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奮
福建省建陽市立醫(yī)院感染科,福建建陽 354200
逍遙散加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79例
吳奮
福建省建陽市立醫(yī)院感染科,福建建陽 354200
目的 研究逍遙散加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該院2010年04月—2012年05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9例,將全部的患者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通過甘草酸二胺進行治療,觀察組使用逍遙散加味對慢性乙型肝炎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在接受一個月的治療之后,分析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變化以及肝功能的恢復水平。 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谷草轉(zhuǎn)氨酶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總膽紅素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jié)論 經(jīng)過研究得到,對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治療,使用逍遙散加味可以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值得進行進一步推廣使用。
逍遙散加味;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效果
該文選取該院2010年4月—2012年5月收治的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研究逍遙散加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文選取該院收治的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將全部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患者39例,觀察組患者40例,對照組患者39例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齡最小的患者為20歲,年齡最大的患者有45歲,平均年齡為(27.89±5.68)歲,病程最短的為19個月,病程最長的為24年,平均病程為(7.68±4.76)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15例,年齡最小的患者為18歲,年齡最大的患者有51歲,平均年齡為 (29.32± 7.54)歲,病程最短的為16個月,病程最長的為28年,平均病程為(8.24±4.25)年。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的陽性血清學指標為HBV-DNA、HBsAg、HBeAg。谷草轉(zhuǎn)氨酶以及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呈現(xiàn)明顯上升趨勢,上升幅度在2N~10N之間。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情緒不暢、納呆、乏力、脅痛、腹脹等,具有可比性,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評價標準
1.2.1 西醫(yī)評價標準 依據(jù)全國感染病學以及肝病學分會聯(lián)合頒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同時將以下患者排除掉:重型肝炎的患者、之前接受抗乙肝病毒治療的患者、其他病毒性肝炎的患者、正在接受抗乙肝病毒治療的患者、處在肝硬化以及哺乳期的患者或者是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史的患者。
1.2.2 中醫(yī)評價標準 依據(jù)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肝病專業(yè)委員會頒布的《病毒性肝炎中醫(yī)辨證標準(試行)》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中的相關(guān)標準,肝郁脾虛證入選,主要癥狀如下所示:1)腹脹便溏;2)身倦乏力;3)抑郁煩悶;4)舌淡有齒痕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使用甘草酸二胺進行治療,具體方法為:口服150 mg/次的甘草酸二胺膠囊,堅持3次/d或者是以250 mL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150 mg的甘草酸二胺注射液后進行靜脈滴注,堅持1次/d,同時要還要聯(lián)合使用一般護肝藥進行治療,例如:肌昔片、維生素C、肝泰樂,堅持治療1個療程,1個療程為1個月。
1.3.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使用自制的中藥方劑逍遙散治療,詳細配方如下:10 g柴胡、12 g白術(shù)、12 g白芍、10 g當歸、3 g薄荷、5 g甘草、5 g偎姜。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藥物的增減,如果患者為黃疽則需要增加25 g茵陳、9 g郁金,如果患者便秘就需要增加5 g大黃,如果患者出現(xiàn)舌紅苔黃就需要增加10 g的黃苓,如果患者出現(xiàn)乏力現(xiàn)象就需要增加12 g黃芪,納差患者就需要增加12 g雞內(nèi)金,9 g山碴,脅痛嚴重的患者就需要增加10克延胡索以及10 g的川諫子。按照上述的配方,堅持1次/d,1個療程,將上述的藥方煎湯為400 mL,早晚兩次溫服。
1.4 療效觀察標準
1.4.1 療效判斷標準 按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肝病專業(yè)委員會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以及《病毒性肝炎中醫(yī)療效判定標準》的相關(guān)標準進行判斷:痊愈標準:患者的肝功能恢復正常水平,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標準:患者的肝功能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標準:患者的肝功能各項指標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下降幅度超過50%,主要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者明顯消失;無效標準:患者的患者的肝功能各項指標以及主要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的改善[1]。
