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評話語分析是一種定性研究,而語料庫研究則是一種定量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通過建立中美兩國外交語篇的語料庫,利用語料庫工具對其中語料進行批評話語分析。由于預料庫可以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及大量的話語分析資料,避免了傳統(tǒng)批評話語分析所研究的語料比較單一,主觀性強,可信度差的情況,對于中美外交語篇的對比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guān)鍵詞】批評話語分析;語料庫;中美外交語篇;意識形態(tài)
一、研究目的
官方外交話語具有表達政治觀點、反映意識形態(tài)、形成輿論導向的重要作用。在外交事務中,官方話語尤其重要,它是表達國家立場、改善國際關(guān)系的有力工具。正確有效地解讀別國的官方話語可以避免信息誤讀和誤解,正確有效地使用本國的官方話語,則可以良好地表達國家意志。
本研究擬從近三年來中國外交部官方網(wǎng)站以及美國紐約時報官方網(wǎng)站各抽取20篇外交發(fā)言人關(guān)于外交事務的發(fā)言稿作為研究語料,進而分別建立兩個小型中美外交語篇語料庫。利用語料庫的檢索工具及統(tǒng)計工具對兩國外交語篇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探討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及中美兩國外交辭令在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并從社會、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探討中美外交語篇存在差異的原因。從而幫助人們正確解讀外交語篇報道,客觀地看待報道中的語言,從外交話語中有效地獲得真實、有價值的外交信息。
二、研究背景及理論依據(jù)
批評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迄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語言研究的方法,最早是1979年由西方語言學家的代表Roger 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書中提出的,20世紀末在歐洲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研究熱潮。批評話語分析是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社會分析,是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是一門旨在研究和解釋社會問題的跨學科語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會科學領(lǐng)域包括社會學、政治學、傳播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等,具有很強的實踐導向作用。Fowler在后來發(fā)表的《新聞語言:新聞報刊中的話語與意識形態(tài)》等一系列論著中表明了批評話語分析的重要性和實用價值,開創(chuàng)了語言研究的新領(lǐng)域。
該學科形成的主要動因是“對西方主流語言學和早期社會語言學的批判”(田海龍),是一種以西方著名語言學家韓禮德(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主要理論根據(jù)的社會指向的語篇分析方法。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或者一種語篇分析方法,批評話語分析的語言分析基礎(chǔ)主要建立在現(xiàn)代語言學的各種理論上,尤其是以Halliday為首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Halliday吸收了布拉格學派的功能主義語言學觀點、倫敦學派J. R. Firth的系統(tǒng)思想、人類學家B. Malinowiski的語境思想、社會學家B. Bernstein的語碼思想,不把語言看作是由規(guī)則組成的系統(tǒng)去描述,而是當作意義的一個來源,是一套與語言應用的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供人們選擇的意義潛勢系統(tǒng),它強調(diào)的是語言與社會的聯(lián)系。批評話語分析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另外一個主要觀點是:說話者在詞匯和語法兩方面進行選擇,這些選擇有意或無意地受一些原則支配,并具有系統(tǒng)性,因此選擇是建立在意識形態(tài)基礎(chǔ)之上的。總而言之,語言是受意識形態(tài)驅(qū)動的社會行為。當代批評話語分析更多的是從批評科學而不是語言學汲取營養(yǎng),雖然它也需要語言和符號作為分析理論的支撐, 當代批評話語分析家認為話語是構(gòu)成社會實踐活動的符號成分(semiotic elements of social practice),對話語的再思考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研究話語奠定了基礎(chǔ)。
作為一種新的語言學分支,批評話語分析已成為跨文化交際、語篇分析、語言教學、課程設(shè)計以及各種行業(yè)語篇分析等領(lǐng)域都直接或間接采用的方法之一。批評話語分析不同于傳統(tǒng)語言學的語篇分析,傳統(tǒng)語言學重視語篇的語言性能而忽略了語篇的社會屬性,批評話語分析則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實踐,是社會過程的介入力量,語言不單反映社會,它還直接參與社會事物和社會關(guān)系的構(gòu)成,它不僅研究語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語言為什么是這樣;不僅對語篇本身的意義感興趣,而且對語篇如何產(chǎn)生這種意義的過程感興趣。
長期以來批評話語分析一直以定性研究為主,這種定性研究方法因偏重主觀性和缺乏代表性而遭到部分學者的批評,因為它帶有較強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選擇分析的是語篇中能夠支持觀點的那些特征。同時,由于拘泥于單個文本或文本片段的解讀,該方法單一性也較強。批評話語分析應在大規(guī)模抽樣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得出關(guān)于典型的語言使用情況的一般性,而不應僅僅局限于對文本片斷的分析。
