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媒體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探析
郝趙紅
天津商務職業(yè)學院,天津300350
[摘要]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移動媒體社交平臺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引導途徑。但鑒于其信息多元化、交流門檻低、言論自由化、傳播高效化等特點,使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新機遇之時,也產生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通過多種途徑強化正面信息、遴選意見領袖—利用群體效應、培養(yǎng)技術隊伍變被動為主動,才能充分利用移動媒體高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移動媒體;思政教育;透視;途徑
移動媒體正在快速走進大學生的生活圈,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言談舉止,并逐步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通過移動媒體的新方式與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溝通,以及如何更好地應用移動媒體組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基于移動媒體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研究內容。
據(jù)國際電信聯(lián)盟(簡稱“ITU”)發(fā)布的《2014年信息與通信技術》報告顯示,移動設備在全球的普及率比起PC互聯(lián)網(wǎng)更趨于健康狀態(tài),移動業(yè)務在許多地區(qū)(包括發(fā)展中國家)的普及水平已經遠超100%。
研究機構we are social發(fā)布的《2014年全球社會化媒體、數(shù)字和移動業(yè)務數(shù)據(jù)洞察》指出全球數(shù)字化業(yè)務正以驚人的趨勢保持高速增長,而促使這一發(fā)展趨勢的正是多屏移動設備的推動。由Facebook、QQ、微信、WhatsApp等移動媒體平臺的月活躍用戶數(shù)量(見圖1)可以看出,移動媒體在人們的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圖1 2014年1月各種社交平臺的活躍用戶數(shù)量
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wǎng)民規(guī)模達6.49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為47.9%。手機端即時通信使用保持穩(wěn)步增長趨勢,使用率為91.2%。
圖2 2014年1月我國數(shù)字化業(yè)務關鍵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情況
移動媒體憑借其數(shù)字化、整體性、個性化和交互性等特點,使大學生之間的交際突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時空限制,實現(xiàn)了與同學、師生之間的快速、準確傳播。同時,移動媒體也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訊信息,逐漸成為了他們知識體系構建、政治思想形成的重要途徑。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如何通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社會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形勢愈趨復雜、內容多樣。移動媒體的各種社交平臺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引導途徑,但鑒于其信息多元化、交流門檻低、言論自由化、傳播高效化等特點,使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正面臨新機遇和新的挑戰(zhàn)。
(一)信息的個性化造成思想不穩(wěn)定性
移動媒體傳播的信息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同時由于信息魚龍混雜,有對有錯,加之西方各種思潮、價值觀,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在利用新媒體這樣的途徑不斷對我們產生著影響,突出表現(xiàn)為信息的個性化特征。信息的個性化造成閱讀者思想意識的不穩(wěn)定性。
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但是,還沒有形成完整而深層次的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到網(wǎng)絡環(huán)境影響,造成大學生思維活躍、目標多樣化等情況,還可能產生金錢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心態(tài)和以個人為中心的自我觀,群體的不協(xié)調等情況。甚至會受到西方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二)主客體的平等性造成群體效應
移動媒體的交互性使得傳統(tǒng)媒體下教育的客體位置發(fā)生了變化,在移動媒體平臺中,人人言論自由,都可以稱之為教育的主體。這種主客體的融合加強了主客體的平等性,從而容易形成言論的群體效應。針對信息傳播的豐富性、廣泛性,溝通方式的便捷性、交互性,如何正面引導群體言論,是在移動媒體環(huán)境中進行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中國社科院2009年12月出版的《社會藍皮書》指出作為移動媒體平臺之一的微博成為“殺傷力最強的輿論載體”。當移動媒體中微信、微博、論壇、空間等平臺成為社會輿論的匯聚點時,信息發(fā)布者如何處理好個人私語與公共議題、言論自由與社會責任、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關系,就會直接影響到群體輿論的性質和走向。這種群體信息效應可以傳播正能量,同時,也可以傳遞負面影響。一旦消極面擴大,很難快速降低負面影響。不良信息、個人炒作信息也易對公共輿論環(huán)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造成沖擊。
(三)技術的快速更新造成工作被動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移動媒體的傳播方式在不斷的豐富化,傳播速度在不斷的加快,但是,傳播內容卻缺乏有效的控制,給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多尷尬和被動。
移動媒體的有些言論平臺是具有控制系統(tǒng)的,比如論壇,但更多的平臺是沒有人為審核體的,比如微博、微信、空間等。因此,多數(shù)移動媒體平臺的監(jiān)控存在很大困難。同時其信息數(shù)量大而雜,目標大,很難監(jiān)控到每一條信息,從而難以對信息進行判別。社會成員在使用過程中,成為信息的接收者、傳播者,也成為觀念的塑造者和被塑造者,他們在特定條件下的意見形成和表達將突破時空乃至互聯(lián)網(wǎng)的物理區(qū)隔,成為共知共享共同觀念的來源和材料。因而,造成輿情的監(jiān)控更加復雜,難度也變得更大,教育工作者工作處于更加被動的狀態(tài)。