表2 肝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表2 肝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Pt治療之前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U/L) 谷草轉(zhuǎn)氨酶(U/L) 總膽紅素μmol/L治療之后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U/L) 谷草轉(zhuǎn)氨酶(U/L) 總膽紅素μmol/L 166.85±84.6 158.21±83.44<0.05 6.41 129.54±50.11 127.85±52.01<0.05 5.64 24.67±10.44 25.85±9.52<0.05 6.51 48.65±21.48U/L 89.54±37.64<0.05 7.84 39.14±15.67 80.65±48.25<0.05 6.56 16.52±10.02 20.21±10.47<0.05 7.21
1.4.2 療效觀察標準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之后,分析在治療之前和治療之后的主要臨床癥狀體征,具體是指:腹脹、惡心、乏力、黃疽、脅痛、納呆等。同時還要仔細的分析患者的肝功能指標的恢復情況,具體是指:谷草轉(zhuǎn)氨酶、谷丙轉(zhuǎn)氨酶、總膽紅素等[2]。
1.5 統(tǒng)計方法
選擇 SPSS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取χ2檢驗。
2.1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經(jīng)過研究得到,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2.2 肝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分析患者的肝功能恢復情況得到,觀察組治療之前到治療之后的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之前到治療之后的谷草轉(zhuǎn)氨酶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之前到治療之后的總膽紅素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乙肝疾病常見的類型之一。主要的特點是起病緩,較為常見的是亞臨床型以及慢性型。急性的無黃疸型HBsAg持續(xù)陽性者容易出現(xiàn)慢性化。慢性肝炎病程一般在半年以上,隱匿發(fā)病,一般是在體檢的時候被診斷出。具有多種多樣的癥狀,或者是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3]。慢性乙型肝炎主要是因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肝臟慢性炎癥壞死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一般屬于中醫(yī)上的脅痛、黃疽以及郁證范圍,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難治愈、病程長、發(fā)病率高并且易反復的疾病。據(jù)統(tǒng)計得到,我國大約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 500萬人,慢性乙型肝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滿意的治療方法,所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已經(jīng)成為國際性的難題。慢性乙型肝炎西醫(yī)治療方法主要有免疫調(diào)節(jié)、抗病毒、抗炎保肝以及抗肝纖維化,其中最主要的做好抗病毒治療工作,因為抗病毒治療主要特征為病毒變異、復發(fā)率高、副作用大、療程較長、耐藥、價格較為昂貴等因素,使大部分患者特別是農(nóng)村患者很難接受以及堅持治療[4]。
經(jīng)過調(diào)查得到,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5.00%,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76.9%,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明顯由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主要癥狀體征及肝功能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逍遙散加味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上具有非常顯著的臨床效果,可以有效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對肝細胞進行有效的保護、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肝功能、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強化患者治療的信心,最后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等方面療效明顯值得進行進一步研究推廣。
[1]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 and Chines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42 Dongsi Xidajie,Beijing 100710,China.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0(12):417-418.
[2]高月求,陳建杰,王靈臺.從毒邪論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論探討和臨床應(yīng)用[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6,40(3):8-9.
[3]吳麗麗,徐志偉,嚴燦,等.逍遙散和丹梔逍遙散抗抑郁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醫(yī)研究,2013,16(3):14-15.
[4]譚林祥,徐愛華.逍遙散加味治療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27例[J].江西中醫(yī)藥,2005(10):26.
[5]陽義成,趙曉威.慢性乙型肝炎證治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 1995,15(2):70-72.
[6]陳從新.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中內(nèi)外因素的相互作用[J].醫(yī)學與哲學,1988(9):42-44.
[7]劉少嵐.逍遙散的臨床新用途[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4(27):70-71.
[8]俞芹.臨床應(yīng)用逍遙散的體會[J].世界中醫(yī)藥,2011,4(1):40-41.
R259
A
1674-0742(2015)01(b)-0157-02
2014-10-18)
吳奮(1963.6-),男,福建閩清人,大學本科,中醫(yī)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傳染病的診治。