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國服大不同
在某些場合,外交團(tuán)被人們稱為穿禮服的人群,因?yàn)橥饨还俚姆棿碇粋€國家的形象。從歷史上看,服飾也是禮儀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形式。
各國國服風(fēng)采各異,宛如地球村中斗艷的百花,外交官身著國服在一起,象征世界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
各國外交官對衣著都有嚴(yán)格的要求。西方國家傳統(tǒng)的男士禮服分為晨禮服、便禮服和燕尾服;女士禮服分為常禮服、小禮服、大禮服。早些時候,中山裝為我國對外正式禮服。外交部干部的禮服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黑色和深藍(lán)色的中山服,其中藍(lán)色的中山服被人們稱為“北京藍(lán)”。
中山裝是以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命名的男用服裝,上身左右各有兩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長褲。中山裝的形制寓意為: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前襟五個鈕扣象征五權(quán)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quán)、民生),后背不破縫則表示國家和平統(tǒng)一之大義。
在對外正式活動中,中國的女外交官大多身著西服,在國慶招待會等大型活動場合,也有選擇穿旗袍的。旗袍是我國民族服裝,雅致大方,不僅深受中國婦女青睞,也越來越受到外國朋友的喜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禮儀簡化,中山裝漸漸變成一種歷史,一種文化,一種生活,外交部官員開始穿著清一色的“國貨西服”。
印度男士的國服稱“托蒂”,女士的叫“紗麗”。托蒂是一塊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從腰間纏起,裹至膝部或腳部。紗麗是印度婦女最鐘愛的一種服裝,據(jù)說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一塊一米多寬、五六米長的布料,通常自腰部纏起,繞過胸前,一端搭在肩上。印度有“詩國”之稱,紗麗則被稱為印度國服的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士國服除托蒂外,通常在上身加上寬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dá)”。女士的上身配以“杰姆普爾”的緊身胸衣,下身配以“貝蒂戈?duì)枴钡囊r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