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地大物博,土地面積在世界上也排名前列,所以土地的集中管理存在一定困難,必須將職權分散細化,依賴于地方政府進行管理,地方政府成為了地方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推動者和管理者,然而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地方政府在管理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對土地管理實行了過多的干預,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在此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幾點完善措施。
【關鍵詞】土地管理;地方政府;問題研究
地方人民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國家各行政區(qū)域事物的管理,土地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土地管理制度在建國后經過了幾次大的調整和改變,革新了地方政府土地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是不規(guī)范管理手段和陳舊的思想意識仍然普遍存在,如在政策執(zhí)行、土地監(jiān)管、土地征收等方面存在不足,必須找出問題所在,規(guī)范地方政府的行為,對其準確定位。
一、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實際意義
我國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權利主要來源于我國《土地管理法》中的授權,將某些權利,如耕地開墾監(jiān)督權、土地利用規(guī)劃審批權、土地供應量控制權等權利集中到中央政府及省級政府的手中,而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一些執(zhí)行性權利[1]。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扮演著執(zhí)行者這一角色,主要負責統計地方土地的使用情況,查處那些濫用土地的違法行為,另一個任務就是將中央出臺的各種土地政策普及到下屬管理單位,為政策的廣泛傳播架設橋梁通道,使其能夠輻射到每個地方角落。如果缺少了地方政府的執(zhí)行,就會加重中央管理部門的各項工作任務,需要付出較高的管理成本,鑒于我國土地面積的分布廣大這種集中管理也是很難實現的,所以將管理權力分散下放是非常必要的方法。另外,各個地方政府集中進行土地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有利于土地變革的推進,因為地方政府對自己管轄的區(qū)域有一個整體詳盡的了解,知道具體應該怎樣實施改革措施以及具體操作的方式,通過一系列革新來實現管理區(qū)域的經濟快速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有時地方政府又扮演著一個創(chuàng)新者的角色。
二、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地方政府對土地管理的不合理規(guī)劃
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過程中一味的追尋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很多時候是眼前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視了生態(tài)整體和環(huán)境健康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而且對農民在土地擁有權利的實現上產生了阻礙,尤其是一些土地管理比較落后的地區(qū),土地的使用較少聽取基層的群眾的意見,土地上的農民只能被動的接受。比如某經濟作物種植技術推廣,地方政府將部分土地規(guī)劃為某經濟作物大棚種植用地,但是缺乏對當地經濟發(fā)展形式的全面掌握,沒有充分考慮種植的經濟作物是否有適合的銷路,損害了土地種植者的權益,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土地的不合理規(guī)劃。某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過程中常常出現角色錯位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對土地征收權的泛化以及濫用,以及對某些管理職責的忽視[2]。
2、地方政府對土地管理的定位偏差
我國政府在進行土地有效管理改革中,明確規(guī)范了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職責,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有意無意的不到位。在政策發(fā)揮效力的過程中缺乏來自上級政府部門的嚴格監(jiān)督與約束,缺乏強制執(zhí)行隊伍的建設,在經濟發(fā)展第一位的定位下,地方政府在土地違規(guī)利用問題上也是得過且過,不能及時做出有效反應,不敢拿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而且這種土地管理執(zhí)行層面的不作為行為很容易被忽略甚至支持。在土地進行交易的市場管理方面,地方政府擁有雙向層面的管理權力,可以通過政府的層面增加土地的買入,同時可以擔任賣方的職能,這種方式管理不利于市場的活躍流通,造成了土地使用權力的壟斷,阻礙了土地使用公平準則的實現。土地的經濟效益很大,對地方政府產生了巨大的利益吸引力,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權力優(yōu)勢參與到土地的經營中去,有著與地產開發(fā)等領域的企業(yè)形成聯盟進行土地的不正當交易的風險,從中獲利,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對自身定位的不準確,歪曲了土地管理職能的正確意義。
3、地方政府對土地管理未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土地管理上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不時的在挑戰(zhàn)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能力。比如有些地區(qū)已出現農莊為代表的規(guī)?;恋亟洜I新形式,一直適應家庭承包經營土地管理者如何管理提出新挑戰(zhàn)。比如在進行集體土地征收時,部分地區(qū)土地使用權基價一直未跟隨市場節(jié)奏做出有效調整,無法與市場標準相匹配;征收宅基地依然以協議動遷為主體,依法征收未能大面積推廣和普及等現象,即使政府付出巨大代價使群眾得益,仍讓群眾感到政府的土地管理在科學化和依法行政等方面未與時俱進。
三、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優(yōu)化對策
1、加強土地管理的群眾參與手段
要想使地方政府很好的發(fā)揮其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作用,改變土地管理的模式十分重要,只有使農民真正的參與到土地管理中來,才能很好的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才能保證整個社會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3]。地方政府在進行土地管理時,積極問詢土地使用者的意見,收集不同的建議,完善監(jiān)督體制,規(guī)范地方政府的正確用地行為,防止土地資源的濫用和不合理開發(fā)。在農民與政府相互配合進行土地管理的方式上,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提高農民的參與程度,避免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在思想意識與準則規(guī)范等方面產生不必要的沖突,將農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考慮到政府管理和市場準則的關系,保障農民在付出辛勤勞動后能夠有相應的回報,避免地方政府強制性的管理方式,加大土地的使用情況的透明化管理,對土地規(guī)劃分配和具體使用方式等方面進行充分公示,提高農民的維權意識與參與熱情,和平化解各類沖突,理智的解決各類問題,形成地方政府與人民的良好的有效的溝通,建立相互信任的交流模式,還可以通過培訓等手段增強農民的土地管理方面的知識,促進地方經濟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2、提高土地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規(guī)范化職責
要規(guī)范地方政府的行為,首先需要在體制上著手,要消除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的現象,對于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由于土地收益的分配不均而產生的各種矛盾,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改善[4]。圍繞分配不均勻的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央政府的收益比例,將更多的經濟效益交給地方政府,能夠提高地方政府土地管理的積極性,促進地方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在權益分配增加的同時也要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監(jiān)督管理,避免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驅使下做出錯誤的土地管理決策。另一方面,對于農業(yè)用地中央政府要加強保護力度,對地方政府的執(zhí)行情況進行監(jiān)督,提高土地配置的效率,同時建立經濟效益、環(huán)境考量和群眾滿意度等多維度的考量機制,積極聽取民策民意,提高民眾在土地管理中的參與性與活躍度,不斷提升地方土地的市場競爭力。
結束語
國家將部分土地管理的權限下放到地方政府中去,希望在地方政府的執(zhí)行、改革過程中更好的對土地進行規(guī)劃使用,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對土地管理的不規(guī)范行為依然普遍存在,因此需要加強對地方政府行為的制約和監(jiān)督,建立一個科學化的土地管理體系,對地方政府實行必要的權利制衡,更好地發(fā)揮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行為失范及預防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2] 朱圣苗.我國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角色研究[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13,10:124-125.
[3] 董禮潔.地方政府土地管理權[D].上海交通大學,2008.
作者簡介:許春燕(1978-),男,上海青浦人,學歷:本科,工作單位:上海市青浦區(qū)規(guī)劃和土地管理局夏陽所,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