為了避免批評話語分析以定性研究為主的缺憾,一種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新模式開始出現(xiàn)。語料庫(corpus)指的是一個按照一定的采樣標準采集而來的、能夠代表一種語言或者某種語言的一種變體或文類的電子文本集。 因此,以一個語料庫為數(shù)據(jù)源進行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對該語料庫所代表語言、語言變體或文類的研究。語料庫語言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語料庫研究采用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分析大量真實語言材料的基礎(chǔ)上獲得相關(guān)量化數(shù)據(jù),進而分析和研究語言系統(tǒng)的規(guī)律。語料庫為語言研究帶來了實證和量化兩個標志性特點,語料庫的定量分析為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數(shù)據(jù)基礎(chǔ),從而有助于克服研究者本人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同時,語料的豐富性也減少了研究者選擇分析對象的隨意性,增強解釋的說服力。目前話語分析的趨勢是將語料庫的定量研究和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定性研究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使語篇分析更趨科學化。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探討中美兩國外交辭令在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從社會、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分析中美外交語篇存在差異的原因,本研究可將批評話語分析理論與語料庫語言學理論有機結(jié)合起來,客觀正確地分析兩國如何在外交事務中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jié)合的綜合研究方法。鑒于以上分析,批評話語分析是一種定性研究,而語料庫研究則是一種定量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通過建立中美兩國外交語篇的語料庫,為批評話語分析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及大量的話語分析資料,避免了傳統(tǒng)批評話語分析所研究的語料比較單一的情況。具體方法如下:
1.搜集語料
從中國外交部官方網(wǎng)站以及美國紐約時報官方網(wǎng)站收集近三年中中美外交部發(fā)言人就熱點外交問題發(fā)表的正式講話文本英文版各20篇,為保證研究的可比性,所取文本大小及內(nèi)容應盡量保持一致。
2.建立語料庫
對所收集的40篇文本語料進行文本整理,詞性賦碼,分別建立兩個對應的小型語料庫,分別為中國外交部外交語篇語料庫(FM)和美國紐約時報外交語篇語料庫(NY),為后續(xù)研究打下基礎(chǔ)。
3.分析語料
建立語料庫后,使用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利用語料庫檢索工具及統(tǒng)計工具,通過高頻詞生成、關(guān)鍵詞分析和主題詞檢索,對兩個語料庫中的語篇進行批評話語分析研究,對其中話語從詞匯、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修辭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及中美兩國外交辭令在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展現(xiàn)中美外交報道對同一外交事件所傳達的意識,所展示的態(tài)度。
4.得出結(jié)論
通過研究,得出中美兩國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因而在對同一外交事件的語言描述上存在的差異,分析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
四、結(jié)語
語言能夠反映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反過來,特有的意識形態(tài)會影響語言的使用,使語言不自覺地帶有觀點、立場的痕跡。通過對中美兩國外交語篇的批評話語分析研究,可以激活人們的語言意識,提醒人們在今后的閱讀中一定要采取批評性的態(tài)度,不應盲目接受作者的觀點。幫助人們在閱讀外交語篇報道時不僅僅從語言層面的外交辭令中獲取信息,而應更加客觀地看待報道中的語言,從而幫助人們從外交話語中有效地獲得真實、有價值的外交信息。
參考文獻:
[1]Fowler,R.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 Routledge,1991.
[2]田海龍.語篇研究: 范疇、視角、方法[M].上海: 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9.
[3]Halliday,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0.
[4]張英英、任培紅.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報紙新聞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2,(3)
[5]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6]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7]璩超奕,任培紅.基于語料庫的中美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3,(8)
作者簡介:
黃艷(1966.2~),女,漢族,安徽,武漢理工大學,本科學歷,副教授,單位武漢商學院應用外語系。
注:基金項目:武漢商學院科學研究項目(規(guī)劃項目),課題編號:2013G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