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損62例
宋亞彬
(大慶市龍南醫(yī)院神經內科17病區(qū),黑龍江大慶163453)
關鍵詞〔〕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損;糖化血紅蛋白;CT血管成像
中圖分類號〔〕R743〔
第一作者:宋亞彬(1977-),女,副主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腦血管疾病和脫髓鞘疾病研究。
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損(RIND) ,即小卒中,指腦缺血導致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體征持續(xù)超過24 h,可在3 w內完全或近于完全消失。RIND屬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因此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也是RIND的主要危險因素。現總結我院明確診斷RIND的患者62例臨床資料。
1資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2年1~11月明確診斷RIND患者62例,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齡51~69歲,平均62歲。62例RIND患者表現為肢體活動不利45例,肢體抽搐29例,失語18例,黑矇12例,動眼神經麻痹7例,偏身感覺減退5例,偏盲2例,昏迷1例。62例患者中高血壓患者32例,心臟病患者21例,高脂血癥19例。糖尿病患者數目尤為明顯,為43例,其中既往確診糖尿病者34例,本次住院新發(fā)現糖尿病者9例。
1.2輔助檢查入選患者均完善血常規(guī)、血脂、血流變、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同型半胱氨酸、頭頸部血管多普勒、頭顱核磁檢查,頭頸部電子計算機體層掃描血管成像(CTA)。
1.3治療方法HbA1c按照低于6%、6%~7.5%、7.5%~8.5%、 8.5%~9.5%、 9.5%以上分成第1、第2、第3、第4、第5組,相應各組人數為1、3、10、13、16例。同期健康體檢43例患者為對照組。各組檢查CTA明確其血管存在斑塊及狹窄程度。病例組實行規(guī)范的治療,包括改善循環(huán)(金鈉多70 mg 每日1次靜點),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抗凝(低分子肝素0.4 ml 每日2次皮下注射),降纖(東菱克栓酶 首劑10 IU,此后5 IU 2次靜點)。在治療后第1周、1、3、6、12個月進行病例隨訪。
1.4評價標準應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進行評分。
1.5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CTA檢查結果CTA檢查62例患者發(fā)現頸內動脈狹窄14例,其中狹窄程度在50%以下4例,50%~70%8例,70%以上2例。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是RIND常見發(fā)病責任動脈。RIND雖然較少累及基底動脈。HbA1c<60%、6%~7.5%、7.5%~8.5%、8.5%~9.5%及9.5%以上水平者血管狹窄評分分別為(38±4.5)、(56±3.8)、(74±4.4)、(78±5.2)及(81±5.4)分,各組差異顯著(χ2=4.471,P=0.034)。
2.2影像學檢查影像檢查 62例RIND患者在灌注加權成像(PWI)下發(fā)現責任缺血病灶31例。在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DWI) 均未發(fā)現異常信號。
2.3療效及預后62例患者經積極改善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抗凝、降纖治療,在4~13 d癥狀完全消失。在治療后第1周、1、3、6、12個月進行病例隨訪。第1周,有3例患者出現頭暈,治療后癥狀完全緩解。第1個月,有2例表現為肢體活動不利,診斷腦梗死。治療后遺留肢體活動笨拙2例。第3個月,有4例表現為肢體活動不利,其中診斷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2例,腦梗死1例,RIND 1例。表現為肢體抽搐1例,診斷RIND 1例。治療后癥狀完全緩解4例,遺留肢體活動笨拙1例。第6個月,有8例表現為肢體活動不利,2例表現為動眼神經麻痹,1例為偏盲,診斷腦梗死6例,TIA 2例,RIND 2例,腦出血1例。治療后癥狀完全緩解6例,遺留肢體活動笨拙2例,動眼神經麻痹1例,偏盲1例。第12個月,有7例表現為肢體活動不利,1例為偏身感覺麻木,1例為昏迷。診斷腦梗死4例,TIA 3例,RIND 2例。治療后癥狀完全緩解7例,遺留肢體活動笨拙1例,死亡1例。治療后不同時間的NIHSS評分與HbA1c數值,見表1,提示在治療后第1個月,療效顯著不同。
表1 不同時間的NIHSS評分與HbA1c數值相關性
3討論
RIND發(fā)病率較低,占腦卒中患者4.1%,通常發(fā)生在頸內動脈系統(tǒng),基底動脈系統(tǒng)發(fā)病率較低。通常急性起病、起病突然,患者意識清,很少伴有意識障礙,核磁彌散成像未見責任病灶,血管CTA或造影提示存在動脈狹窄或閉塞〔1〕。RIND在初次發(fā)病時,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不嚴重,并且在數日至3 w內基本恢復正常。這種情況導致醫(yī)護、患者的忽視。RIND預后差,再次發(fā)作時,可以表現為各種嚴重腦血管疾病,如大面積腦梗死或腦出血,導致死亡。因此早期完善相關檢查,積極進行二級預防,能有效改善本病預后。
