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 曹云穎 吳杰
讓兒童過童年的生活
——在綜合實踐課程中積極開展服務性學習
江蘇省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 曹云穎 吳杰
學校始終立足于兒童發(fā)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設了以自我服務、家庭服務、學校服務和社會服務為主題的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服務性學習的研究。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設計了“童年經驗,60件小學生親身經歷的事”的項目。通過該項目的實施,探索和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簡便易行的義務教育評價制度,引導學校、社會和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綜合實踐課程服務性學習童年經驗
我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對糾正我們中小學教育中長期存在的重知識、輕實踐的傾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卻經常被輕視,甚至被其他學科挪用、擠占,有名無實,未能充分發(fā)揮出課程應有的效用。分析其原因,教育功利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課程內容設置及教師的研發(fā)能力制約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服務性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將社會服務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開放性學習方式: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運用知識,并從經驗的反思中獲得新知識,同時學生在關注社會和關心他人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富有責任感并有能力服務于社會的人。服務性學習不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而且是一種有效的公民教育方法。
學校始終立足于兒童發(fā)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設了以自我服務、家庭服務、學校服務和社會服務為主題的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服務性學習的研究。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設計了“童年經驗,60件小學生親身經歷的事”這個項目。下面筆者主要從項目設計的主題闡述、項目的具體實施、項目設計框架、項目實施進度和項目愿景幾個方面來進行介紹。
1.主題假設。
(1)經驗孕育生命,滋養(yǎng)生命,童年經驗是最好的生活教育、生長教育、生命教育。
(2)經驗使兒童探索自然、親近社會、理解自我。
2.主題描述。
(1)通過生活體驗活動,形成體驗式生活綜合實踐體系,整合家校、社區(qū)與地域資源,促進學生健康、自然成長。
(2)選擇60件事是因為,希望兒童從一年級開始每年有機會經歷10件對其成長有益的事情,六年累計下來就是60件事。
現今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在評價內容上重考試分數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發(fā)展,在評價方式上重最終結果而忽視學生的進步和努力程度,在評價結果的使用上重甄別證明而忽視診斷和改進。我們學?;趦和?,以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為基礎,做了一些符合校情的嘗試與研究。
我們希望結合綜合實踐課程進行該項目的實施、探索和建立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fā)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簡便易行的義務教育評價制度,引導學校、社會和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學校綜合社會實踐課程(體系)是在學業(yè)課程外(非學業(yè)課程)的。這個體系體現以下特性:實踐經歷中累積童年經驗,操作活動中豐富童年體驗。為了引導學校、社會和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促進兒童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我們主要從學生、家長和教師三個層面來著手。
首先,我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適用于低、中、高三個年段的題為“那些年,爸爸媽媽做過的事”的訪談記錄樣稿。這樣的訪談記錄不同于一般的調查報告,希望家長和學生一起配合完成,尤其是要求家長用心幫助學生完成。為了更好地傳遞訪談的意圖,我們還貼心地對家長進行指導,給每位家長寫了封信。信中,我們溫馨提示了訪談記錄的填寫方式:低年級可以用詞語來記錄,中年級可以用句式,高年級則以敘事的方式。我們還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設計樣稿,希望為訪談記錄的填寫增加些趣味性。最為特別的是提到“為了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希望能夠饒有興致地講給孩子們聽”。要求家長“饒有興致”地講給學生聽,不僅是為這60件事提供素材,更是希望家長在講述時可以回憶起自己當年的童年經驗……這樣一來,訪談記錄的填寫就不僅僅是一項“作業(yè)”了,而是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踏上的童年之旅。家長或許就會對孩子們的天真活潑,甚至是惡作劇多些寬容。
出于上述考慮,我們把老師聚在一起,也做了一份題為“那些年,你做過的事”的訪談?!胺瓑Α?、“養(yǎng)蝌蚪”、“逃課采桑葉”、“在墻壁上涂鴉”、“烤梧桐籽”……教師在完成訪談的同時,記起童年趣事和囧事的那一刻,與學生引起了共鳴,喚起了老師對學生調皮和淘氣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學生的訪談記錄進行匯總,并請來家長志愿者進行匯總。通過這種形式,加深家長、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的溝通。
我們請家長志愿者來匯總,是想提高家長的參與度。在這一過程中,家長有的選擇自己來完成,有的會在班級的qq群里進行討論,有的則是三五人小聚,一起完成匯總。家長的積極參與是很重要的,因為后續(xù)的一些活動都是需要家長積極配合的。
框架共分三個板塊,人與自然(探究、堅持、細心、求實等)、人與社會(親和、合作、友善、秩序等)和人與自我(自我認知與自我悅納等)。其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兩個板塊分別從四個層面來設計,分別是家長做、學校做、伙伴做和自己做,契合了我們關于服務性學習的研究。
我們結合家長和教師完成的訪談記錄匯總表,并參考了兄弟學校和國內外小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初步完成了“童年經驗,60件小學生親身經歷的事”的初稿。
我們全體師生都有著共同的愿景:讓兒童過童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