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縣趙家蓬中學075600)
淺議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藝術
趙 娜
(河北省涿鹿縣趙家蓬中學075600)
英語教學不單是一門科學,更應是一門藝術。作為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充滿青春的活力,而且還應有藝術家的魅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愛學英語,學好英語,教師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主導作用。那么如何讓初中英語課堂充滿藝術般的感染力,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的做法。
教和學是課堂教學矛盾的統一體,作為矛盾雙方代表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建立融洽的關系,對教學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是關鍵。人常說“愛屋及烏”。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其較強的“親師性”。如果他們對某個教師有好感,便會對這位教師教授的課程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而且肯花大工夫學這門課程,學習的效果也會很好。相反,一旦學生不喜歡這位教師,其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比較強烈的厭學心理。因此,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掌握淵博的英語知識,同時還應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情緒變化,做到時時處處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受教師的可親可敬,并將教師當作最可親近的長者和朋友。同時,教師對于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要堅持從保護學生,尊重人格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妥善處理,絕不要傷害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只有這樣,師生才能感情融洽、關系和諧,才能實現英語教學的藝術化。
生動有趣是學好英語的前提。要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僅靠講幾個與課文有關的笑話或是開幾句玩笑是遠遠不夠的。應當挖掘教材本身的有趣因素,使趣味有形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行中學英語教材內容活潑,形式多樣的特點,將英語游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可以結合課本中歌曲多的特點,組織學生在演唱中學習英語。優(yōu)美的音樂,歡快的節(jié)奏,既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一些核心語言編輯成歌詞,讓學生配合熟悉的曲調進行演唱。這樣,不僅有助于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由于歌曲悅耳動聽,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恐懼心理,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此外,通過對話交流,進行小組表演也是增加課堂趣味的有效手段。初中英語課本中有許多情境對話內容。教師可以將學生組織起來,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現場表演。表演時,不僅要語言流暢,語匯準確,而且要附以一些動作來配合表演。通過課堂表演,不僅促進了英語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今后的英語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可以消除學生學英語、說英語的恐懼感和緊張感,喚起學生學英語、說英語的欲望。一是教室布置英語化。教室的布置從班牌、課程表、宣傳欄、學習園地乃至簡單的通知都盡量以英語的形式出現,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英語知識,增加對英語的親切感。同時,在課前、聽力課時,要多組織學生欣賞、學唱英語歌曲。優(yōu)美的英語歌曲可以將學生帶進了一個語言美與音樂美交相輝映的美妙的英語境界。二是教學方式英語化。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善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尋找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實現全英語語言教學。開始的時候,學生可能不太適應,教師可以配合以手勢,讓學生了解其中意義,時間長了,學生也就習慣并聽得懂了。
新課改下的教師的角色由管理者變?yōu)榻M織者,由傳授者變?yōu)閰⑴c者,由控制者變?yōu)閹椭?,由主導者變?yōu)橐龑д?,由仲裁者變?yōu)榇龠M者。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在英語教學里,一方面教師要發(fā)揮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作為英語教師,不能在一節(jié)課上的45分鐘內一直不停地講,而是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我鍛煉的機會,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鍛煉空間,使其充分地吸收、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把握好課堂,使之氣氛活躍而且生動起來,幫助學生間建立一種能說、能練、能表演的氛圍,讓初中生展開自由的翅膀,遨游于無限精彩的英語學習空間。當前,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學習就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教學方法。在合作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還可以在合作學習中提升其交往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現代外語教育家張士一先生曾指出:“要讓學生在生活環(huán)境中汲取語言,因為語言是人對于環(huán)境的一種反映?!庇⒄Z教學離不開英語文化的滲透。我們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和當時的文化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在英語學習中,同樣離不開對英語國家文化的學習。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時間,為學生介紹西方禮儀和節(jié)日的知識。如:在談及西方的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時,可通過VCD、多媒體、圖片、書報資料等,讓學生觀看節(jié)目和閱讀文字,感受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平時,還可以在課外組織各種文化專題講座,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節(jié)日、宗教習俗、餐桌禮儀、小費、問候語、禁忌語、體態(tài)語和手勢語等。還可以可幫助學生閱讀一些英文故事、報紙雜志文章,促使學生留心并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這將有利于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此外,教師還應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英美文化的差異。例如,在建議表達上,英國人說“Let'sgo!”(我們走吧!)美國人說:“Shall we leave?”(我們可以走了嗎?),他們認為“Let'sgo!”有命令之意,很不禮貌。新教材中有許多涉及文化差異的日常交際用語和習慣表達方式,教師都可將它們和文化背景及中英美三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聯系在一起講,這樣學生掌握的就不是“中國式”的英語,而是比較地道的英美英語。
總之,講學之功,貴在心悟;施教之功,在于誘導。要想將英語課堂教學轉變?yōu)橐婚T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需要教師作出巨大的努力。只要肯下工夫研究,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各種問題的突破口。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