其他中介介入獲得,即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接觸客觀世界而獲得。
二、心理表征的過程
客觀外界事物心理表征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心理預設、感知過濾、行動策略、概念形成四個階段。
(一)心理預設
個體在首次接觸到某概念時,會主觀地根據已有經驗,條件反射地在心理上預設一個意象,也就是把外部客觀符號表征的信息轉化為心理內部符號表征信息。例如,在語言學習中,學習者首次接觸某個單詞,自然會在心理表征中對該單詞產生一定意象,幫助其對新單詞的理解掌握,以便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但心理預設在幫助理解的同時,也可能造成誤解。個體的差異性特征決定心理表征的心理預設具有明顯主體性及獨特性,當首次接觸的概念與個人的已有經驗發(fā)生沖突,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概念預設就有偏差甚至錯誤的意象,個體的心理預設就會產生負作用。
(二)感知過濾
通過心理預設,學習者對外部客觀符號表征會首先產生一定意象,然后在心理表征時,會根據已有經驗體系過濾信息,把符合已有經驗的信息保留下來,過濾掉與已有經驗無關的信息。但由于個體差異性,對外部客觀符號表征進行感知過濾的信息也會各有差異。
(三)行動策略
經過心理預設和感知過濾,外部客觀符號表征在個體心理上已經有了初步的心理表征,接著個體心理就要歸納分類和加工整理已獲表征的信息,根據個體心理表征的理解將之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這種行動策略在影響知識體系構成的同時,也將影響具體問題的解決。行動策略的選擇決定了問題解決情境中的心理表征,影響實質性理解。
(四)概念形成
在行動策略之后,通過已有的經驗個體對新知識產生了抽象模糊的內部表征,個體需要把這種抽象模糊的內部表征用語言符號從意識感知中獨立出來清晰表達。因此,個體又要運用外部客觀符號對概念進行重新表征并納入知識體系。由于受到情境環(huán)境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個體會形成與客觀外部表征不相符的概念意象,甚至產生錯誤理解。
三、心理表征與語言認知活動的聯系
從認知語言學來看,語言是一種人類智能活動,是認知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語言的發(fā)展又是以認知為基礎的,語言是實現認知、促進認知發(fā)展的工具。由于人類智能系統(tǒng)及其性質是認知科學的重點研究對象,因此,認知與語言使用密不可分,研究語言使用的心理過程成為語言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5]語言認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語言習得和使用的心理過程的研究,語言習得和使用的心理過程是以策略為基礎的,從本質上說,語言策略也是認知的。[6]在認知過程中,人們都力圖在最少的認知資源基礎上去獲得最大認知效果,語言學習者為了保證理解的正確性可行性,在信息輸入時也總是使用各種認知策略。認知能力是二語能力的基礎,學習者自身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則是語言發(fā)展的基礎。[7]
語言心理是指外部語言信息首先通過中樞系統(tǒng)傳播,然后由心智模塊加工處理,最后經過大腦神經感知,以一種心理形式儲存于大腦。語言心理活動的展開必須在腦環(huán)境和腦神經機制共同參與下進行。由于人腦對外界輸入的處理,客觀世界變成了被感知的,包括了直接經驗和抽象理論,也就是說,客觀世界的心理表征涵括了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言語行為作為客觀世界的一種存在,在人腦的反映方式也是有具體和抽象的。由具體言語使用和其相關語境特征構成的概念結構,體現了具體言語行為的心理表征。
四、心理表征對語言認知教學的影響
在認知活動中,心理表征具有多種功能,它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理解,以及知識的篩選、認知的結果和策略的形成,從而也會對教學產生影響。
(一)心理表征對于教學理解至關重要
心理表征對理解至關重要,在語言認知教學活動中,首先是要理解外部材料,理解的過程就是學習者以某種邏輯結構聯系材料中的各種信息,用自己的方式重組材料,讓個體認為這些材料構成了有意義的整體,這就是語言的表征過程。理解就是知識經過個體重組表征的過程,可以說心理表征意味著知識的理解。無論心理表征以何種方式體現,思維最終都要達到準確理解概念這一目的,并將其納入個體自身知識體系,在需要解決問題時能自動提取。
(二)心理表征能夠影響語言教學內容篩選
心理表征能夠篩選過濾信息,習得者對言語進行某種表征之后,就會傾向于過濾篩選后來的新信息,保留與原有表征相關的信息,過濾掉與原有表征無關的信息。外界事物的某些特征被個體表征了之后,個體就會注意并組織與該特征相關的信息,而往往舍棄掉與之無關的信息。這就要求我們在語言認知教學中,留意學生對信息的篩選過濾,多采用與原有表征相關的擴展信息進行教學。
(三)心理表征影響人們的認知教學結果
心理表征是知識結構體系在個體中個性的符號理解,不同個體有不同經驗和經歷,由于個體自身的差異特性,對于相同概念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心理表征,如果產生了不同表征,就會出現不同的認知結果。在認知教學中,不同的學生對于同一個語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學習結果,教師應注重這種個體差異分析,因材施教。
(四)心理表征影響教學策略的形成
Lovett & Schunn提出了問題解決的四階段模型(RCCL模型),第一階段為任務的表征階段,第二階段是策略構建階段,行動的策略由任務表征中的許多特征以各種方式結合在一起產生。在構建行動策略之前,需要對問題進行表征,往往不同的策略產生于問題的不同表征。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語言認知教學中,要根據表征的策略來選擇不同的適用于教學的策略。
五、心理表征在語言認知教學活動中的意義
心理表征是融合了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的概念結構,是外部信息在個人心理世界的重新建構。由于心理表征和語言認知活動密不可分,因此,缺少了心理表征的語言活動認知研究也是不完整的。以心理表征為切入點,對語言認知教學活動的研究,能進一步揭示語言的本質、人的心理及認知過程,幫助人們理解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性,從而構建合理的語言教學心理體系。并且,這一研究對促進語言的學習、改善語言教學的策略及提高教學效率更是具有直接意義。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Minsky,M.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A].in Winston,P.H.(eds.)The Psychology of Computer Vision[C].New York:McGraw-Hill,1975.
[3]Croft,W.& Cruse,A 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UP,2004.
[4]Jackendoff,Ray.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3.
[5]王甦,汪安圣.認知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劉宇紅,王志霞.現實表征心理表征語言表征[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47-150.
[7]趙艷芳.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及形成過程[J].外國語,2000(1):29-36.
[責任編輯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