(一)通過多種途徑強化正面信息
針對移動媒體信息的個性化造成大學生思想不穩(wěn)定性這一問題,可以充分利用移動媒體的優(yōu)勢特征,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和開展途徑,采取新穎的有效方式強化思想政治的重要教育內容。一是在大學生群體使用最為廣泛的移動媒體平臺中構建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可以有效地利用這一平臺,進行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主旋律思想宣傳,進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民主精神的傳播,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二是構筑思想溝通的新渠道。利用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微信、論壇以及一些聊天工具有效地為思想政治工作服務。同時,要指導學生提高甄別流傳信息的能力,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遴選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加強正面引導,給予學生正確的導向,讓他們學會趨避利害,從而避免不良信息的影響。
(二)遴選意見領袖——利用群體效應
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具備兩面性的,對于移動媒體中表現(xiàn)出來的群體效應,可以將其轉變?yōu)樗枷胝谓逃挠欣蛩?。既然在移動媒體平臺交互過程容易形成群體效應,那么可以發(fā)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引導正確的、積極向上的、有意義的言論和意識被更多自媒體追隨,進而有效地化解某些突發(fā)性群體事件。在移動媒體平臺中,根據(jù)社區(qū)論壇、博客、社交網(wǎng)站、微博和即時通信等網(wǎng)絡交流平臺特點,設置不同的“網(wǎng)絡意見領袖”,要求其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fā)揮積極正確的“把關人”作用,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信息“去偽存真”,并有效提高高校網(wǎng)絡輿論引導能力和校園危機管理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三)培養(yǎng)技術隊伍變被動為主動
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移動媒體平臺中發(fā)揮更大的主動性,關鍵在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對于起到了影響、選擇和引導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培育的網(wǎng)絡意見領袖,不僅需要專業(yè)的知識素養(yǎng),以普通網(wǎng)民身份進入到學生網(wǎng)絡集體中,在不知不覺的交互式談話中受到教育,更應該有效掌握網(wǎng)絡技術,尤其是對負面言論內容的及時有效控制技術。
所以,在移動媒體環(huán)境下,為了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須在校黨委的領導下,組織一支由輔導員、學生處、團委等政工人員組成的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技術隊伍”。對這支“技術隊伍”要開展兩方面的培訓:一方面要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政治覺悟,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加強自身的學習和訓練,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及時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新媒體技術,更新教育模式,豐富教育方法,拓寬教育渠道,不斷提高工作水平。這樣才能跟上移動媒體技術快速更新的步伐,才能高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機.論大學生網(wǎng)絡道德失范行為的調適[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32.
[2]朱磊.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問題述評[J].學術論壇,2011,(4):203-208.
[3]宋麗英.案例教學法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研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6):53-55.
[4]王嘉,戴艷軍,王智宇.大學生“網(wǎng)絡意見領袖”研究——基于人人網(wǎng)[J].中國靑年研究,2012,(7):79-85.
[5]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6]陸綺雯.微博“粉絲”也是一種生產力[N].中國文化報,2010-9-3.
責任編輯:陳卓王遠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Mobile Media
HAO ZHao-hong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Tianjin 300350)
[Abstract]Following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ocial platform of mobile media offers a brand neo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due to media diversity, low threshold of communication, freedom of speech and high efficiency of spread, it makes not only opportunities but also challenges for the work. Therefore,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hould adopt many way to strength positive information, select opinion leader to use group effect and cultivate technology group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Key words]mobile medi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erspective;way
[作者簡介]郝趙紅(1984—),女,漢族,河北省邯鄲人,天津商務職業(yè)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4-22
[文章編號]2095-5537(2015)04-00079-03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G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