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常聽母親說這樣的話:“當初要不是為了你們這群孩子,也許早就離婚了!”難道父母沒離婚真是為了孩子嗎?我在身心科門診里,常遇見“一個頭兩個大”的父母。記得有個孩子的情形是如此:在學校不斷惹麻煩,弄得父母三天兩頭跑學校,向老師道歉,或忙著向其他家長求情,付一點別人小孩的醫(yī)藥費(自家寶貝常打其他同學)。
父母來到診室,總是搖頭嘆氣,完全齊心合力地站在同一陣線,為解決孩子的問題攜手合作。在深入的會談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對夫妻的婚姻問題由來已久,結(jié)婚之初,太太就有離婚的念頭——因為新婚第一天她就有被騙的感覺,不但先生所有的惡習,諸如打牌、喝酒完全浮上臺面,而且婆家更是充斥著無理的要求。但是“天不從人愿”,離婚的念頭隨著懷孕、孩子出生,而咬著牙忍了下來。當孩子逐漸長大時,太太心想,至少別在孩子年幼時就拋夫棄子,因此想等孩子上了中學再和先生離婚。夫妻兩人這十幾年來真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家中永遠烏煙瘴氣。好不容易捱到孩子上了中學,太太盤算著終于可以結(jié)束這個婚姻了,沒想到孩子卻出了問題。
是的,臨床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家庭教育專家往往提出,孩子是問題家庭的“替罪羔羊”,許多問題婚姻制造出一大堆有行為問題及情緒障礙的兒童。這樣的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
任何兒童的問題或癥狀必定有其“正面意義”,這是我們在協(xié)助問題兒童時一定要具備的心態(tài)。比如上述例子,當然,孩子早就知道父母的婚姻出了問題,也自小在不安全感及不確定感中成長。上了中學,縱使媽媽不說出來,孩子也“知道”媽媽想離婚的念頭。兒童的潛意識里充滿了不安,恐懼父母離婚,恐懼自己成了孤兒。這對父母似乎一天到晚只會熱吵,要不冷戰(zhàn)。孩子不知道如何把他感受到的恐懼不安好好地說出來(說出來有人聽嗎),因此,在學校的諸般打人、罵人、反叛的惡劣行為都是所謂的“求救行為”。
孩子的問題行為旨在吸引注意、求取關心及援助,可是有些不明就里的師長卻只會一味地懲罰及責怪孩子干擾了全班的學習。當然,在此情況下,孩子的行為只會變本加厲。有一天,孩子的問題“終于”引來了父母的注意力——因為老師、其他家長或法官開始找上了這對父母。孩子的問題終于壓過了父母婚姻的問題。出了問題的孩子逼迫父母暫時忽略婚姻的危機,放棄想離婚的決定,孩子藉由成為父母共同的敵人來讓父母不再視彼此為敵。孩子的問題讓互不溝通的父母成為同一陣線的戰(zhàn)友,為了孩子共同求助于老師,坐下來和專家會談,一同哭泣,一同傷腦筋,甚至再度同房。換言之,孩子用他自己成為問題來“阻止父母離婚”,阻止一個完整家庭的破碎,阻止自己成為單親小孩。
因此,在青少年門診里,我常一面協(xié)助傷腦筋的父母,一面心中明白,孩子正在藉他的行為問題及情緒障礙來阻止父母離婚,藉由成為父母共同的問題,令父母再度成為“同修”。
人生非常的奧妙,有時一個問題的產(chǎn)生是阻止另一個更大問題的發(fā)生。因此,當我們要解決問題時,不能只看到那問題造成的壞處,有時也必須深思一下:問題的背后是否還有一個正面意義存在?
(摘自商務印書館《在孩子心里飛翔——許醫(yī)生48個親子共處妙方》作者:許添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