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年間,有一個叫做李好德的人,編造妖言,四處散播,搞得人心惶惶。官府將他抓起來,問成重罪,上報到中央審判機構的大理寺。大理寺的副長官張?zhí)N古親自審理這個案子后,向唐太宗匯報,說李好德是個癲癇病人。唐朝法律上有殘疾人豁免的規(guī)定,所以,李好德不應治罪。唐太宗私底下同意寬大處理,張?zhí)N古很高興,跑到監(jiān)牢里和李好德下棋玩耍。唐朝對官員的監(jiān)督甚嚴,隨即就有監(jiān)察部門的官員彈劾張?zhí)N古,揭發(fā)張?zhí)N古的家鄉(xiāng)在相州,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正好是相州刺史,所以張?zhí)N古枉法為李好德開脫,他的上奏不實。唐太宗大怒,將張?zhí)N古押往東市處斬,以正法律尊嚴。
事過不久,又發(fā)生了交州都督違背圣旨被處斬的事情。兩件事相繼發(fā)生,唐太宗回想起來,覺得這兩個官員罪不至死,處罰太重了,懊悔不已。他因此想得很多,在皇帝用權突破法律規(guī)定的時候,竟然沒有大臣站出來勸阻,制度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破壞了,這怎么可以呢?必須用制度加以彌補。唐太宗采取了兩個措施來補救。
第一,唐太宗把房玄齡等大臣召集起來,嚴厲批評他們見到皇帝犯錯誤不能諫諍,相關部門也不覆奏,這是失職,以后再不允許。同時設立新規(guī)定,以后凡是死刑,于情可原的必須具錄案情上奏,從制度上防止刑罰過重。
第二,規(guī)定從今以后所有的死刑犯,即使有命令立即處決的,京城判死刑的必須五次覆奏。地方判的死刑要三次覆奏,并且寫入法令之中。唐朝的死刑多次復核規(guī)定,就是因為張?zhí)N古的案子而建立的。
唐太宗知錯能改,十分可貴。更難得的是他沒有停留于就事論事,或者追究個人責任,而是馬上想到健全制度,亡羊補牢,這是他高于眾多皇帝的地方。
唐太宗做的這一切,就是要身為表率,最高的權力也必須在法治框架內(nèi)運行,法必須大于權。
權與法之爭,是關系到國家誠信的根本問題。貞觀初年,災害頻生,朝廷下令免除關中兩年租稅,山東免一年。法令頒布不久,又頒布了第二道敕令,規(guī)定已經(jīng)開征的租稅繼續(xù)執(zhí)行,等到第二年再抵扣減免。這時還發(fā)生另外一件事情,朝廷下令征召十八歲以上男子當兵。負責征兵的大臣告訴唐太宗,十八歲以下的男子中也有體型壯大的可以當兵。于是,唐太宗再度頒布命令,征召十八歲以下壯實男子當兵。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出唐太宗發(fā)布命令過于隨意,大權在握,朝令夕改,不太在意政令的嚴肅性。所以魏征堅決反對,甚至不肯在命令上簽署名字。唐太宗大怒,把魏征等人召來,板起臉來訓話。魏征毫不相讓,他嚴肅地對唐太宗說道:自從陛下登基以來,連連幾件事情都沒有信用。下令免稅,百姓聽到后歡呼雀躍,而陛下馬上改口說今年已征收的不退,明年再抵扣,百姓空歡喜一場,大失所望。征兵令頒布后再追征少年入伍,雖然體型似乎不小,其實沒有戰(zhàn)斗力,兵多而無用。陛下才當皇帝,開始頒布政令就如此頻頻變更,讓萬民生疑,朝廷失信,雖然小有收益,卻大傷德義,我真為您惋惜啊!陛下信誓旦旦要以誠信待人,卻如此反復,如何取信于人呢?
唐太宗剛當皇帝,缺乏經(jīng)驗,就被魏征教育一通。難得的是唐太宗轉(zhuǎn)怒為喜,如醍醐灌頂,做了自我檢討,當場糾正錯誤做法,賞賜魏征。
唐太宗提拔的另一位官員也給唐太宗上了一課。這位如此大膽的官員是誰呢?他是擔任兵部郎中的戴胄。戴胄為人清正,唐太宗把他提為大理少卿,相當于最高法院的副院長。有關部門匯報,社會上假冒高官和望族混入官員選拔的情況相當嚴重。古代選拔官員,常常優(yōu)待大官的后代以及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子弟。有特權就有人鉆空子,所以社會上假冒高官望族的情況屢禁不止。唐太宗頒布敕令,讓通過假冒手段當官的人限期自首,如果不自首就處以死刑。限期過了,還是有些人想蒙混過關,拒不自首,結果被抓到了,唐太宗命令將他們處斬。戴胄不同意,拿出法律來,告訴唐太宗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只能判處流刑。唐太宗大怒,斥責戴胄說:“難道你要死守法條而讓我失信嗎?”戴胄不畏懼,反駁道:“皇帝的敕令是出于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才是國家取信于天下的東西。陛下痛恨選舉中的欺詐,所以要殺他們。然而陛下已經(jīng)知道這樣重判不對,就應該依法判處,這是忍個人之小忿,而保存國家之大信。”要是讓權力傷害了法律,那就是國家信用的重大損傷。唐太宗立刻醒悟,轉(zhuǎn)怒為喜,對戴胄說:“你能夠執(zhí)法,我還有什么好擔憂的呢?”
這些事情并沒有這樣簡單地結束了,唐朝最難得的是把實踐中得到的經(jīng)驗教訓篩選后變成國家法律,用法律來規(guī)范執(zhí)政。《唐律》第486條明文規(guī)定:“諸制敕斷罪,臨時處分,不為永格者,不得引為后比。若輒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論?!币簿褪腔实郯l(fā)布敕令判案定罪,以及臨時的處置,不能成為常法,更不能成為后面判案的根據(jù)。如果援引敕令判案,造成過重或者過輕,以故意過失論處。
這是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法大于權,不能用皇帝的敕令來改變法律規(guī)定。唐太宗要把法律的權威樹立起來,就是要把魏晉南北朝以來數(shù)百年間權力橫行濫用的怪獸關進法治的籠子里面。
(摘自中國方正出版社《唐太宗治國風云錄——盛世是這樣治理的》作者:韓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