RIND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形式多樣,表現為偏癱、肢體抽搐、感覺異常、偏盲、頭痛〔2〕。這與本課題所見RIND病例臨床表現大致相同,其中主要有肢體活動不利、肢體抽搐。
本課題所見血管狹窄14例,均出現在頸內動脈。62例RIND患者核磁PWI下發(fā)現責任缺血病灶31例,而在 DWI 均未發(fā)現異常信號,說明PWI能有效反映RIND的責任灶,借以指導治療。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損傷與糖尿病腎RIND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一種,患者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腦血管疾病易患因素。其中糖尿病是RIND獨立危險因素。監(jiān)測HbA1c數值、結合血管狹窄評分對評價RIND的療效、預后有指導性意義。本研究發(fā)現HbA1c超過7.5%,RIND患者顯著增多,HbA1c的數值與RIND、CTA證實的血管狹窄程度存在正相關。糖尿病患者存在脂質代謝異常,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增多,胰島素的抵抗間接參與對機體的損害,這些物質的協(xié)同作用損傷了血管內皮細胞〔3〕。
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其高血糖濃度、缺氧狀態(tài)、自由基蓄積等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影響內皮細胞DNA的合成〔4,5〕。血管內皮損傷后,一氧化氮合成逐漸減少, 血小板對其反應性減弱, 從而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達,導致血小板對Ca2+攝取減少,最終導致血小板聚集增多〔6〕。血小板黏附、聚集于血管內皮損傷部位, 產生致炎因子, 促進血管內皮平滑肌的增殖,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當上述病理發(fā)生在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血管內皮時,就容易出現RIND。
RIND積極治療包括改善循環(huán)、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抗凝、降纖治療。經過積極治療,尤其是在治療后第1個月時評價其療效,能指導其預后。治療后第1個月時如果評分改善明顯的患者,其遠期評分一般增加幅度不會太大,發(fā)生昏迷等嚴重腦血管事件的概率下降。預防RIND的發(fā)生應積極注意避免其危險因素,建議存在血管狹窄的患者盡早適當的行支架植入,從根本上解決血管狹窄。值得重視的是,HbA1c超過7.5%,RIND患者顯著增多,建議既往出現RIND表現的糖尿病患者,必須積極控制血糖水平,控制HbA1c水平在正常范圍內。
4參考文獻
1Loeb C,Priano A.Strokes with full recovery.Lechner H,Meyer JS.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M〕.Stuttgart: Thieme,1973:15-21.
2Fugate JE, Claassen DO, Cloft HJ,etal.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associated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findings〔J〕. Mayo Clin Proc, 2010; 85(5):427-32.
3Bartynski WS.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art controverspathophysiology of vasogenic edema〔J〕.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8;29(6):1043-9.
4嚴鐘德, 王波, 李榮.病關系的探討〔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00; 16(4):260-3.
5Stebouwer CDA, Fischer HRA , Van Kuijk AWR,etal. Endothelial dyfunction precedes developone ot of onicroal bu onioouria in IDDM 〔J〕.Diabetes, 2001;44(3):561- 4.
6Shabbazi T, Jones N, Badomski MW,etal. Ntric oxide donors inhibit platelet spreading on surfaces coated with fibrinogen but not with frbronectin 〔J〕. Thromb Res, 2003;75(4): 631- 3.
〔2013-12-09修回〕
(編輯趙慧玲/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